浅析如何进行中专计算机教学改革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全社会对人才的定位正在发生悄悄的、彻底的改变。对于职业教育来说,及时调整本专业培养人才的方向,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作为一线教师,要深入研究探讨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用创新的思想和理念来武装自己。本人在经过了几年中专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后,现总结出如下经验,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顺应时代市场合理定位专业方向
当今,计算机技术的覆盖面和应用面在社会上已经越来越广泛,基本上已渗透到了各个行业和领域。社会各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局限在一些大中型城市,许多小城市,甚至小乡镇,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都在急剧增加,尤其是需要大量计算机实用型人才。其中包括大量的软硬件及网络维护管理人员。可以说,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和就业空间是非常广阔的.。特别是国家把“软件蓝领”的培养定位在中职教育,为中专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生从初中进入中专后,学习的环境和目标改变了,从原来的关注升学转向了关注就业。中专学生虽然不用面对高考的压力,但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就业挑战,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就业市场瞬机万变,学生早已经感觉到就业的严重性和迫切性。我们进行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的思路是社会调研——岗位需求分析——岗位特征与学生特征综合分析——专业设计——专业模块划分——课程设置,即根据中专生就业的岗位特征和学生的特点综合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合理设置课程,逐步使目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与社会各业的需求相适应。
二、从“学专”和“易学”着手深化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既要以就业岗位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为基准,建立系统化且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又要结合中专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学习能力,打破原有课程的界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做到尽量精简原有课程的内容。为了避免因为对课程内容的删减而使学生的学不“专”,我们对于那些理论高深又抽象的内容,可以换成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课程内容。
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一定要注意课程间的衔接问题,不断总结经验,理顺好课程与课程间的接口。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计算机教学中的许多课程之间都具有相通性,而且多门课程中可能会有很多重复的内容出现。(职教论文 )这些重复内容使本来教学时间就不算宽裕的中专计算机专业教育浪费掉了许多宝贵的教学时间,而且学生也会对所学知识的重复累赘感到厌烦、乏味。所以,在课程设置时,我们完全可以打破常规,重新设置,让重复和累赘不再出现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样既可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性,又不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又能充分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机房是必不可少的配备设施,我们可以借助这一有利的教学设备,运用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片和动画都有效运用到教学当中,比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要生动形象许多,让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学习效果良好。尤其是计算机专业一些现场演示的部分,其操作性又很强,教学效果相对会好一些。
另外,如果条件允许,让学生人手一机,跟着教师讲解的步骤来做,亲自去实践、去操作,尽可能多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对教育的创新更不容忽视,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创新意识,积极高效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因此在教学中要有针对性地采取“个性教学”“激励型教学”等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1.“个性教学”展现教师魅力
中专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们好奇心强。老师如果做到生动有趣,又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肯定很受学生的欢迎。在这个讲究个性的时代,老师还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如果上课只会死念书本或兜圈子,是没有学生愿意听的。学校要督促老师在创新教学上有所作为。每个老师都应该自觉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潜能,在沿着教学大纲方向不变的情况下,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方法,变不利为有利,变枯燥为趣味。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以引导性教育、悟性教育为依托,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学有兴趣,学有收获。
在学习中,信心非常重要,学校和老师应该多给学生以鼓励,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信心。“你是怎么回事”“怎么还没懂”之类的话不应该从老师口中说出,诸如“你真聪明”“我相信你一定能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激励性语言,老师们应该经常挂在口边。即使学生对某个问题尚未解答出来,也要让他们看到希望,否则一旦学生丧失信心,就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影响到以后的发展。教师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多站在他们的立场上,针对他们的个性特点适时地采取一定激励措施,这样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学生越学越有趣,老师越教越开心,如此良性循环下去,就能促使教学升华,成就学生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