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总结自己的职业规划经验,帮助小伙伴们掌握做职业规划的能力。
都说金融行业是离钱最近的行业,也是人均年终奖最高的行业。虽然今年国内金融机构的盈利都还不错,但是本司近几年战略调整和投入导致利润都比较低,更别说年终奖了。
瞅着薪酬收入和职业发展与理想越走越远,身边不少人都开始考虑跳槽的事情。
去网上看简历,却也发现在同龄和同工作年限上没有很大的优势,大多数人想跳而不敢跳,担心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于是最近找时间,将自己职业规划的经验整理出来,希望在小伙伴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贡献些过来人的经验。
草根出身,文中提到的所有资源都是各位可以通过市面上的公开资料,或者非公开资料花费千元以下成本获得的内容。
先说个人情况:15年毕业,目前工作4年半,2年团队管理经验,2年项目管理经验,3年证券行业经验。项目方面从零参与并负责多个公司级核心项目的产品、运营、项目工作;管理方面负责项目团队20余人,关联团队20余人,直属产品团队5人等团队管理及协同工作。
前段时间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发布了《2019产品经理生存报告》,结合产品报告以及在招聘平台上同水平产品的简历来看,在当前年龄、当前工作年限、二线城市的情况下,自身条件不算好(不算太聪明、三本学历、家庭背景一般、没有亲友在互联网从业),能拿到3~5年经验前1/3左右的薪资已经比较满足了。
《2019产品经理生存报告》不同工作年限的薪资水平,可能比较适合一线城市产品经理的情况
一、结合社会趋势选择存在红利的职位和行业
15年毕业的时候面临一个选择,本科是电子信息工程,学过这个专业的小伙伴都知道,在15年非985以上的硬件工程师平均工资大概在4k,工作10年经验的薪资大概为15k。
在当年来看,不考研的情况下做硬件是不可能的,恰好至14年开始互联网开始大规模招聘产品、运营、研发等职位。另外,自己对心理学比较感兴趣,考虑是否跨行业考研;所以当时摆在面前的选择,就是跨行考研or进入互联网行业。
任何一个新兴行业的兴起,往往伴随着行业红利,忘了哪篇文章提到美国哪个社科学家做过调查,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到3~4个比较大的社会变革。
对我们而言,如果能抓住这些社会变革,就有可能借此完成完成社会阶层的跃迁。换句话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对岗位以及人才数量的需求超越了对质量的追求。
纵观金融、建筑、会计等发展比较成熟的行业,你会发现这些行业存在着成熟的“国家认证的资格证”,部分岗位在招聘的时候明确要求“xx年工作经验”、“硕士以上学历”等。
同比之下,校招进入互联网时学历、经验、资格证等不再是唯一的敲门砖,但是并不意味着就能直接进大厂。于是,毕业那年最终选择了互联网行业,选择产品岗位则是兴趣使然(身边好友考研+研发比较多)。
二、确定职业目标及发展计划
确定行业后,给自己定了小目标:三年做到产品总监,五年做到CEO。
回过头来看,当时定的计划基本没有达成的可能。如果重新树立职业目标,现在会通过求职平台分析,市面上对产品总监的岗位要求有哪些,基于平均值再做规划。
接着,基于这个不切实际的目标,做了规划分解:产品总监包含哪些要求,这些要求分别对应哪些能力;在发展这些能力的时候,优先级应该怎么制定等内容;应用产品经理工作的“评估优先级”的方法,最终得出了发展计划。
下图是14年以来制定的计划,可以发现,基本上每年的计划都会部分推翻或者细化以前的能力项。同时,以前的规划除了能力以外还缺少了很重要的“项目经历”,不论是“能力项”还是“项目经历”,这些关键条目都是可以通大厂的职位总结出来的。
除了对大厂的职位进行总结,还有若干方式可以构建产品框架。不论哪种方式,归根结底都是“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
以岗位信息为例,我在整理过程中通过搜索引擎、论坛、淘宝、微信等各种渠道收集了若干资料,其中岗位职业规划部分包含了《腾讯公司职业发展体系管理者手册》、《腾讯-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素质能力》、《腾讯产品经理能力素质模型》,以及N位产品行业的前辈对产品能力框架的分享。
对于大多数产品经理来说,非BAT、TMD的互联网公司基本没有完善的产品经理培养体系、培训资源、评定标准等人力部门制定的职业发展计划。产品经理的成长,往往是领导言传身教或者参加外部培训,不成体系不适合自己正在经历的项目同时价格昂贵。
所以,从个人发展的角度,一定要具备在没有职业发展的环境下,自己制定职业规划、获取职业发展资源、提高自我的能力。
目标一定要制定,哪怕不切实际(当然最好基于市场的平均水平来制定)。同时,在按照规划执行的过程中,也要基于自己的总结复盘和行业资料不断修正自己的目标,保证目标的可持续性发展。
其次,有了目标之后一定要对目标做分解,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能力。比如要成为某小公司or腾讯or头条的产品总监,需要哪些能力、需要哪些项目经历;同目标一样,也要工作中不断进行修正。
通过招聘网站了解市场情况也是优化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
三、执行职业发展计划
入行之后,基于前期制定的能力计划,给自己拟定了提高能力的计划。
刚做产品的时候,主要通过看书和练习来提高能力,后来整理出“学习资源+读书笔记+项目实践+总结复盘”这样一套学习方式。
交互设计方面的书单
基于第二部分提到的“信息收集和整理能力”,按照产品能力模型整理了一套产品知识库。
15年启动计划的时候,市面上还没有关于产品的书籍,交互方面的知识参考的是“欧美的人机交互”和“日本的版式设计”两部分书籍。近两年市面上才出现像腾讯课堂、网易课堂等相对体系化的学习资料。
除了产品专业方面的知识,还收集了技术知识,当年买了传智播客的视屏自学IOS及Android开发,现在出现了像极客时间、Qcon等技术类论坛及培训资料。
收集资料后对资料进行整理规划,并整理了相关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定要整理成知识库才能形成结构化知识
但是实际工作中,因为参与和负责的项目有限(需要符合公司规划),很多知识在学习之后没有项目实践机会(如果你是一个后台产品是没有机会实践前端交互设计的),应对方式是学完之后自己主动练习。
比如,在我刚开始入门的时候,为了培养前端交互的感觉,从花瓣上下载了几百张网页设计的图稿,每天下班后用Axure临摹一个原型并思考为啥要这样设计,优缺点是什么。实际上,并没有将几百张全部临摹完,2个月之后原型的设计能力已经能满足日常工作了。
通过github下载开源项目,分析设计差异及原理
除了最开始工作时候的WEB产品模板,后续每个工作都养成了总结的习惯;不论是产品设计还是工作推进,不论是否有人要求。从教育学的角度,长期的积累可以将习得性能力转化为机械性能力,工作处理效率自然便提高了。
我对于工作有个很重要的看法: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每一个人的职业时间也是有限的,那我们的目标是将有限的职业时间做到最大化的结果。
工作效率的提高能够让自己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长此以往,你在知识上的积累自然就比其他人在知识上的积累要多得多,这也是市面上盛传工作两年和工作五年拿一样薪资的本质原因。
交互设计的总结
应用发布的总结
四、基于财务计划适时跳槽
从《2019产品经理生存报告》来看,5年以内的产品经理大多数都觉得薪资是痛点。
当然,工作的主要动力就是薪酬,一般来说薪酬包含了“工资+奖金+绩效”三个显性部分,同时也包含“五险一金+员工福利+可支配的职业发展时间”三个隐性部分。
显性部分主要由公司的盈利情况、人力发展策略两部分决定。如果公司每年净利润就100万,不可能指望公司再给你10%的加薪吧;另一方面净利润又被市场规模、营运成本、市场占有率等影响。
市占率和营运成本相对主观,被公司经营管理能力所影响。但是市场规模是客观因素,如果你所在公司踏入的市场规模每年就10亿;对产品来说,就算做到10年的总监,也很难拿到50k以上的高薪。
最坏的情况,如果公司的净利润不错,职业发展空间也还不错;但是公司做的是P2P校园贷,还可能面临刑事责任。所以,在足够努力的情况下,如果要选择跳槽,选择合适的赛道也很重要。
隐性部分也有很重要的一点“可支配的职业发展时间”,如果这家公司是一家初创公司或者领导比较官僚,那么你日常工作很可能会被诸如帮我孩子做培训、去写一篇公关稿、去跑一趟地税局等非岗位事项所填满。
上文也提到过,每个人的职业发展时间都是有限的,碰到这种情况的小伙伴更需要及时止损。哪怕去一家小点但是只做产品工作的公司、或者去一家技术/运营主导公司,都要比在上面提到的环境要好。
薪酬到底多少才合理?
可以基于自己选择的赛道,以及市场调查整理一份《个人财务发展计划》。
如果工作的第一个小目标是实现财务自由,按照每年5%的固定收益来看(券商、银行很多固收类的产品,5%还算正常),每月消费按1万来算(包含个人消费、父母子女的养老教育消费),那么一线城市的总资产可能至少要达到1500万,二线城市的总资产可能至少要达到800万(包含房产)。
制定了发展计划,也可以对自己当前所处职业发展阶段和欠缺的能力有直观了解,工作起来也会更有动力或者压力。
数据均为演示,小伙伴们可以尝试自己做一份
五、结语
社会环境和行业在不断发展,即使将已整理的资源都分享出来,过几年还是会因为市场变化逐渐落伍。
本文的目的也是希望小伙伴们掌握做职业规划的能力,而非职业规划要做什么。
职业发展规划的几类重要能力:制定目标的能力,制定规划的能力、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资源的能力、快速学习能力。
掌握了发展的能力,才能在任何商业环境中都做到茁壮成长。
年终了,祝想跳槽的小伙伴们都能找到心仪的工作。
附:收集资源常用的平台工具(直接百度搜索以下关键词)
综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
找灵感:花瓣
找项目:github(通过开源项目训练后台设计能力)
找资料:it199、MBA智库文档、云盘精灵
找数据:百度/360/微信/头条/微博/小程序指数、生意参谋
做竞研:ASO100、西瓜数据、天眼查、有米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