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是想自我剖析2020年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上,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做”。
John检验自己是否成长的两个关键指标:
年前定的目标是否达到?2019年初定了10条指标,完成了9条。最后一条是积极锻炼身体,显然是没有达到的。2020年接着做;
相比于一年前的自己,是否有所成长?如果发现一年前已经很优秀,那自己等于还是在原地踏步着。
当然写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反诉这一年过的怎么样?而是想自我剖析2020年从产品经理的角度上自己应该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所以试着去写写自己的思考。
一、实践大于盲目学习
我在2019年学习了Python,学了之后感觉的确很多情况下一直用不上。最近也是B站跨年晚会的的确确惊艳了一把。花了不少时间敲了敲代码。归纳整理弹幕词汇,于是爬数据整理出一张云词:
结果才发现,用户弹幕表现出来的词,还真的是很牛X。
想告诉大家的是经过实践得出来的结论才是最有用的结论。如果非自己所得,需要自己应用前分析适用性,然后通过实验验证,转化为自己的结论才可。如此在应用时,你会非常清楚有哪些坑。
当我们在做产品工作时,很多情况下是自己经验和感性下的决策。之前经常推荐一本书《思考,快与慢》,在这本书中将我们的思考分为系统1和系统2。
简单来说,系统1(感性思维)倾向于无意识的思考,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虽然很有效,但也常犯错。系统2则倾向于我们常说的理性思考(理性思维)。既然我们的大脑有两个决策系统,所以芒格建议要时刻洞察这一点。首先要运用理性,其次,要注意分辨自己是否因为潜意识因素而决策失灵。这能避免很多麻烦和错误。
同样,我们做产品的过程中,踏实下来,多实践,遇到问题,分析问题根本原因,寻找问题的最优解,积累经验,然后自己要复盘下,归纳总结,形成产品的结论。
我也在历史文章中总结自己的产品方法论,当然,如果你的方法论可落地和可执行,别人可以根据你的方法论减少很多阻碍。有很多方法论可能对自己没有太多作用,原因是因为缺少了同样的实践过程。
之前有幸和微信产品大佬聊天,给我分享了他的方法论——“做10个项目抽象出共通的点,在积累这样的10个点再抽象共通的,如此不断打磨出来的”。无他,惟项目积累尔。
直到最近刚拿到别人安利的产品方法论的书,再次打开时,看了看前言和目录,翻了翻。心里突然冒出几句话:“目前需要的不是这个。现在需要的是弥补自己已知的不足,做好手头的事情。”
同为人,智商并无相差很大。只不过不同的平台、机会、做事态度等,将产品人无形中分了许多层。看更多方法论,不如自己踏实实践自省。参加更多产品会,不如和同行多约聊些朴实无华的实践经历,行业坑等。笔者和几个好朋友也有一个私密小群,每天聊的也不是空洞的内容,聊一些实实在在的自己项目坑点之类的。只有落地到项目,才能帮助自己成长。
三、学会去解决问题并思考
产品经理通常去解决问题就是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功能去完善。导致最后,逐渐的偏离了产品的核心。问题有时候小到如何去摆放功能和展示字段,大到追溯产品的商品模式是什么?那最后是否有解决方案呢?
小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许是和UI、UE和技术沟通就能轻而易举的解决。大问题的解决方案也许需要从架构上调整,需要和运营、市场、架构和老板之间的长时间沟通讨论。这些都需要思考和解决方案。
解决问题的层级越高,就意味着整合的资源越庞大和复杂。同样针对于产品经理的你来说,问题越复杂,需要思考的维度越高,虽然解决方案很难,但是就表示你越重要。
能解决问题并思考深层次问题的产品经理将会很重要。否则,通过简单的idea想出来的方案永远只是临时方案。深层次的考量并形成壁垒的方案才是“金点子”。
四、用户视角真的很重要
我统计了下,这张图在我朋友圈有700多人发过。John带小朋友一起玩玩具的时候,想法永远和自己不一样,因为他觉得我的方法没意思。反哺到产品中来看:
产品经理思考的是产品结构层,怎么将产品内容快速推荐给用户,而用户感受的是表现层。然后说句不好听的话:产品经理是利益的分配者,而用户只是被迫接受者。所以用户视角很重要。
产品经理在设计产品的时候,既需要从产品层节省成本,优化产品结构,又需要从用户视角去“脑补”他们看到的东西。即换位思考。难的是产品经理一旦从用户的行为来分析,而忘记了自身行为,更不能清楚这个产品/版本迭代的动机了。
比如做feed流时,从用户视角上来看,按时间顺序把我关注人发布的信息罗列在首页就好了啊。为什么有时候事件顺序也是乱的?有些不是我关注的人呢?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去考量还有,我应该如何做内容分发才能让每个用户看到他喜欢看的内容?根据各种分发策略才能让热门内容展示在前面?尾部内容是否永远都不能展示?……
产品经理此时是根本不知道用户心里怎么想的?而何况,用户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想法完全不同。而PM工作的一个标准就是“用户的活跃程度”,日活月活互动数……继而最后搬出了数据。
那怎么做呢?上面feed流的确是让数据说话。再举一个例子:电商产品中产品经理应该怎么转换视角呢?
第一,行为分析:罗列出用户整个行动过程,对每个过程进行分解优化。
电商用户行为流程:产生购物的冲动(想法)→打开电商APP→搜索关键词→寻找产品→同类对比→付款→快递→收货→体验→评价→复购。
根据上面的十一个环节提出可能会影响用户放弃购买的想法。然后做对应的潜在风险评估。
第二,多问为什么?
我想让用户付费买我们的服务,为什么他们不付费呢?是什么阻碍了他们?是价格贵?是服务质量不行?是用户没有需求?是竞争对手更好?准确定位问题然后对应解决。
当然也只是我的个人见解……以上四条也是后台私信最多的,希望为您解答清楚了。
二爷(无码科技的邱岳老师)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产品的世界没有对错,只有选择不同。”
所有产品经理的文章输出都仅仅是为读者(不喜欢叫粉丝)提供一个参考,证明作者(真不喜欢叫小编)是这么做的。因为作者也不清楚读者当前的业务类型,所以读者也不能照本宣科的借鉴。只能说提供一个方向,这也需要产品经理的整合能力和借鉴能力。所以再次引申二爷另一句名言:
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让最正确的事情持续发生。
当海浪起来的时候,人们往往都看到的是拍打岩石的浪花。在产品的世界里,产品经理就是最初的海浪。希望保持初心,因为总会有勇敢的冲浪爱好者,去沿着浪花去寻找到你。
这个冲浪爱好者就是给你发挥空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