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沉淀很多知识。如何管理这些知识是产品经理进阶路上必备的能力。本文主要从知识体系是什么、为什么需要搭建以及怎么搭建三个方面,阐述了搭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每个产品经理在经过几年的产品经理工作之后,或多或少都会沉淀很许多知识。有的来自过往的工作经验,有的来自过往的学习,最后都留在我们的脑子里。
有些变成了我们产品进阶之路上的助力,而有些由于长时间不用被遗忘在角落。当我们面对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复杂的时候,我们需要学习新的知识来应对新的挑战。
当我们的知识越来越多,为了更有效率的利用我们的知识解决问题,我们需要一种系统地管理我们的知识的方法,搭建知识体系就是一种承载及管理我们知识的优质方法。
知识体系就是知识框架,将我们所有的知识按不同的维度分类管理的一个框架。
你可以把他想象成一个图书馆的管理系统,图书馆为了更好地管理藏书,会按照书籍分类、出版时间、出版社、书籍编号等方式管理所有的图书,我们管理自己的知识体系不需要这么复杂的分类,前期按照知识分类管理即可
横向上,技术、运营、产品、增长黑客、项目管理、商业化、数据、市场;前期还有用户调研、市场研究等知识
纵向上,各个知识的深度,比如产品设计上,用户需求调研、产品方案设计、运营方案设计、UE/UI、开发跟进、上线管理、运营执行及数据分析等知识
为了解决一个问题,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都来自我们的知识,而解决方案的好坏取决于我们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当我们的知识受限于某类知识点时,提出的方案可能顾此失彼。
举个例子,为了给用户提供一个新的服务,没去验证PMF的前提下,花了半年实现App、PC端产品、后台上线,结果上线后用户寥寥无几。
如果理解在产品初创期精益创业的知识后,就会选择对用户定性及定量的调研、在线下使用各种不同类型的MVP(线下服务、产品PPT等)先验证PMF,再去实现产品就会避免上述情况。
2. 系统思考的前提
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系统效能的高低决定了最后产出的多少。有了知识体系才能在找解决方案时系统性的思考。
产品从点子到落地整个过程我们可以看做一个系统,产品经理在做产品时,如果 仅仅从满足用户的角度设计产品,而不去考虑整个系统效能,就会导致这个产品上线后产出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水平。
整个系统包括在横向上销售部门话术、售后部门的服务、产品矩阵的服务边界、对其他功能的促进、功能耦合部分的影响、技术上的难点;纵向上用户认知路径、运营方案(增长策略)、结果指标预期、上线时间、上线范围、数据埋点等。
3. 深度思考的前提
人都满意于思维的惯性,在于根据我们过往经验而来的思维惯性让我们很快的得出解决方案,进而获得别人关注的满足感。这种自我满足的酬赏符合马斯诺需求理论并在潜意思里主导着行为的动机。所以善于找出解决办法的人其实很难去找到更好的办法和接受别人的反驳。
如果我们能认知这一点并且有意识的去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愿意去深度思考的话,我们就需要自己的知识体系,否则我们在深度思考中回归到原点寻找解决方案时,受限于自己的目前的知识体系或者被杂乱的知识填充思维中,无法更精准的找出本质原因并形成更优的解决方案。
4. 自我认知的清单
《老子·三十三章》中“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自我认知是每个人都需要有的基础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帮助发现和别人的差距在哪里,才能有意识的去学习提升自己。
而知识体系可以作为一种自我认知的清单,能够有效的帮助自己清晰的认知自己,而不是盲目的沉浸在自己很厉害或发现自己不如别人厉害却找不到提升的点。
明确自己的成长方向,以及在这个方向上需要什么样的知识体系,可以自己总结,也可以参考大平台在该岗位上的能力要求。以产品经理举例,当你发现自己的能力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参考下腾讯的产品经理能力素质模型。
有三种方法:
过往解决方案的沉淀
对过往遇到问题的复盘
别人的解决方案
最重要的是要主动学习,经验沉淀填充知识体系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我们自身能力成长的诉求,愿意学习并善于学习才能快速的形成饱满的知识体系。
权威网站的深度文章,目前这一种方式提供的信息是过载的,我们要辨别文章内容,速度确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知识,才觉得是否精读及做笔记。
系统化书籍,可以从听书开始判断自己是否需要学习这本书,如果没有音频版,可以从目录中判断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籍。
在学习中有一种更多效果的学习方法,就是去学习各学科的基础理论。大部分大学毕业后主动学习的方式更多的是学习一些能够解决某个场景某类问题的术,适用性很窄,且不具备复利效果。
基础理论或者说概念,更多的是一种道,能够帮我们延伸出很多术。同时也满足我们深度思考的需要,不会局限于别人的术中。
写在最后
先有搭建知识体系的意识,确定自己知识体系的范围,学习知识体系搭建方式搭建出自己的知识框架,最后通过积累及学习去填充我们的知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