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文章《产品设计规范与关乎“秩序和混乱”的人生算法》中有提到一个名词“弯道超越算法”,当时是用这个概念来定义产品职业生涯成长过程中高阶方法论。其实,无论是《产品设计规范与关乎“秩序和混乱”的人生算法》还是《产品经理职业生涯规划&每个阶段的弯道超越算法》都在试图改变产品经理职业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变量——成长加速度。
一、产品经理职业成长的加速度及其重要性
《产品经理职业生涯规划&每个阶段的弯道超越算法》中分享了产品助理阶段、产品经理阶段,以及高级产品经理阶段,每个阶段的技能范围以及关于学习的方法论。 其实产品职业生涯每个阶段的进阶,我们都可以抽象为一段“位移”,“位移”是一个物理学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
对于每一个从产品助理进阶到产品经理,或者产品经理进阶到高级产品经理的人来说位移的大小和方向都是相同的。
上面是物理学中的位移公式,S(位移)固定,如果我们要用时更短,就必须是增大(a)加速度这个变量。这里我们把优秀狭义的定义为:在同样的一个晋升通道中,你升级用时越短,越优秀。
为什么有些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获得其他人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获得的技能、知识和经验呢? 就是因为前者相比后者有足够大的成长加速度。
二、精进方法论
1.输出规范化&模板化
《 基于Axure的移动端APP产品设计规范》这篇文章中提到了关于建立自己的设计规范以及模板库,设计规范约束我们输出的东西不是随心随遇的自我创造和表达,模板库让我们相信我们的输出可以又好又快,质量和效率并存。
所以每个产品职业生涯阶段都要都有规范意识和模板库意识,规范为我们避免了很多麻烦,模板的可复用性给我们节约了很多时间。当你的日常不磕绊于基本的文档撰写和原型设计这些层面的工作后,你才有更多的时间思考更高阶的东西。
所以要遵守规范,复用模板。
2.理论化的产品思考&决策—— 所有关于产品的思考和决策都应该试图去基于基本道理
我们思考产品设计方案或者做产品决策的时候很少去寻找辅助我们思考和决策的基本道理(包括但不限于某种定理,原则等),这样的思考过程也体现了大多数的专业和业余的本质区别。
例如:软件工程中有“高内聚,低耦合”这样的原则,当我们理解这样的基本原则后,我们设计产品的各个功能模块就要遵守这样的原则,一个完整的系统,功能模块与功能模块之间,尽可能的使其独立存在。
也就是说,让每个模块,尽可能的独立完成某个特定的子功能。模块与模块之间的接口,尽量的少而简单。如果某两个模块间的关系比较复杂的话,最好首先考虑进一步的模块划分,这样有利于修改和组合。
又例如,复杂度守恒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complexity)由Larry Tesler于1984年提出,该定律认为:
每一个过程都有其固有的复杂性,存在一个临界点,超过了这个点过程就不能再简化了,你只能将固有的复杂性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外一个地方。
那么基于这样的定律去思考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就能有一个基本认识:
特定条件下的复杂度不能消失,只能转移,要么从前端转移到后端,要么从用户端转移到产品端。其次,当你以为你实现了界面和操作功能的极致简洁时,很可能在另外的维度上创造了新的复杂。
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滑雪板和吉他的功能,但是熟练使用它们需要经年的学习。这些本身缺少了的控制环节才是它们看上去简单明了的原因,而这些环节最终都需要使用者自身去适应和学习,实际上整个产品反而更加复杂了。
最近一直觉得乔布斯留下的极简主义可能被很多产品同学误读了,简单&复杂应该是哲学上辩证存在的关系,如果一味的追求简单忽略复杂,一定是思考上的不够深入。 我觉得优秀的产品经理能在追求极致的简洁的同时,也能看到复杂的重要性和能带给产品的可能性,也应该能理解那部分:被刻意创造出来的复杂。
举个例子:西门子设计了一款能够分析洗衣机内衣物的多少、材质种类和脏污程度的洗衣机——这款全自动洗衣机只有两个环节需要人来手动设定,但是西门子却把控制面板设计的比其他非全自动洗衣机更复杂。在一些文化环境中复杂的产品比简单的设计卖的更好:冰箱这样的产品被设计的看上去非常复杂,因为复杂的设计会被认为代表更高的价格,高价格则又代表了其拥有者钞票多。
也就是说,即使生产者找到了化繁为简的方法消费者也不买账,人们依然喜欢亲手操作设备。
所以,当我们把洗衣机所有功能集成到一个自动化的按钮上的时候,在创造了简洁的同时,是否有想过这样做或许剥夺了一个产品本身由复杂的操作来体现的“高级感”,以及一个家庭主妇试图以复杂的操作来彰显母亲这个角色所承载的辛劳,责任&伟大。
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一切背后必有道理。产品的思考&决策也理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依靠基本道理去约束想法,以及寻找那些支撑自己想法的基本道理。
3.思维多元化&知识体系化——思维模型是一种思考的脚手架,让我们用多元的视角理解&决策产品
有一句话叫做“功夫在诗外” ,多元化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产品,而不被固有的经验和格局限制。
最近在看《Agents of S.H.I.E.L.D.》这部美剧,中间有这样一个细节:
特工梅琳达在追踪一个异能人(鞭挞),她收集了各种鞭挞的行动数据然后记录分析,演化预测鞭挞的下一个行动地点和猎杀目标。当她把她的数据分析给医生西蒙斯看的时候,她的结论被提出质疑。西蒙斯解释:“鞭挞不是一个杀手,他是一个控制不了自己的异能人,所有的行动都是本能的驱使,我们要依靠生物的本能来演化和预测,要运用医生的思维方式,而不是刑侦的逻辑推理。
她们两个一个是特工,一个是医生,一个运用了刑侦学思维,一个在刑侦学的基础上运用了生理学思维。但是在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医生西蒙斯分析问题时,显然具备两种以上的思维方式。
高中的物理课,有一个关于计算的章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这个章节的计算通常要解很长且带有数量级的方程,同学们总是喜欢按照数学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去按照数学的方法加减乘除计算,效率很低,有时候还解不出来。我们物理老师说:物理学的方程要用物理学的方法,面对指数级只有乘除没有加减! 老师虽然说的有点极端,但是确实对我们解题计算很管用。
几个星期之前,公司组织培训,一个讲品牌营销的老师问了一个问题:生的肉汤和熟的肉汤哪个先变质,其实就是巴斯德肉汤实验,最后的结论是大家自己百度。
我们思考这个问题时,不一定非要站在生物学和实验的角度最后得出那个先变质的结论,我们可以从化学的熵增定理来思考的这个问题:生肉汤到熟肉汤是一个熵增的过程,熟肉汤熵越大,越混乱,那么再混乱(变质)的可能性就越小,所以熟肉汤比生肉汤不容易变质。
以上的简短的案例,试图想说明:多元化的知识体系形成的多元化的思维方式往往能在我们思考&决策产品的时候带来多视角和多维度的辅助,从而突破传统的经验,格局以及思维定势。
4.寻找学习的高阶方法论——最好的学习是学习如何学习
《 关于需求管理文档和产品经理的脚手架思维》这篇文章中提到了“脚手架思维”,体现在学习方法上就是:我们应该试图去寻找那些平时获取新知识和新技能的高阶方法论,俗称“学习套路”。
下面泛谈一些我自己常用的“套路”。
很多产品同学会局限于去基于一个产品端(APP等)去研究学习相关的产品设计和业务逻辑,但是往往这个产品端只是整个企业服务产品化的冰山一角,在产品调研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去研究承载这个产品的企业架构和服务体系,最后才是研究产品,研究和学习的起点和维度要足够高纬,才能解决低纬度的问题。
例如:你要研究QQ,或者微信这样的产品,首先应该知道这样的产品在这样的企业提供什么样的服务的什么样的模块,找准其定位,然后再一层层解刨产品。
下层疑问可以通过一层层深挖解决,上层疑问只能抬高研究的视野才能窥其全貌,如果你本身研究的层面就很低,遇到一个问题需要高维度的知识&信息来辅助思考时回答时,往往就解决不了。
1) 企业架构
2)服务架构
产品架构也就是经常提到的:信息架构和功能架构。架构图是一种抽象且高阶的表达方式,其高阶程度:架构图>思维导图>流程图>原型图&文档。
架构图最体产品经理的现宏观的抽象能力,希望0—2岁的产品同学能多用架构图表达自己的产品,功能&服务。
(2)看开发文档
很多同学觉得开发文档是技术看的,自己看不懂也没必要看。其实了解一个新的第三方服务最快速的过程就是去看他们的开发文档,而且,你就挑你能看懂的看,看完你就懂了。
开发文档是了解第三方服务以及通用行业解决方案最快速的信息材料。
记住,挑你能看懂的看,认真看完后,定会大有收获。
(3)读行业报告
了解一个学科&技术&行业最前沿,最高阶的方法是读:学术论文。
然而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我们没必要去研究那么不接地气的东西,行业报告是提升产品和行业宏观认识以及理解力最好的信息载体了。
(4) 来自其他产品同学的一些分享
最近总结的两个个小技巧:
在研究竞争对手的时候,去看看发版记录,这个去酷传上去找。这个能分析出一些产品的发展历史,对于一个不在这个产品内工作的人来说,是一个很多研究路子,且比较可靠。 一个研究出来,再去做横向的对比,就会发现各家的差异点,慢慢的就发现一些问题,开始接触到核心问题。
产品经理还是要有爬虫的意识,回想之前做的几次决策,都是根据爬虫的结果来做的决定。爬虫是对已有的数据上的丰富,能够让你的视野能加开阔,减少视野盲区。
关于最后
职业生涯的位移大小一样,方向一样,加速度变量和时间变量成反向关系。要想用时更短,你的成长加速度就要更大。
之前有小伙伴留言说建立自己地的知识库&模板库很难,很费时间。我想回复的是: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难,与君共勉。
参考资料:《设计法则 | 实例解析「交互设计七大定律」》《用户体验设计中最蛋疼的部分:复杂性(COMPLEXITY)》以及来自令狐afmaof 《离职放空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