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浅析互联网产品的分类、特点及变现

今天,我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互联网产品,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为我们带来更便捷更高效的生活体验。作为这些产品的设计者与推动者,互联网产品经理无疑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一名合格的互联网产品经理,除了需要有自身的产品观和方法论外,当然也需要对各类互联网产品有基本的认识。那么本文我们就来聊一聊互联网产品的分类、特点以及变现方式。

互联网产品分类

首先,什么是互联网产品?互联网产品就是用于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基于互联网技术上的功能与服务集成。

互联网产品有多种分类方式,例如按照服务对象的不同,可分为面向用户(2C)产品和面向客户(2B)产品。按照运行平台的不同,可分为移动端产品,PC端产品和其他智能终端产品。而按照用户需求的不同,可分为交易、社交、内容、工具、平台和游戏。下面我们就不同产品分类的各自特点作简要论述。

1.按照服务对象分类

-面向用户(2C)产品

面向用户产品需要更多的注重用户体验,用户是感性的,通常对于一个新产品会根据其使用体验很快的给予主观评定,而产品的生死存亡也往往在这一瞬间就被决定了。因此,2C产品需要简单明了同时富于特色,不仅满足用户的一般期望,最好还要有突出特点,能够让用户用的“爽”。这里的难点就在于如何抓住用户的爽(痛)点,我们常说产品一定是为了满足用户的某种需求而存的,那需求是从哪里来的,根源还是人性。设计2C产品需要对于人性有充分的了解,了解人在不同场景下的不同需要,由此而激起的欲望,以及相应的需求。

通过分析后,再通过产品设计来最大程度的满足用户需求,提供给用户最好的产品使用体验。

-面向客户(2B)产品

面向客户产品需要更多的满足用户价值。用户价值,顾名思义就是该产品对于用户来说的价值体现。由于客户通常是特定组织(企业、社团、政府),相对于个人用户而言,更加理性,往往有明确业务指标作为用户价值的衡量依据,因此产品设计必须以体现用户价值为核心,效益第一,体验第二,必要时可以牺牲部分使用体验来换取使用价值的提升(这也导致一些功能复杂的ERP系统往往使用体验不佳)。对于2B产品而言,能够切实解决客户问题,提升业务效益才是好的产品

2.按照运行平台分类

-移动端产品

智能手机既是工具,又是人体器官功能的延伸,它让我们与互联网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塑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成功的移动端产品一定是抓住了这一特性,在基于用户需求与使用情景的基础上,发挥了智能手机的各类特性,使用户更加便捷的操作相应功能模块,达成使用目的。如大众点评中的LBS使用户能快速地发现附近的店铺,微博能快速地上传即时拍摄的照片,高德地图的导航功能能根据GPS定位+内置方向感应器为用户指明道路等。移动端主流平台包括iOS、Android,Windows Phone也有一定数量,各平台都有对应的Native App,Native App使用体验较好但无法跨平台兼容,与之相反,Web App可跨平台使用但受制于网页技术在交互体验等方面并不尽如人意。随着Html 5所带来的新技术在网页上的应用,一种具“Native App良好交互体验的优势”和“Web App跨平台开发的优势”的Hybrid App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移动产品所采用。在今天,移动端已经超越PC端成为最大,最有活力的产品运行平台,当然移动端相比传统的PC端也存在着信息展示区域较小,网络信号可能不稳定的情况,因此要在信息传达和交互设计方面做出相应的优化。

-PC端产品

PC端有巨大的信息展示区域和丰富的外部连接设备,移动端的交互为触摸手势优先,PC端则是以鼠标键盘优先,在交互精度上有很大优势。因此PC端非常适合一些即时性较低但信息量大,功能操作复杂的产品,如视频编辑类、图形绘制类、企业服务类产品。对于从PC端到移动端的Web产品设计时,响应式设计是应用较多的方法,响应式设计可以根据屏幕大小范围自动适配页面元素布局,能很好地满足跨终端的网页浏览问题。

-其他智能设备端产品

除了移动端和PC端外,还有包括iPad、Apple Watch在内的其他智能设备终端,但是目前针对这些终端的产品设计并非主流,主要通过其他平台产品兼容或功能简化的方式存在,在此不做详细描述,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了解。

3.按照用户需求分类

-交易类产品

交易类产品主要就是为满足各类交易行为线上化所衍生的互联网产品形态。

交易类产品是离钱最近的产品形态,通过商品的买卖,自然会有交易流水,也很容易发掘各类盈利模式。最传统的生意,其实就是典型的交易,将其搬到线上并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撑,便成为了交易类产品。交易类产品业务内容包括买卖实体商品、虚拟商品以及各类服务,业务模式有B2B,B2C,C2C以及衍生的O2O等。关于交易类产品的具体介绍,将在文末以补充内容形式展开。

交易类产品有两个主要发展趋势。前台方面:交易场景化,与内容、社交等元素融合,使用户在具体场景下产生交易动机,提升转化率。后台方面:增强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通过对资金流与物流的整合管理,打造供应链金融,有效降低风险,提高收益。

-社交类产品

社交类产品主要就是满足人在社会生活中所衍生出的社交需求的产品形态。广义下包含了社交、社区、社群等各类人与人之间信息交互相关的互联网产品

社交类产品是与“人”最相关的产品,需要有对人性本质的深刻了解,因此社交类产品的需求明确和痛点拿捏相当考验产品的功力,是一个做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的产品类型。而且由于社交离钱较远,变现渠道并不那么清晰,但产品的打磨和用户的沉淀又非常需要时间,所以相当考验产品团队的耐心与毅力。与高风险、高难度相对应的是产品成功后的高价值、高回报。众所周知,社交类产品用户粘性强,可拓展场景丰富,可以由此衍生出相当多样的拓展业务和变现渠道。社交类产品也可按照不同维度进行细分,比如按是否相识可分为熟人、陌生人,按社交介质可分为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按用户共性可分为地域、人脉、兴趣等。

社交产品的核心三要素为信息、关系链、互动。

信息,是产品用户价值的主要体现,用户渴望在产品中传达或收取有效信息,因此信息质量决定了产品质量。基于此,社交类产品种子用户的选择和引入是尤其重要的,因为他会决定原始信息质量,进而影响产品调性。

关系链,是用户的联系和组织形式,它可以是浅层的喜欢、关注形式,也可以是更深层的互为好友形式,需要依据产品定位来合理选择,陌生人社交的关系链一般广而浅,熟人社交的关系链一般窄而深。关系链的质量决定了产品的体量。

互动,使信息得以在关系链中流动起来,不断传播,从而激活整个产品生态。依据关系链组织形式的不同,互动的方式也各有区别,但本质上都是让社交产品用户保持活跃度,参与度,以达到有效信息交互的目标。

-内容类产品

内容类产品主要是解决用户对于信息获取的需求,与社交类产品淡化用户角色,强调信息交互所不同的是,内容类产品通常存在明显的内容生产者和内容消费者。内容的产出方式一般分为OGC、PGC、UGC,内容专业深度依次递减,用户参与程度依次递增。

内容类产品的形态与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事实上是有相当大的关联,伴随着历次科技进步,我们接触信息的主要方式由文字变为图片,由图片变为视频,由视频又衍生出直播,期间演变周期越来越短,信息传播方式越来越高效、丰富、立体。

而伴随着大数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内容推荐规则进一步个性化、智能化,一方面这使得我们更容易接收我们希望获取的信息,另一方面这也局限了我们的视野,固化了我们的观念,可以说是机会与挑战并存。而且内容类产品用户粘性较大,尤其是针对垂直领域、细分人群的产品,可以方便的通过内容衍生场景,结合各类手段进行业务拓展和流量变现。

-工具类产品

工具类产品主要是解决用户某种特定环境下的即时性需求,因而往往需求明确,产品逻辑比较简单。

工具类产品用户价值明确,用户使用目的性强,不用不来,用完即走,因此用户数可能会很巨大但难于发掘商业价值,找到变现渠道。而且为了降低用户获取门槛,对于新用户一般不会要求强制注册,因此用户画像不精准,数据海量但质量不高。对于以上劣势,工具类产品在获取大量用户后一般会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弥补:简单的是通过引导用户注册后提供个性化增值服务,一方面提升用户体验,另一方面获取用户信息和使用习惯,并通过这些进行变现(具体参见信息/数据变现部分);高级的则是通过发展关联业务形成生态体系,最终转变为平台型产品。例如支付宝,最初本质上是一个担保支付工具,经过业务扩张和发展后目前已经成为一个综合的金融及生活服务平台。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衍生业务需要符合产品定位,与核心业务有关联性,否则容易造成用户产品定位的认知模糊或是对于衍生业务的不认可。还是拿支付宝举例,其在社交方面多次过分唐突的尝试最终均以失败告终,反而是以记录消费行为,倡导绿色生活为主旨的蚂蚁森林这一功能,获得了用户的广泛参与和积极好评。

-平台类产品

平台类产品通常是为了满足在某一大领域内用户多个方面的需求,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体。

互联网产品初期通常都是由单一痛点切入,在逐步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向相关业务领域拓展,最终形成一个生态化的平台型产品。平台类产品一般功能繁多,涉及业务复杂,对技术和业务理解的要求是各类型产品中最高的。平台类产品往往是多种产品形态的复合,既有2C端又有2B端,每个大的功能模块就是一个业务分支,它们相互协作,共同打造一个生态体系。以笔者搭建的一个数据化运营平台为例:最初是为了解决运营工作中某些特定数据需求而设计的工具型产品,仅有运营数据展示之类的简单功能。随着业务的发展和产品的迭代,数据需求不仅需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逐渐深入到“为什么”和“怎么办”的环节,即加深介入到数据理解和业务决策领域。运营部门通过运营策略和数据分析的相互反馈,不断优化调整工作方式,取得了更好的业务成果。在产品成熟后,预计还会进行相关功能的封装和接口的开放,使合作方得以接入,共享数据,协作分析,实现业务完全接轨,这样一个开放的数据化运营平台就形成了。

-游戏类产品

游戏类产品所满足的用户需求是复杂而多面的,马斯洛需求层次中除开吃饱穿暖的最基础生理需求无法满足外,其他都可以在游戏中得到满足,可以说游戏创造了一个虚拟世界来满足玩家在现实世界中无法被满足的欲望。

基于上述原因,游戏也成为了一个特殊而独立的产品类型,经过长期的发展,游戏类产品衍生出了相当多的子类型,按运行平台可分为端游、手游、页游,按内容类型可分为动作、冒险、模拟、角色扮演、休闲等。

一方面游戏类产品会在发展迭代的过程中与其他形态的产品进行结合,如通讯工具、内容社区、周边商城等,成为一个较为综合的产品形态。另一方面由于游戏类产品对于满足用户潜在欲望的拿捏如此到位,因此其他类型的产品也会借鉴游戏类产品的设计经验,如通过等级系统或成就系统来有效提升用户活跃度,增强用户粘性,我们将这种方式统称为游戏化设计(Gamification)。

在总结完互联网产品的分类方式及各类产品的大致特点后,我们来探讨下互联网产品的变现手段。任何商业行为的本质都是为了盈利的,因此一个成熟的产品必然需要有相匹配的变现方式,下面我们就主要的变现方式、特点和适用范围作简要介绍。

互联网产品变现方式

-广告变现

广告变现通过接入广告获得收益,这是一切用户驱动型(流量驱动型)企业的基本变现方式。常见的如广告联盟通过CPA、CPS、CPC、CPM等方式进行流量变现。

优点:几乎是适用范围最广的变现方式,只要有人就有广告的价值,任何种类的互联网产品都可以考虑将广告作为变现途径之一,可以作为大流量公司的主要收入来源也可以作为其他各类公司的辅助现金流来源。

缺点:以广告变现作为盈利模式的产品最好能够有巨量的用户且能够根据人群精准投放(如百度搜索)。低流量产品的广告收入并不明显,稳定性欠缺,可能无法独力支撑业务发展。广告投放会降低用户使用体验,引起用户反感,因此许多产品通过关联性算法加强了广告与用户浏览内容的相关度,同时增强广告信息的真实性、趣味性,以此降低用户的抵触情绪,提升广告投放效果。

适宜:各类大流量产品

-电商变现

电商变现通过直接售卖实体或虚拟物品进行变现,是主流的变现手段之一。

优点:变现方式直接,稳定,且延展性强。对于电商变现而言,用户转化率是核心,转化率高的情况下变现能力强劲,可由此拓展交易类相关业务,有助于产品朝平台化发展。

缺点:产品需要能够衍生出购物场景,以此激起用户的消费意愿。如果是自营商品,对后端的供应链也有较高的要求。

适宜:能够衍生购物场景的产品,如交易平台,垂直社区,游戏周边等

-金融变现

金融变现是一个想象空间非常大的盈利模式。而且它不仅仅是盈利模式,更是对整个产品商业逻辑的有力拓展,这也是许多创业故事喜欢跟金融变现沾边的原因所在。

互联网金融产品是采取金融变现的典型,主要模式有众筹、网贷、第三方支付、数字货币等。

非互联网金融企业延伸金融方向主要有两个方式:

a、流量变现,通过用户信息和数据筛选精准推荐金融产品

优点是低门槛、低风险,缺点是变现能力一般,相当于只是售卖金融产品

b、通过上下游产业链控制和数据分析引入供应链金融。

优点是资金链支配力强,变现能力强,且作为产业链核心节点拥有定价权,可以促进供应链效率,业务价值和财务价值都很大。

缺点是需要有足够体量和规模来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整合,门槛高,有风险,且需要信息化和数据化作为支撑。

适宜:有大量资金运作并触及产业链上下游的生态型产品,如平台型电商。

-信息/数据变现

信息/数据变现是以产品运营过程中的信息积累和数据沉淀进行价值变现。

优点:经授权使用后的信息、数据不仅可以帮助公司更好地精细化运营,也可以提供给有需求的第三方并为其带来价值,而且随着信息的不断积累和数据的反复利用,其价值会不断增加。

缺点:中小公司无法获取足量的有价值信息、数据,因此变现价值较弱,只能汇集到第三方数据公司产生价值。一些未经用户授权的敏感数据,例如用户身份、聊天信息,不能随意使用,因此无法进行变现。

适宜:可获取大量可利用数据的平台型公司。

-增值服务变现

增值服务变现通过给予付费用户额外服务(如会员、特权、更多功能等)来获得盈利。

优点:不扰乱产品的核心功能和用户体验,可区分出优质付费用户和普通用户,便于用户分层管理和精准运营。如果产品足够高频,或者切入点很痛,用户付费意愿会增强,增值服务可作为一个可靠的变现方式。

缺点:国内用户的免费习惯根深蒂固,产品需要培养愿意为增值服务付费的忠实用户。同时要平衡好普通用户与付费用户间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发掘如何引导普通用户成为付费用户,提升转化率。

适宜:具有高用户忠诚度或专业导向的产品,如视频服务,企业服务等。

图示对互联网产品及相应的变现方式做了一下总结:

以上就是笔者对于互联网产品分类、特点及变现方式的一些总结,限于文章篇幅有限,无法介绍详尽。在文末,笔者以自己较为熟悉的交易类产品为例,再补充一段较为细致的B2C电商的特点介绍。

B2C电商-产品特点介绍

电子商务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一般主流的电商模式有B2B,B2C,C2C,以及衍生的O2O等。

下面我们以B2C模式为蓝本介绍电商的基本业务模型

如上图所示,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沿着业务链路组成的网络流动,不同类型的平台端则类似于链路中的关卡,对流动要素起到汇集、梳理、传递的作用。

为了实现各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一般会采取业务模块化和业务-平台相分离的原则,在此原则下,业务模块可在不同平台端快速复用,随时响应产品和运营需求。下图所示即为笔者曾复杂产品的业务-平台分离框架:

业务模块化代表着主要交易链路之间的相互解耦,这样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只需要对某条交易链路的功能流程进行梳理完善而不会影响到其他链路,便于整个系统的维护和更新。

下图所示为B2C电商系统的核心交易链路的流程图,包含买家、卖家、后台三方及商品、资金的流转:

电商产品的核心业务模块一般包括以下几类:

-商品管理

对于整个电商系统内商品及其所属类目的管理。

包括:属性管理、类目管理、品牌管理、商品管理、前台分类管理等。

-订单管理

对于订单流程的记录和管理,是业务链路中物流和资金流状态的反映。

订单状态是由多个维度共同组成的,包括:

支付状态:未支付、已支付、已退款;

物流状态:已取消、待发货、已发货、配送中、已收货、退货中、已退货;

评价状态:未评价、已评价;

*售后状态已拆解归入支付及物流状态中。

-营销管理

对于营销活动的管理,包括创建活动,跟踪活动和活动结束。

主要营销类型包括:满减、红包、特惠、买赠、返利、拼团、限时抢购等。

-用户管理

对于用户分类、等级制度、积分奖励、会员权益的设定和管理。

其他需要了解的还有:

-推荐规则

根据相关性,交易因素,卖家因素,*买家因素(个性化)所制定的搜索推荐规则。

-数据指标

根据多个维度的指标来衡量产品运营情况。

包括:核心指标、交易数据、用户数据、流量转化数据、风控数据等。

互联网产品是一片浩瀚的知识海洋,每一个类型都有宏大的框架和繁多的细节需要作为产品经理的我们去学习了解,希望这篇分类总结能够给您带去一些帮助。如果您感兴趣的话欢迎关注我的专栏,我会在这里分享更多关于产品的思考和感悟的,谢谢。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变现  变现词条  浅析  浅析词条  特点  特点词条  互联网  互联网词条  分类  分类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