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产品立项之前,请先问自己这5个问题

对于大多数产品经理而言,往往是接手时,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的形态。但作为反思点,值得产品经理在任何阶段对自己所负责的产品进行思考,用户数据永远慢于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节奏,一切的反思目的只有一个:让产品往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前行。

App Store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200w,意味着每天几乎有1000多位产品经理在面临立项的问题。对于大多数产品而言,在立项的那一刻,就已经决定了产品的成败。“写PRD”、“做Demo”、“需求评审”似乎占据了产品经理的99分精力,但雷军说过「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尝试从参与的4个项目中总结立项的思考,提出了产品经理需自问的5个点,如下:

产品满足了什么需求?

一个项目失败的根本原因,往往是根本就“没有需求”。很多时候,需求和玩法都是管理层臆想出来的,没有数据支持,逻辑也不是说的特别清楚就上了,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怎么努力都是失败的,而且投入越多的资源反而会越陷越深。看过、经历过的失败项目大多如此。

Same—发现、认识有趣的人;

种子习惯—最专业的习惯养成应用;

礼物说—礼物和完美好货指南;

麦肯锡的电梯法则适用于产品的需求描述,几句简短的话告诉你的用户,你满足了他们什么需求,他们为什么要用你的产品。含糊不清或是长篇大论的描述往往说明两个问题:

臆想出的场景,提出自圆其说式的产品方案。例各类迷失在上门服务的O2O产品,以为的市场,以为的需求,换来的是停止补贴后瀑布一般下滑的订单量。

发现全流程的需求,提出‘一条龙’式的产品方案。见过不少加油类的车后市场APP,从加油、洗车、办卡、保险、查违章,功能相当丰富,最终的结果是所有功能‘无一精通’,用户体验极差。

产品是否沦落成“伪需求”?

也许对于第一问,大部分并不难归纳,然而对于“伪需求”,产品经理往往很难承认,非要到最后产品失败的节点,才不得不去面对‘伪需求’的存在。

而面对该问题,从来没有万无一失的判断方法,提供几条条经验原则以供参考。

永远不要照着用户的需要来设计产品用户有最终的选择能力,但没有设计能力。所以他们只能提出更快的马和更有力的钻子,而不是一辆汽车和一个更深的孔。

在目标群里的论坛里待1个月,每天坚持2个小时,看看他们在聊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特别对于新产品,需求方向的sense比任何技巧都关键。

忽略因为不安全感所带来的产品设计,设计MVP版本时,产品经理需十分注意“可能”“有部分用户”“万一”这类场景引发的设计需求,此部分设计极往往增长用户使用路径,带来体验上的不便,对于大部分用户而言,它们往往是“伪需求”。作为产品经理,反而是好心做了坏事。

任何直接跨过冷启动阶段,臆想有一定用户基础之后的玩法。不得不承认,在有一定量用户基础之后,很多玩法都会变得有趣。不少土豪朋友曾和我提及,他们所“设计”的产品,吸取了滴滴的模式之后,将会震惊整个互联网,往往这类‘idea’经受不起冷启动这道坎,而他们口中的滴滴最难的其实就是运营人员拿着几百块,从东直门到三里屯的打车宣传的阶段。

目标用户是谁?市场有多大?

这两问不建议分开思考,回答将直接决定产品的价值以及产品策略。

而模棱两可是产品经理在第一问上经常犯的错误,“高频用户”、“深度用户”、“爱好者”等等的词汇是对外的解释,而产品经理需清晰地界定用户群体。

举例一款红酒应用:

入门用户:月均1~2次独饮

酒商类用户:周均2~3次伴饮

发烧友用户:周均大于1次独饮

清晰的界定用户范围,能帮助产品经理更快挖掘不同类型用户的痛点需求。如发烧友用户痛在记酒不便,而入门用户在识酒无门。

而市场体量和目标用户紧密结合,“中国有2亿葡萄酒消费用户,其中500万持续消费者,300万葡萄酒爱好者,33万发烧友”,如果脱离目标用户来看,市场体量似乎巨大,但对于定位在发烧友的应用而言,市场体量不过33万人。针对这33万人的市场,出“垂直工具牌”或许会更优于出“垂直社交牌”。

竞品分析做成什么样了?

不同对象对竞品分析的关注点不同:

Boss(份额、动态),产品经理(功能、交互),运营(冷启动、社区氛围)

然而在立项阶段,竞品分析的内容至少应包含几个方面:

分类分析

定位

现状

现存问题

盈利模式。

立项阶段的竞品分析应弱化交互、设计,强化对比直接、间接竞品的价值(市场占有、增长幅度等)、定位、目标群体等。

功能设计落脚到用户心理层面的哪些需求?

在大多数产品的立项中,这个问题往往被忽略,而张小龙在8小时的PPT中特别提及的内容,作为额外的内容,值得单独讨论。

“需求的本质往往可以归结为心理诉求”——张小龙

“漂流瓶:满足倾诉,好奇的心理。这是一个心理驱动的范例。人民的倾诉欲望是如此之强,不弱mail”——张小龙

对大多数工具类型应用的产品人而言,工具产品似乎在这点上非常难以找到突破口,然而大多数现象级的产品常常颠覆了这一认识。从足记到前段时间火热的分答,是典型的“文艺心理“和“窥探欲”在工具产品上的运用。

总结:

对于大多数产品经理而言,往往是接手时,产品已经具备一定的形态。但作为反思点,值得产品经理在任何阶段对自己所负责的产品进行思考,用户数据永远慢于市场和竞争对手的变化节奏,一切的反思目的只有一个:让产品往正确的方向上持续前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立项  立项词条  之前  之前词条  自己  自己词条  问题  问题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产品

 斗争中心 | 产品经理如何与别人...

一直以来,我遇到的产品经理大部分都是一副苦瓜脸,经常和我抱怨和开发的斗争,和老板的斗争,和其他产品经理的斗争…我也觉得应该下篇文章来总结总结这件事。其实现在已经...(展开)

产品

 如何从0到1,打造你自己的专属新...

本篇文章作者将为大家复盘一次公司新年礼物的整个设计与制作过程,希望对有此需求的朋友有所帮助!作为一名剑走偏锋、热爱平面设计的产品经理,最近我接到好友的一个需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