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做一名硬核产品经理

做PM有半年之久了,从新手小白做到入门,从做局部优化到独立负责一个从0开始的大项规划,最近突然对产品经理和我自身的职业生涯产生了许多思考,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的实践,还因此获得了一些宝贵的机缘,而这些林林总总的细小线索逐渐汇聚成一个词:Hardcore硬核,并激发我了对自己的一个定位和目标——做一名硬核产品经理

记得我曾经在我的一篇旧文里二本文科女如何逆袭产品经理提到这样一段话:

职场食物链,若你一开始选择了做一个食草动物(以行政、文秘为代表,尤其是女生容易陷入这种工作),虽然有很多的草地供你进食,但是没有了尖牙和利爪(行业壁垒,技术门槛),你得花多久才能保证生存,甚至幸运的进化成大象。

我本以为产品经理是有着自带尖牙与利爪的的职业,而实际入行了才发现,所谓的尖牙和利爪也需要自己在自己所处的公司和行业去自行寻找,自行去扩展边界。而另一方因为互联网大潮,产品经理群体的质量也参差不齐,火爆的一方面也让我看到这个群体的脆弱性。用巴菲特的名言:潮水褪去,你才知道谁在裸泳。

居安思危,你不得不思考:如何不成为裸泳的那个人。

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首先在如何定义优秀PM上就是一件困难事,互联网产品经理是一个年轻的职业,缺乏权威和行业沉淀,每个人的定义都不同,信息来源中充满了噪声。我的处理方式很简单,通过百度谷歌等方式,来看一看现在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谷歌对产品经理的要求和JD(职位描述),我发现了一个普遍被提到的要求—必须要有技术背景。

成为一名工程师。我并不是说你真的需要为产品编写代码。我想说的是,你应当像一名工程师那样对产品的构造过程具有好奇心。你应该了解产品功能在开发过程需要的成本,以及为什么开发成本会变得这么高。那个特性使用的是什么算法?为什么这个页面会呈现得很慢?大的架构变动对产品会产生影响,团队中的每个工程师都会对此非常重视,你也应该如此。如果你遇到项目的负责人,他们想要知道一些具体的事情,你应该能够为他们解释一些主要的工程方面的决定以及之前的利弊权衡。在谷歌,最好的的产品经理都会尽可能地变得更加技术化并乐此不疲。

当国内的同行们还在知乎上争论,产品经理要不要懂技术的时候,国外最优秀的TMT公司将懂技术已经列为产品经理的必修课了。那么作为PM我们为什么要懂技术?先不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说一些我的往事

在我大四的时候,我优秀的小伙伴曾经善意的给我提过这样一段建议:

我觉得你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处理大量信息的思维,归根结底是数理知识的问题,数据分析,系统论,控制论,博弈论。

一个人讲故事,虽然语言给了无限的可能性,但是那个人的经历注定了他在一天里只能讲那么多故事。借助数学的外推能力,就可以真的讲无限多的故事,而这无限多的类别,也是被数学算法所固定的。当你可以更新算法的时候,就可以创造出很多个无限多的故事。

对于你而言最难的就是数学,这种抽象的能力,然后是编程,这种具象的能力。

最简单的,就是案例,你从事什么行业,就疯狂的积累各种案例经验,从书上、视频里,各种渠道各种案例,然后借助数学探索全部的可能性,借助编程锁定到最重要的可能性上。

这段对话发生在15年年初,精彩极了,但是惭愧的是,我当时并没有深入去思考它,也没有好好去执行它,直到越来越多的线索开始提醒我,你该往正确的道路上靠了。

– 15年上半年我加入了开智社群,阳老将编程也列为五元元科学之一,他有过这样的点评

工具是思维的延伸。编程可以外包给更年轻的小朋友,但如果不懂编程,就难以拥有工程思维,更难以理解自动化思维。同样的工作流程,有编程思维,很清楚哪个环节容易自动化。举个例子,在微信群里大家在推荐书的时候,可以在开头统一加入#book#标签,那么在检索微信群聊天记录的时候,搜索#book# 就可以看到所有群友推荐的书目。

编程思维更重要的一点是,现在世界上前沿成果,都是超级黑客做出来的。如果不懂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业黑话,往往是成果做出来了,变为大众消费品了,才会理解。时间差得很多。浸泡在开源社区,是站在时间源头、群内讨论过的时空选择论的前端。

– 前段时间,我把虎平老师《打破自我的标签》这本书读完了,他书里有这样一段内容

虎平老师提到的工业社会择业要素,以可复制的形式满足更多的人,仔细一想其实这也是指向了工程思维,抽象编码提取生产要素,实现大规模自动化,重新调度和配置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这不是很多互联网企业成功的要素吗?与此同时自然也是产品成功的要素。

越来越多的这样的线索和指引,让我开始正视一年前好朋友对我的建议,训练自己数学和编程方面的东西,掌握抽象和具象来更精准的锁定目标,这是一种高阶思维训练。于是今年春天过后,我鼓起勇气,努力去克服那些自我负面实现的标签,如“学渣文科生”,“天生懒散”,开始真正的踏入编程、机器学习、数据科学等领域,而这些涉猎又为我打开了一扇扇新的大门,从而遇到了更好的前辈,同侪和伙伴,信息源的边界就就又被推到更远了。我的师父根据我的兴趣树和职业锚还有所处行业给我规划了一条职业路径:NLP+推荐系统 +金融 的路线,这并不是一条轻松的路但是却让我有一种触碰未来的感觉,并且我对此充满了信心。成功来自微小优势的连续积累,最后形成时间的复利,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你会发你与他人的差距拉的越来越大。

早上和师父讨论的时候,师父说:产品不是归宿,只是个时间的驿站,这是他自己的定位,我突然明白了什么,就接了一句:做个体验型产品经理,天花板很快到来,很多人有前车之鉴。师父相当同意我的观点,那我为什么突然这么说呢?

前段时间我在设计和规划我的产品项目到时候,恰逢纯银开始写《10个案例说明什么是产品模型》系列文章,这个系列8篇文章和其他相关文章写的很真实,对我触动很大,反反复复看了3遍有余,并深以为然。来摘录下纯银的最核心的观点:

产品模型=商业模式+产品架构+运营体系

产品模型在理论上决定产品的数据上限,商业潜力,生命周期;而产品与运营团队只能在这个理论值之内,试着走得更远一点。更有趣的事情是,APP的产品模型在前半年就定了下来,以后几乎不可修改。这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产品宿命论”。一款产品的命运,在你发布它的时候几乎已经预定好了,只是那时你还不知道而已。接下来的一年两年三年,都只是一点点去接受既定的那个结果。APP成败的决定性因素是由创始人构建的产品模型,模型的好坏又取决于对特定市场的理解深度、前瞻性以及创造力。

产品做得好,这不重要

产品经理重要吗?

通过纯银大牛的观察,你看到了么,产品的优秀用户体验在业内成为标配,而真正的hardcore在于产品模型,这是一种更高阶的产品思维。如果你还在为自己好的用户体验和设计而得意洋洋,那么很快在几年后你可能还会为做不出一款优秀产品而苦恼,还处于一个被动型产品经理的阶段,因为你将真正的产品要素的顶层设计交由他人去决定。而另外一方面,优秀的设计和体验在抄袭者面前没有任何技术门槛,对于初学者来说也非常好模仿。

而我的硬核将围绕着底层数学与编程的思维训练,与应用层的产品模型三大要素展开。通过前者的基础巩固,我相信后者只是时间和经验的问题。

用阳老的一段话:

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以生命为代价,去探索知识与真理。平常居家过日子,也是多数人本来应该的生活。所以,异类始终是异类。但是,当你一旦感知到异类的力量,如西蒙、如博尔赫斯、如安铂九王子,或许,你的生命已经不再属于你。而属于人类历史上的开锁者群落的一份子。

而我现在正发自内心的感觉受到自我解锁的愉悦,但是还有一个需要铭记于心的要点:

Talk is cheap, so show me the code.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做一名硬核产品经理  一名  一名词条  经理  经理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  
产品

 五步探秘平台型产品的生态

平台型产品在这里指的是提供一个平台让B端和C端用户聚集在一起,并主要由B端给C端提供相应服务的产品。例如,苹果的iOS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平台,可以供第三方开...(展开)

产品

 不为迭代产品而迭代

反型记,对自我的一种反省。今天开始深度的自我反省。是不是真的为了迭代产品而迭代了呢?渐渐从以前了解用户变成疏远用户。如何找到这个正确的答案。我一直对自己定义的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