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数据驱动产品,但我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很久之前就听别人说过“人缺什么就秀什么”,虽然小不本人并不完全认同,但最近也觉得,很多东西看起来十分富足,反而是真正稀缺的。

仔细想想,这个时代,我们获取信息是如此便捷,反而注意力变得格外稀缺;我们每天产生了海量的数据,反而数据的价值密度却变得更低;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式结交来自各种背景的朋友,但真正的知心好友又有几个?

而对于产品经理来说,也是一样,我们有了更多的途径学习技能,与同行、前辈交流,掌握行业资讯,我们有了更多的工具来帮助我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但真正打造的爆款似乎也并不比之前更多。

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的生活向线上迁移,以及数据相关技术的成熟,数据分析的方法也被引入到产品研发、设计、运营等各个环节,越来越多的相关人员开始学习一些数据分析的方法来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希望能够为产品演进带来强大的助力。不可否认,由数据驱动产品的改进,确实像驱散了阻挡在产品经理眼前的一层迷雾,让我们在管理产品时能够更客观、理性的认识产品和用户,有针对性地改进。但是,依托于数据来驱动真的是能够帮助我们扫除一切障碍的尚方宝剑吗?也许我们都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最近看了一篇公众号推送的文章(详情查看《客户抱怨椅子,餐厅老板却把菜单换了》),大概的意思就是客人反映对凳子不满,餐厅老板却让厨师把菜单换了,原因是相较于提供更舒适的座椅,食物的口味才是真正吸引客人来就餐的关键问题。这让小不不禁想到了之前工作中类似的经历。

几年前,小不也曾花费过好几天的时间,仔细设计调查问卷,通过各种渠道请用户和潜在的客户填写,整个过程可以说花费了不少心血,但是尝试了一段时间后,便不再考虑这种方式的调研。因为小不发现,虽然能够回收大量的有效问卷,也能得到一定的结论,但是这种调研也许从源头开始就是有问题的——问卷在设计之初必然带有非常强的引导性,导致得出的结果往往和预期的偏差不会太大,这使得整个问卷最有价值的信息仅仅是用户现状的一些描述,而这些信息完全有更省时省力的方式获取。

当然,小不也并不是说问卷调查就一无是处,只是在使用这项工具的时候,也许我们需要思考,它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们的业务和目标。

数据统计能够帮助我们很宏观地了解一些状态的信息。之前小不在定产品的兼容性需求的时候,也参考了百度统计、CNZZ等平台的数据,发现了数据中潜藏的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共性的现状掩盖了个性的特征。百度统计中占据PC端浏览器85%以上市场份额的9种浏览器包括Chrome、IE6.0-9.0、QQ浏览器、搜狗高速浏览器、2345浏览器、猎豹浏览器,但最终我们选择兼容的浏览器去除了9.0以下的IE浏览器版本,并增加了Safari。

为什么小不选择不完全按照数据的结果来设计?原因有三:

首先,统计平台的数据采集自各行各业、各种场景,而我们的产品并不具有这么广泛的使用场景;

其次,小不认为,在我们的产品使用场景中,Mac系统的占比一定会高于目前百度统计的0.79%,而且,小不假定其中很多人会使用Safari;

最后,考虑到实现的成本问题,小不决定放弃IE9.0以下的版本。

数据帮助产品优化细节,带来设计和服务体验的提升,但数据并不能带来破坏式创新。数据伴随着产品的从生到死,但是我们很少看到因某个或某些数据指标而诞生的具有破坏式创新特点的产品

小不之前看过一种理论,人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四种:你知道你知道的、你知道你不知道的、你不知道你知道的、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产品的从0到1就是一个从不知道到知道的过程,但数据分析主要解决的是“你知道你不知道”的问题;所以,破坏式产品的诞生来自于市场、技术、相关领域的逐步成熟;在诞生之初弱小得几乎吹弹可破,却能够借助像数据分析这样的工具茁壮成长,最核心的因素这并不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工具有何种魔力,而是产品本身就是一颗参天大树的种子。同样,破坏式创新产品带来的市场优胜劣汰也并不是因为前一代在产品或运营上出现了何种失误,也许只是它垂垂老矣。

总之,不可否认数据分析是非常强大的工具,能够有力驱动产品和团队向更快更好地发展。可对于产品而言,真正决定性的是产品经理本身的能力:能否把控好产品在各个阶段的战略,合理驾驭各种工具,灵活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论,而不被各种鼓吹方法“神奇”之处的声音迷惑,舍本逐末,才是真正决定产品成败的关键。

唯有产品经理本身能够成就产品,而产品也终将成就主导产品的人!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好好  好好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应该  应该词条  驱动  驱动词条  一下  一下词条  
产品

 产品的温度与场景设计

在不同场景下主动的去帮助引导用户,才算是一款有温度的产品人都会喜欢聪明的,理解自己的东西,对于日常使用的产品也是一样,有了大数据,产品内容推荐更精准了,但是产品...(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