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说实话,我现在感觉很不好。
我也知道,我也不是第一个项目死掉的产品经理,也不会是最后一个项目死掉的产品经理;这只是我毕业时决定做一个产品狗之后,选择的第一份工作,几乎参与了全程的第一个产品;在经历了短暂的弹冠相庆之后,就陷入了长足的痛苦:没有好看的数据。
索性说的更直白点吧,没有人用。
嗯,没有惊鸿一瞥,没有一鸣惊人,更没有细水长流。
偶尔我会坐在桌子前,打开手机盯着我的第一个用户,陌生熟悉,静静的感受彼此间道不明的妙趣:这可是我的NO.1啊,也许随后的几十年会有很多产品经过我的职业生涯,可唯有这一个,是我的第一个用户。
他是在怎么样的夜里,找到了我们这个生命力孱弱的产品,轻轻滑动手指或者点击鼠标,却滋润了另一边不为他知的我急躁干涸的心。虽然好景不长。
我和大部分踏入职场不久年轻人一样,向来自信满满,好胜心强,才低而志在天下。从产品之初到产品上线,和组里领导同事一起拼命熬玩命干,能出三分力绝不会省,能干两份活儿绝不叫怂。心里真真切切想着做就要做点成绩出来,真的不容易。
到如今,时时刻刻的回顾,留下了一点困惑:
1、我们所切入的行业市场是否足够大。市场规模应区分清线上线下,线上化的产品要找准线上化市场的大小,线下的产品要考虑公司自身的资源和能力。
2、作为一个搞互联网金融的产品狗,你所切入的行业消费者是否有金融消费习惯(例如车贷培养多年,用户接受程度高;而切入其他大额消费类场景,例如婚庆这类计划性极强的消费,消费者是否有金融消费意愿)。如果有,市面上同类竞品有多少玩家,有多大规模,是否值得投入公司资源,能覆盖团队成本吗;如果没有金融消费习惯,能否熬得住,慢慢培养,结合公司的方向和资源考虑是否值得进入;
3、在金融产品上,用户的核心诉求到底是什么?在大额or小额消费场景下,在中高频or低频甚至一次性消费场景下,在用户强计划性or随机性消费情况下,产品本身的用户体验(指互联网行业中的产品经理常做的事情,交互、体验优化等,我称之为产品的互联网性)是否足够重要优先级高,还是说产品的金融属性(指贷款的利率,还款方式,理财的收益,转账是否收费等金融产品层面,我称之为金融性)对用户而言最重要。在不同的场景下每个产品经理会有不同的答案。
4、互金产品最重要的是什么?产品够好还是运营更重要?粗粗看起来互联金融都是套了一层互联网皮的金融业务,只是渠道、产品表现形式、体验和应答机制上有了更多的玩法,那么决定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胜负手是在产品设计本身还是大运营呢? 见识不够,想不明白。
5、最后是命,产品绝望的情况下,应该怎么定位下一步的目标。重新回顾行业的现状,厘清之前的理想情况下与现实下的差距,审视自己产品的流程是否符合当初出发的目标,合作方和团队内部是否有流转不同的问题。这真的是最最痛苦、却不得不做的一步,无论领导还是搬砖如我,要否定自己都需要勇气和理由。
因此可以看见,我个人认为,产品如今不如预期、一败涂地的原因:
一是选择切入不够理想。消费者习惯尚未养成,金融产品的消费者习惯是一个很重要需要考量的点,特别是我们切入强计划性的大宗消费领域,如果不是如车贷一样成熟的、买到既享受且贬值的服务,消费者往往准备好钱在选择消费,且有多少钱做多大事儿;
二是失败的合作方联动。在消费习惯待培养的情况下,如何说服合作方把金融服务嵌入到产品主流程,如何找到切入像车贷等产品一样,将金融服务作为亮点去推进,而不是仅仅是一个附加的增值服务去看待,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三是不想说但是不得不说的风控。由于风控人员来自于传统行业,创新能力较弱,拒绝尝试,拿来主义。风控流程和手段没有与产品场景融合,依然是套用已有策略,导致早期根本没有客户能够走到产品最后,连产品客户数据都没有,如何跑出适合该行业的模型和策略。对于一个有强背景强资本能力的创业公司,却没有危机意识,不允许任何突破或者创新的尝试,业务开展困难。
不能说再多,我也享受过作为仅有一个用户的产品经理,那天晚上回到家里,我很开心的告诉我的女朋友,“今天终于有一个用户使用我们做的产品啦,感觉自己有一点点用!”
有朋友离职时告别:穷达皆由命,何劳发叹声。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共勉
加油噢,产品狗们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