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常见的行为陷阱

上一篇跟大家聊了“人们的直觉以及偏差”的内容。这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常见的行为陷阱”,也是本人“产品经理心理知识”系列的最后一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过度自信

大概的内含从字面意思理解即可。但是这部分内容会非常绕,所以下面还是会用一些例子来说明。

例如,当一名医生阅读他的患者的档案和病史资料越多的时候,这名医生对于患者病情的掌握自信度就会越高。(这个应该比较好理解)

下面的3个概念,就要借助以上的这个例子来进行说明。

当准确度接近预计成功率时,过度自信的状态会达到最强。

借助之前的例子来说,假设这名医生“确诊一名患者患有阑尾炎”这项技术的准确度是60%,而这名患者的客观症状体现患上阑尾炎的概率确实也是60%,那么这个时候这名医生过度自信的状态会达到最强。

当准确率从50%到80%的时候,过度自信反而随之减少,准确率达到80%的时候,人们会变得不自信。

也就是说,人做事做的越精准,反而越容易缺乏自信。当一个人做事的准确率达到80%的时候,反而是人最缺乏自信的阶段。

准确率和自信程度之间的不协调和人的智商无关

也就是说,一个过于自信的人,并不一定是个笨蛋。

当人们真正确信自己是正确的时候,他们仍是过度自信的

还是借助上面的例子来说明的话,各位可以理解成,医生认为他的诊断结果是100%正确的,所以他的判断正确率为100%,但是他的实际判断正确率仍然只有60%

希望表现出色的动机越强烈,过度自信也随之增长

这一条比较容易理解,例如当你希望在领导面前做一个良好的演讲,那么你想要做好的动机越强烈,那么过度自信的行为也就会随之越强烈

减少过度自信的方法

停下来思考,你的判断可能是错的

心里面总是去刻意防止100%的信心

自我实现的预言

自身永存的社会信念

从字面上比较难理解,还是通过例子来进行说明。

首先是一份人物档案:珍妮是一个女生,她在一些情况下会表现得非常外向,而在其他情况下又表现得很内向。例如,珍妮在晨跑的时候,会与陌生人交谈,但是她在超市的时候,会比较胆小。

被试的人员要求根据这份人物资料,去评估两个命题

珍妮适合外向性的工作(例如地产销售)

珍妮适合内向性的工作(档案管理员)

这个时候,认为珍妮适合做地产销售的被试只列出了外向性的依据

认为珍妮适合做档案管理员的被试只列出了内向性的依据

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人们总是把“证实”性证据看得比“证伪”性证据更加重要。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认为她更加适合做地产销售的被试们,询问“珍妮对人多友好”比询问“珍妮到底多害羞”的提问频率高得多。

所以,很多刻板成见和信念以及文化习俗非常难以改变,“本性难移”也是这个原因。怎么说呢?就算是对于一个观点,人产生了怀疑要去找寻论据来论证,依旧会去“寻找”那些用来巩固和证实“本性”的证据,最终会导致人持有一种毫无根据的安全感,认为坚持的信念是正确的,因为它们通过了精确的评估过程。就比如说互联网公司吧,有的是扁平化管理,有的是科层制管理。对于扁平化管理极度推崇的人,会不断寻找那些采用扁平化管理的成功企业来佐证自己的想法;同理,推崇科层制管理的人,大多也只会去寻找采用科层制管理的成功案例,然后认为自己的这种推崇是“经过大量案例论证的”,从而产生一种“安全感”。

行为陷阱

行为陷阱是这样的一种情境,一个人或者一个群体从事一项有前景的工作,最后却变得不尽人意或者难以脱身。

陷阱的分类

常见的行为陷阱包括令人厌恶的清理工作(随时间推移情况越来越乱);逾期的回信(耽误时间越久越令人尴尬)

主要分类为:

延期陷阱

无知陷阱

投入陷阱

恶化陷阱

群体陷阱

这些陷阱不仅仅会单独出现,还会组成混合陷阱,但是每一种都基于不同的运作原理。下面将分别介绍这些行为陷阱

延期陷阱

在延期陷阱中,暂时的满足和长期的后果相冲突,或者是对目前不愉快事件的逃避。这类陷阱的关键在于短期相对小的愉快或者痛苦足以引起长期的,致命的后果。任何短期后果和长期后果冲突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延期陷阱

例如:

不去做牙科检查——逃避一时的痛苦可能会导致牙周炎

抽烟——享受一时的快感可能导致肺病

无知陷阱

延期陷阱中人们会意识到行为的后果,例如吸烟者都明白可能会患上肺病。

然而无知陷阱则不同,行为的后果不会被预见到。一段新的生活开始之后,无知陷阱就会很容易出现。例如刚毕业走出高中的学生,在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无知陷阱;又例如,做医疗相关APP的视觉设计师,跳槽去做娱乐八卦的产品,一个失败的配色可能导致产品惨败,也是无知陷阱的典型。

投入陷阱

之前花费的时间、金钱或者其他的资源让人们做出了他们理智情况下根本不会做出的选择,可以这么来理解投入陷阱,另一种叫法可以成为“沉没成本效应”。

还是通过两个例子来进行说明吧。

例如,在网络游戏当中,使用“月卡”的游戏用户(一个月内无限时间畅玩)比使用“点卡”的游戏用户(30块钱可以游戏4000分钟)平均每日在线时间要长。

再比如,一个创业项目,当项目完成度达到80%的时候,就算这时BAT等巨头宣布进入该领域,并且他们的项目和创业项目的重合率达到100%,这个时候,剩下的20%资源,创业项目的创始人还是会宣布投入进去,完成这个项目。

恶化陷阱

和投入陷阱类似,通常出现在原先高回报的行为逐渐变得不那么有收益或者会变得有害。

举例说明的话,例如吸食鸦片,最初的时候,人吸食鸦片会感觉到快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产生了抗药性,需要吸食更多的鸦片才能达到同样的快感,到了最后,鸦片吸食者是为了避免身体的不适才吸食鸦片,而不是最开始的为了获得快感。

集体陷阱

集体陷阱涉及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多个人。在集体陷阱中对个人利益的追逐会导致对集体不利的后果。

用两个例子来说明吧。

上班高峰期,大家都不遵守交通秩序开车,最后导致了整个交通的瘫痪。

又或者是,在互联网公司里面,BOSS为了自己的个人喜好要对产品进行一次完全没有必要,违背用户习惯的升级(像是做一个篮球社区,BOSS为了跟一个高冷风要求把主色调换成黑白的,按钮都换成金属质感的,还要加上一个“篮球与诗歌”版块),导致用户、产品、运营、技术全方位出现问题。

诱捕

一个决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持续提高对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先前行为的忠诚度,目的是令他们的投入显得合情合理。

又是一个稍显抽象的概念,所以还是用实例说明。

比如某互联网产品,定位是给画师们一个展出自己绘画的平台,然而团队在某次迭代的时候花了大量的资源打造了一个“绘画拍卖”的功能,然而实际反响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但是在那之后团队中的骨干一直都拒绝承认那次迭代是失败的,反而不断找理由进行开脱,就是为了让那次资源投入看起来是合情合理的,让他们显得不那么“愚蠢”。

在“诱捕”的情境下,

被动维持现状的情况时,比起主动选择持续与否的情况更加具有诱捕倾向(也就是说如果是一介PM,只能选择听boss话或者是走人,那么他对于“绘画拍卖”的那次迭代就会更加忠诚;如果是可以指挥团队的大BOSS,那么他被那次迭代诱捕的可能性就要比PM低)。

诱捕在竞争的社会条件下比非竞争的社会条件下来得更加激烈(如果有另一个PM形成竞争关系,那么造成失误的PM对于自己的失误反而更加“忠诚”)。

诱捕在群体中也会出现(一对情侣,他们之间投入的时间越多,双方的忠诚度也都会越高)。

胜利解脱

事先把投入成本清晰化可以令诱捕减弱,甚至消除。

建议决策者在任何可能的时候,都事先设定好一个“极限”,可以用下列的方法来利用“极限”,

并不是说某个参数达到极限值就立刻退出,决策者应该利用所定的极限点,作为一个重新衡量继续任务或者退出任务的决策参考点,这样就可以避免过分考虑事先已经投入了多少资源。

另一个技巧是让不同的人进行最初以及后续的决策,当然,这样做的缺点是工作的不连贯以及组织记忆可能会造成缺失。

总结

多数有效的去偏差技巧都考虑到了看待问题时使用不同的视角,所以多角度的思维模式很有必要培养。

移情,换位思考可以消除某些社会判断中的偏差。

最终决策前,参考其他不同的观点。

决策和判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决策者可用时间和决策者的情绪这样具有环境特征的因素。

时间紧迫时,决策者可以使用简单化的策略,只使用少量的线索,并作出风险相对较低的选择。

选择和你目标接近的人去作为竞争对象。

相关阅读: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知识:社会群体的判断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知识:直觉与误差篇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知识:直觉、记忆和场景篇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知识:问题的设立如何影响问题的答案

产品经理需要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决策模型”相关的一些知识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心理学  心理学词条  陷阱  陷阱词条  常见  常见词条  了解  了解词条  行为  行为词条  
产品

 如何优(qiao)雅(qiao)...

有一些团队很大胆,烧着VC的钱,想了些牛逼的点子,通宵达旦实现发布,强调不赚钱、强调赔钱、强调先抢占市场再考虑盈利。然后,没几个人用,或者是没弹药烧。如果你在互...(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