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优化型与破坏式:你是第几段位的产品经理?

产品经理,又论产品经理。不是不腻,谁让咱是吃这碗饭的。

目前行业普通认同的用来概括产品经理的的工作的一句话是:让正确的事情发生。这句看起来并没有明确褒贬倾向的陈述,实际上给予了产品经理这个职业巨大的肯定和心理认同。因为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是在做正确的事情,没有人愿意做错误的事情;更准确的说,没有人愿意承认或者接受被指认自己做的事情是错误的。这是符合人性的最基本的心理认知,因为人的自然心理趋向是正向的,也只有正向的心理认知,才能驱动人去行动,追求结果和完成。

举个例子:相比于股票被套,你怀念余额宝吗?相信大家都能吐出来一滩又一滩的酸水,如果不介意的话,我想说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投资股票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专业领域里需要专业知识、技能的高度复杂的决策行为。

既然这么难,我们愿意去做这件事的原因,一个当然是为了获取收益,另外一个是我们去投资这件事本身实现起来已经非常简单。这种简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愈发的明显和“平易近人”,我们只需要一台能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安装一个应用产品,躺在沙发上进行几次点击,就可以完成钱到股票,股票再变成钱的【时髦】操作。我们应该感谢应用提供的这种简单,因为实现成本的降低本身就能够提升效率,节省资源,而且还提升了我们可怜的用户体验,因为我们不用去证券公司的柜台,与他们相比,机器可能更友好,因为“衙门台阶高,柜台多臭脸”。

那么,问题来了,你每天使用的(被深套的同学可能已经不会每天去看了)股票应用中,有多少功能你是根本不知道它们存在的?

我们不使用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不需要。那么不需要的功能为什么会存在,即使没有任何存在感(因为我们根本不会去使用它们,而且有很大的可能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有更大的可能我们尝试去使用但是不知道操作会带来什么后果,然后退缩了),因为产品经理设计了它们,严格点来说是因为实现型产品经理设计了他们。

基于这样的心理设定,行为主体的认知能力和主观态度就势必会对“正确”这个客观判断造成影响。这种能力和态度的偏差,左右着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判断,这种判断的差别及其具象化成为对事物实现结果的影响和推动,构成了产品经理的三个层阶:实现型产品经理、“优化式”实现产品经理和“破坏式”实现产品经理

实现型产品经理

实现型产品经理有很强烈的使命感:让事情发生。可能在他的认知里,发生本身就是正确的,就像用户可以摆脱柜台的焦虑,能够躺在家里的沙发上完成开户这件“高危”的操作。

我使用的是一款叫做“XX通财”的APP,因为我的交易账户是开立在XX证券,我开通账户的第一天起,我就告诉我的应用说,我想赚钱,越快越好,越多越好,我想,你应该也是这么想的。我的应用是这样回答我的:

实现型产品经理的作品

应用和它的实现型产品经理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无疑是一致的——实现。OTC、快融宝到底是什么鬼,普通交易、融资融券、报价回购这些交易本身到底有什么区别,我需要和它们交朋友吗?资金持仓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我有多少钱,还是我有多少股票。

对着四个标签页下的界面,我有点迷失。不过也很清楚的解释了为什么余额宝的收益率似乎已经跌无可跌的时候,还是有成千上万的人把钱放在余额宝里面。除了使用方便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真正的容易理解:你存钱进来,就像存钱在银行,有利息,比银行高。背后的业务逻辑留给那些愿意去钻研、去挖掘的同学,极度减缩的认知和操作成本,把高高在上的“货币基金”这个阳春白雪的玩意儿“送入寻常百姓家”。试想一下和大爷大妈介绍货币基金,我就想哭。

实现型产品经理将原来的业务内容、业务展现和业务流程按照特定实现平台、终端(PC、Pad或手机)的限制性条件进行组合,以功能实现和电子化、互联网化或移动化作为目标,相对较少的考虑用户定位、业务场景、用户目标等体验性要素。

这种类型的产品经理往往出身于拥有垄断性资源、政策性资源或无盈利诉求的企业或者公共事业单位。

优化式实现产品经理

从某种意义上说,优化式实现产品经理是具有“高度服从属性”的一类人。这种服从来自于两个方面,一个是用户,一个是专家;其高度体现在对于这两个方面都服从。因此,从这种角度上说,优化式实现产品经理又是缺乏自信的一类人(求轻喷),他们夹在用户和专家中间,妥协以求自处,相应的他们所设计和实现的产品,也是用户视角和专家视角在碰撞之后,互相让步的产物。

换句话说,他们是“揣着专家的身子假扮用户”,大白话是“带着镣铐跳舞”。体现在产品上就是:在产品的表现层(UI/文案)给予用户更多的关照,将“专家词汇”“翻译”成普通用户可以理解的内容;对“小白”和“初级”用户在认知产品的层面上做“柔化”设计,避免用户被直接“吓跑”。与表现层优化相对的,在产品本身的结构层和框架层并不做太多的变更。

这类说起来感觉很尴尬的产品经理产品,实际上可能占据了三段产品经理中最大的比例,同样也是产品经理重要,经历最长的成长阶段:对于“为用户设计产品”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但是由于缺乏成功的“作品”作为底气,再加上对于“权威和惯例”的畏惧,靠近“专家”、害怕失败是主要的“创作”心态,基本上是本着“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心态来完成产品设计和最后的实现。

优化式实现型产品经理的作品

优化式产品经理成功的规避掉了那些在“金融专家”眼里必须保有的“自尊”,主动说“人话”。对于页签导航的设置也以使用者的需要和使用频率进行了选择和排序,已经不再受限于原有机构业务实现的模式,而以与用户交易关联度进行功能组织,依次为自选、资讯、行情和个人,而在个人页签下,也没有再使用“机构黑话“来定义,”沪深交易“、”港股交易“、”基金交易“和”精品理财“从字面上就很好的做了说明和指示区别,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用户因认知成本过高而造成的”拒绝“以及错误操作。

优化式实现产品经理是实现型产品经理的进阶版,已经有意识的开始使用用户思维来指导或者说引导产品设计,对于产品应该向用户提供除了“功能”以外的价值有了正确的认识。与此同时,基于现实条件限制或者心理压力,或者上帝视角的某种优越感,这种变化更多的在表现层面中出现,但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可喜的变化。

这种类型的产品经理往往集中在组织机构稳定,层级划分明确,已有成熟产品在线或资源有限(试错成本不足)的企业中。在这个阶段,产品经理出现分化,大部分停留在这个阶段“小打小闹”。

“破坏式”实现产品经理

“破坏”在这里绝不是一个贬义词,因为支持其价值判断的应该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被破坏的“客体”本身的价值,另一个是实施破坏的“本体”在进行破坏之后所实现的新的“创造”的价值。我们这里来讨论的“破坏式”产品经理是后面一种情况,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产品的组织和实现方式。这种方式来自于“先知视角”和“用户视角”的无数次的跳出跳进,是对于产品从结构层的深度解构和理性重构。

与前面两种类型的产品经理相比,他更为深刻和全面的了解产品本身,因此更够更加自由的安排和调整产品各个功能之间的次序、组合和结构,而同时能够保证产品功能的完备。从这个意义上说,“破坏式”实现产品经理与前面两种类型的产品经理相比,已经是质的一种飞跃,他已经不再是基于“先知视角“和“用户视角”,而是真正的“上帝视角”,一种全新的“创造性视角”来将“产品”解释给用户。而且,更加洞察人性。

破坏式产品经理的作品

应用重新还原了用户使用股票软件的初衷,”投资并获取收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对于投资具有相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虽然投资股票本来是件严肃的事情),但国情对于投资者给予了极大的宽容,投资股票和投资彩票似乎已经不存在什么区别。破坏式产品经理给了这部分用户同样的关怀,通过”策略“的推荐,给了初级用户最简单最直接的“操作理由”,而且同步提供了社区和策略内容供有需要的用户学习和自我成长。

破坏式实现产品经理产品经理的一种全新阶段,是对于某一行业“大彻大悟”的专家,完整地经历过一个从业者从“菜鸟到专家”的心理历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从“逆向”从专家“失智”成为“菜鸟”,因而能够最大限度地令产品覆盖各阶段用户的需求,从用户的角度去重构产品,从而构造出“与众不同”的“不合规矩”的应用。

此类产品经理只可能存在两个地方,一是在行业中已经占有绝对领先地位,能够通过自己行业中的领先地位的自信力给予产品经理更多的宽容和机会;二是行业中的新入者,只有通过这种破坏式的方式来获得一条可能未来的出路。

虽然,投资股票并不因为你选择的证券公司和应用而获得收益,但是一款好的应用能够像一个导师一样带你入门,指导你成长,而不是板起脸,让你感觉无所适从;也不会因为你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懂,而对你投资生财的愿望“一拒三千里”。而这背后因为产品经理的思考方式不同,因为产品经理的段位不同,你获得不同的感受。如果你在感受的同时,又恰好又是一个产品经理的时候,是不是可以试着给自己定个位,找个目标。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段位  段位词条  破坏  破坏词条  优化  优化词条  经理  经理词条  产品  产品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