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春节期间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支付宝和微信的红包大战了,毕竟他们背后的阿里和腾讯是如今国内乃至世界互联网企业的风向标,分析他们的动作,研判行业的发展方向,看的越细,角度越多,我们得到的就越多。
“阿Q大战”之红包战?
如果仅仅从红包的活跃度和用户口碑、广告主关注度来讲,阿里旗下的支付宝、微博等等,它们的红包产品在微信红包面前,无疑是完败了。微信若说有不足,到是春晚的视频效应似乎并没有那么强,可能也跟主持人的用户体验意识不够,估计还有不少观众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但结果还是腾讯几乎兵不血刃(不花钱,也许还赚钱)的拿下红包之战。
除夕之后,不少勤奋的科技媒体也都纷纷解读了红包之战。而我在朋友圈只写下了如下的话“对于昨晚发生的一切不宜不解读,也不宜过度解读。结论只有一个:没有灵魂和娱乐精神的节目,终将被别的节目取代,无它。”
这里所指被取代的节目当然就是春晚了,而侵蚀它的先锋军无疑就是微信红包。从去年的春节开始,红包游戏已经成为各个微信群的春节常备节目,更让很多人直言“停不下来”。
不少媒体,包括腾讯也迅速给出了大量数据,佐证这场红包旋风的强劲与所向披靡。不过其中也不乏一些数据是去年的老调重弹,什么多少人绑定了银行卡,微信用了几天超越了支付宝几年之类的。
个人相信腾讯的数据,今年微信红包的参与人次达到去年的6~10倍是可以预判的。春节抢微信红包很可能会像双11一样成为未来几年的一道风景。
现在要来说说“无它”
个人以为,微信红包在这个春节无疑被过度解读了。在过去的13个月里(从2014年1月红包开始风行算起),微信红包作为一种互联网产品几乎可以称为奇迹,对各类产品的营销设计也是革命性的。但经过这13个月后,对于微信而言,红包本身反而陷入了瓶颈。今年的新尝试也仅仅是企业品牌红包,其本身也在滴滴身上尝试很久了。
当然,最多的看好红包的声音无疑是对微信支付未来的看好。通过红包这样一个零成本的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微信支付,绑定了银行卡,这一招四两拨千斤确实妙。但对于微信支付,这仅仅是开始。
那些年的信用卡
曾经很多银行通过各种方式激励用户开办信用卡,红包对于微信支付,从流程上来说是类似的,当然微信红包把直接可变成本部分控制到了最低,这是互联网的力量。但是,支付的价值最终还是在用户使用,尤其是深度使用,比如信用卡的分期和取现。这方面,将是微信支付遇到的第一个拦路石,如果迈不过去,前面的也就白干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红包是0,可以供用户(深度)使用的支付场景才会是0前面的1。所以,不要看今天有多少人在玩微信红包(其中不少人其实也没绑银行卡),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场景”,支付的场景。
支付场景
要说支付场景,当然不得不提滴滴打车。从阿里和腾讯主导了打车大战之后,大家都清楚,背后争的就是这支付场景。热热闹闹快两年,用户们拿着补贴挺开心,天使VC们受不了,最后阿里和腾讯终于也顾全大局,在情人节合并了滴滴和快的。为什么呢?原因肯定很多,有些可能还需要很多年后解密。但其中肯定有一个原因是,这个支付场景不值这么得烧这么多钱。
支付确实要比活跃度,但更要比客单价。大家可以细算下,各自每年消费中,打车的占比能有多少呢?如果打车这么烧钱来成就一个伟大的公司,那么那些一卡通公司是不是也应该是一批了不起的公司呢(考虑地方割据,就不谈伟大的公司了)。所以,单纯烧钱搞打车是不切合实际,滴滴们需要去找更多的消费场景,而不是继续在打车这个事情上烧,所以合并休战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可以预见的是,腾讯会不断去拓展支付场景,比如餐饮(点评)、外卖(饿了么)、医院(挂号网)等等。但其中必须重点要说的则是电商,腾讯在放弃ECC的同时,战略入股了京东,就表明了腾讯对于电商的热衷。
看看这些,就会突然想起,原来阿里是那么强大。淘宝、天猫、美团、聚划算,支付宝和这些产品的整合已经到了浑然天成的地步。借用一位老阿里人说的话,支付宝的体验一直是落后时代的。但是支付宝的优势在于,阿里是通过先创造场景再结合产品的,在场景的压迫之下,产品体验得到的逐步迭代完善的喘息机会。
如上所述,阿里在之前几年中,在支付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领袖者。今天腾讯开始在阿里的领土上从偷袭进展到正面较量了。那么阿里能够抵挡吗?
滴滴的胜利,让包括我在内的人们有了更多支持腾讯的理由。但转念一想,我们可能还是低估了电商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