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叨一叨: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在其著作《第二次机器革命》中认为,技术进步确实在影响就业,且只有一部分人从中获益。“更好的机器可以代替人类劳动力,更可能的是,它们会驱动具有相同技能的人类劳动者的工资下降。” 所以,技术是在加速社会的贫富分化,而非共同富裕。
第二次机器革命到底是什么呢?
埃里克·布莱恩约弗森(Erik Brynjolfsson)在其著作《第二次机器革命》中认为计算机和其他数字化技术堪称为第二次机器革命。第一次机器革命时代,几乎所有的动力系统都在延展人类的肌肉力量,但它们的动力都需要人类做出决定和发出指令,人类劳动力与机器是互补的关系。而第二次机器革命时代,作者认为“我们正在开始对更多认知性的,以及更多的动力控制系统进行自动化。”人类和受软件驱动的机器可能正在日益变成替代关系,而不是互补的关系。
在数字化时代,一些传统定律有可能被打破。作者提出了两个,即“摩尔定律”和“莫拉维克悖论”。前者非常著名,但太过保守。摩尔最初认为集成电路计算能力的指数增长将持续十多年,但是实际上至今仍然有效,虽然时间已过去近五十年。后者则相对专业,是指涉及知觉和机动性的技能时,再智能的机器也无能为力。不过,美国一些先进的机器人挑战赛显示,这个“悖论”也并非没有可能被打破。
书中梳理了不同的观点,对此,作者的观点小众但明确:技术进步确实在影响就业,且只有一部分人从中获益。作者指出,“更好的机器可以代替人类劳动力,更可能的是,它们会驱动具有相同技能的人类劳动者的工资下降。” 书中列出数据证明,从1990年到2008年间,虽然中等家庭的收入有所增长,但是他们的开支则增长的更快。可供选择的商品更为丰富,并不能掩饰其经济能力的脆弱。而与此同时,最富的那1%的群体的财富在迅速增加。所以,作者认为技术是在加速社会的贫富分化,而非共同富裕。
作者称,企业家和CEO们的工作,科学家、护士、饭店杂工的工作,以及很多其他种类的工作是无法计算机化的;厨师、园艺师、修理工、木工、牙医和家庭健康护理员在短时期之内是不会被机器代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