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言必称社交的今天,回过头思考一下,是否每个产品或领域都需要社交因素呢?
一直在思考的四个问题:
1.数字社交是否让我们无法专注?撇开个体样本从总体看,那么几乎所有人的时间被社交产品、或其它产品的社交功能给掠夺了。
2.数字社交是否让我们更焦虑?信息制造的低门槛带来了信息泛滥,我们的信息筛选成本高度上升,产生无法控制的不安全感,进而引发焦虑。
3.数字社交是否让我们更傻?数字化的确让社交更便捷,但社交是不是需要便捷?或者说便捷的、低成本的数字社交是否能达到我们的沟通、认识需求,当你的所有朋友都活在朋友圈里的时候,这到底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
4.被数字社交过度渗透的我们,是否需要无人知晓的私密空间?换言之,就是一个可以逃脱的地方。
对于社交的认知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真正的先驱类社交产品都已经消失在尘土里,留下来的都是大佬,国外的 FB、Twitter,国内的贴吧、微信、微博莫不如是;第二,只要是个产品都唯恐落后加入社交功能,让人忍不住想吐的冲动;第三,是否真的需要社交?是否真的需要社交?是否真的需要社交?
这里面有一些痕迹可循,首先是在社交、Web2.0 大棒挥舞之下,很多没有社交元素的论坛仍然活得有声有色,V2EX、Hi!PDA、Chiphell 是我个人会常常玩的论坛。
在移动端,推荐一款名为“Same”的 iOS App,思路很特别,可以被看作是去社交化的例子。从产品逻辑看,像是一个公共聊天室与群组的混合体,特色包括:
用户做三件事情:看帖、发帖、发私信。
是的,没有评论,所谓的评论是给人发私信,点赞其实也是。
没有固定的版块列表,所有的群组都是由用户创建,并且由用户自行选择加入。
没有关注特定用户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