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Gmail发布十周年之际,钛媒体组织编译了时代杂志的一组文章,回顾Gmail项目组从谷歌内部诞生到推出邮箱服务十年间各种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在《Gmail十周岁:那些不为人知的往事(上)》中,详细梳理了在Gmail邮箱服务发布之前,在谷歌内部孵化这一邮箱服务的经历,以及Gmail开发组人员如何探讨其商业模式的经过。在下篇中,继续披露Gmail服务发布前后的妙史:
面向公众发布
Gmail的发展就像是地下工程项目,连谷歌内部员工也对此一无所知。福克斯回忆说,“没人能打包票它一定会公诸于世 – 我们认为,Gmail必须首先浮出水面,然后我们才能判断这是否值得向世人献丑。”
尽管如此,到了2004年初,Gmail终于成功了,几乎每个人都使用Gmail链接公司的内部邮件系统。看来,是时候择定黄道吉日作出公开发布了。4月1日正是这个大日子。
这可不是从日历上随便选择一个日期那么儿戏。自2000年起,谷歌就已经开始实行其愚人节的恶作剧传统;公司于2004 年设下了弥天大骗局,宣布其将聘请一系列人员于月球驻扎研究。它猜想,在愚人节宣布Gmail的诞生,这肯定会让群众再次认为一切不过是场闹剧。特别是以 2004年的标准来看,当时1GB的空间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大。
“Sergey对此尤其激动,”Rakowski说道,“愚人节终极恶作剧就是,在当天宣布发行天马行空的产品,并让其延续到第二天。”
在这种情况下,项目组的成员必须日以继夜工作才能赶上发布日期。事实上,Gmail尚未准备与世人见面:谷歌当时的服务 器容量并不足以维持数百万人的邮件稳定性,也无法让人人都能够享用十亿字节的空间。“发布产品的时候,我们遇到了自相矛盾的世纪难 题,”Bunchheit回忆道,“正因为众人认为我们不能推出产品,所以我们找不到更多机器;但正因为我们找不到机器,所以我们才不能推出产品。”
最终,Gmail只能在300台古老的奔腾III计算机上运行,这些计算机在谷歌根本无人问津。不过,这已经可以满足公司对测试版的要求了,这包括让1000名用户注册邮箱,每人邀请数位朋友,实现注册人数缓慢增长。
自从3月31日有关Gmail的消息泄露出去,并持续到4月1日愚人节以后,部分用户确实惊讶得目瞪口呆。“如果你的发 展速度远远超越群众的想象力,群众无从分晓你究竟是不是在开玩笑,那么,你就知道自己实现了创新,”Harik说道,“最后,记者打电话给我们,问道‘我 们要知道你们是在开玩笑,还是来真的。’这真有趣。”
一旦确定Gmail是来真的,邮件邀请成了互联网上的热门功能。虽然Gmail限制测试版应天命而生,但是它却有“一定副作用”,Harik说道,“人人都想分一杯羹。Gmail作为科技历史上最明智的市场决定,这是值得欢呼喝彩的,但这一切的确不是刻意而为。”
Gmail邀请链接在易趣上的售价高达150美元以上;Gmail Swap等网站的崭露头角,迎合了手持邀请码的用户向外转让的需求。要知道,多少人挣得头破血流也想获得一份邀请码。手持Hotmail或者Yahoo邮 箱地址多少有点不体面;而有了Gmail邮箱则意味着成为“天子骄子”俱乐部的一部分。
尽管获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功,Buchheit对当时情形仍然略感遗憾,即使已经过去了10年,“我认为,如果手头上有更多资源的话,Gmail在面世的第一年可以发展得更快。”
Gmail壮大后很长一段时间,其“专有权”的光环以及其试用版本仍然持续了很久。尽管谷歌增加了每位使用者可发行的邀 请码数量,但一直未向所有使用者提供服务,这个局面一直持续到2007年的情人节。再者,直到2009年7月以前,Gmail一直佩戴着测试版的标签,以 此作为荣誉勋章(鉴于很多小心经营的商业客户不愿意在半成品上注册,公司最终为迎其所好,卸下了该标签)。
这中间,Gmail根据邮件消息提炼广告关键字的做法收到了质疑的声音——甚至超出了谷歌的预期。有评论家指出,此举侵 犯了发送人的隐私;而其他人则认为这侵犯的是收件人的权利。对不合理排版的担忧已经成为了普遍的主题 。例如,药物广告与自杀邮件并排显示。而且,群众完全有理由担心谷歌所收集数据的真实用途,虽说数据是为广告服务的,但无人知晓究竟会存放多久。
Gmail的限量版发行模式(也就是人们盲目跟风,在易趣上抢购邀请链接的玩意),让人们对基于猜想而不是现实的服务产 生了反感。“我昨天去了朋友的朋友的晚餐派对,” Rakowski说道,“大家都在谈论Gmail,却不知道我就在里面工作,大家都理解错了,因为他们根本没机会尝鲜。”
很快,维权机构的反应也变得不堪入目。在4月6日,31个机构和律师联名签署文件,向Page和Brin发出上诉,指出了社会各界对Gmail的担忧,指出这是影响恶劣的先例,要求公司中止服务器,直到成功解决人们群众的忧虑为止。
就在谷歌的总部,加州议员Liz Figueroa (D-Fremont)向谷歌发出了自己的信件,指出Gmail是“影响恶劣的灾害,对谷歌如此,对所有客户也是如此。”再者,她草拟了一项法案,要求任 何公司如需扫描邮件内容并用于广告目的,必须首先征得发件人的同意。(等到加州参议院通过法令后,人们已经开始冷静下来,该强制要求得以取消。)
谷歌对于有关Gmail广告的争议是这样处理的:聆听批评声音,在Gmail网页上详细讲解自身政策,以及强调认为争议 是愚蠢行为的记者的工作。很多人要求谷歌对服务器作出彻底的更变,但它并没向反对势力投降。谷歌认为部分服务器反对者的行为尤其不负责任,它对此作出回 应:
“当我们推出Gmail测试版时,我们期望我们的服务会成为关注的焦点。但我们没意料到的是某些维权人士、编辑人员和 立法者的激烈反应,他们没有亲身体验Gmail的服务,却对此谴责多多。我们惊讶地发现,某些维权人士和机构甚至拒绝和我们谈话,更不愿意体验他们一直批 评的这个服务器。我们阅读了很多有关Gmail的新闻故事,我们一直注意到很多事实错误以及断章取义。于是,有关Gmail的错误信息蔓延至整个互联 网。”
谷歌真是不幸,但大家何须担忧?因为这可能侵犯个人选择如何阅读邮件的权利。一方面,这些错误信息高举着立法的旗子,威 胁谷歌取消用户合法、实用的的选择权,但这些法令不过是针对无伤大雅、人尽皆知的谷歌服务而已;另一方面,它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蒙蔽了所有邮件系统潜在 的隐私问题。
“十年以后,当我们回首Gmail事件时,我们肯定充满了…疑惑,”加州记者Paul Boutin在对隐私问题的回应中写道,他对Gmail事件持支持态度。是的,我们肯定会充满疑惑:在2012年,也就是谷歌最近一次发布正式声明 时,Gmail拥有4亿2千5百万活跃用户,这意味着,不满意谷歌应对广告方式的毕竟是少数群体。尽管该问题从未真正解决。它仍然是法庭上争执不休的问 题。
十年之后
也许在2004年的时候,Gmail的突出之处还不那么耀眼:其创造者意欲使 Gmail代代相传。今时今日的Outlook.com和雅虎邮箱,与10年前微软和雅虎提供的邮件服务毫无干系。但是Gmail仍然是Gmail(尽管 不时增加新功能,以及进行了重大的设计重组)。
“我想象不到有任何其他软件能与其10年前的初代模板如此接近,”Fox说道,“使用第一代Gmail的用户,放到今天,仍然能明白新一代Gmail的操作方式。”
“让产品保持核心价值的关键就是,不断为解决用户的使用问题而努力,”Gmail现任产品经理Alex Gawley说道,“如果你回想2004年,当时邮件用户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由于空间不足而必须删除信息,而不是为找不到邮件或充斥着过多垃圾邮件而忧 愁。”今天,Gmail面临的重大机遇包括:如何使Gmail变得更加实用(谷歌正开发类似的功能,例如在邮件中显示实时航班信息等),以及如何使其适用 于手机和平板等移动设备。Gawley说,这些挑战足以让Gmail团队在接下来的5年忙个不停了。
当然,不管一直以来Gmail多么有创新性,现在也是建立根基的时候了。当新型有趣的软件和服务(例如Mailbox和 Alto)推出时,相比其它单个邮件用户,它们一直在重塑的是过去十年Gmail创作的用户体验。这些新兴服务创作者,极其渴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就像2004年谷歌对微软和雅虎的所作所为一样。
“于是又回到这个问题上,邮件一支存在的某些问题,并不是全能的硅谷所能解决的。我曾向Buchheit的邮箱地址留言,请求他与我探讨本文的问题,但我却收到自动回复,说他现在无法马上回复邮件(只能偶尔查看邮箱)。Gmail的创始人会认为邮箱再次毁坏了吗?”
“现今的邮件问题是,社会传统开始变得很糟糕,”在一次会面中Buchheit告诉我,“世界如此广袤,人们希望无时无刻希望获得及时回复。即使现在是周六凌晨2点,但这根本不重要,大家都觉得你必须回复邮件。群众不再外出度假。他们成为了邮件的奴隶。”
“这不是技术问题。这不能通过计算机算法来解决。这更像是社会问题。”
这就好比,2004年成功处理邮件问题的人说,在2014年及以后,唯一能处理邮件问题的人,恰恰就是每天使用(有时甚至是滥用)邮件的人们。
原文来自:钛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