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看来,Civo是一款很浪漫的应用。因为它的创意本身就来自于一个浪漫的念头:交换生活。
生活在别处,这句来自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几乎表达出人这一生最浪漫的情怀。可是撇去旅游式的走马观花,谁又能有多少机会在不同的地方细细品味?Civo要做的事就是如此,在一个私密、安静的环境里,用照片的方式,记录并交换远隔千里的生活。不必再远行,在这里,可以直接看到一对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的情侣拍下的傍晚Chain Bridge上的车流、Vaci utca步行街小巷子里长椅上瞌睡的老人,也可以看到云南香格里拉的男孩拍下的每天上学要走的铺设在山间的木板路,以及落日余晖下的水边三三两两的牦牛。
在Civo上,和谁成为好友,只能依靠“缘分”——也就是系统的算法推荐,用户唯一能做的选择就是性别和地理的远近。它把寻找好友的过程模拟成一个“旅程”,点击首页的橙色按钮“船票”,就会进入“寻找新伙伴”的界面,再点击“开始旅程”,系统就会基于你的地理位置开启匹配计算,界面上会出现一张被旋转的光圈所环绕的地球图案,下方是一个不断跳动的数字,显示着那些可能和你相遇的人与你的距离。然后,画面静止,一个小小的头像跳出来,下面显出对方来自哪座城市,距你有多少公里,你们之间隔着多少小时的时差。
就这样,你就和对方在Civo上“相遇”了。对方会出现在你的好友列表上,你可以点击他的头像,进入他的主页,查看他分享的照片集和你们相遇的时间,也可以点击旁边的相机按钮,直接进入照片的浏览模式,进行分享或者留言。
为了让Civo能维持一种浪漫而安静的氛围,创始人舒韡和她的团队在产品设计上花了很多心思。
比如,Civo主界面不是照片流,而是一个竖向的时间轴,上面标注着你和每一个好友相遇的时间,以及对方所在的城市。主界面是彩色的,但是到了照片浏览界面,却是黑白的,沉浸式的体验也非常舒服。它的文案都精心雕琢过:成为好友是“相遇”、取消好友关系是“离别”、再次成为好友是“重逢”,滤镜的名字同样如此,“刀锋”、“夜歌”、“迷镜”……
而且,为了让用户的交往变得简单而纯粹,Civo没有采用最常见的Follow机制,而是打造了双向闭合的私密关系,你看不到对方还有什么好友,对方也不知道谁浏览过你的照片。这种闭合的方式,打破了关系网的力量,凸显了个体的价值,让用户把浮躁的对“人际网络”的关注,集中到人自身的故事上来。
这样的设计在Civo里还有很多。比如说,在Civo里没有“个人资料”一栏,系统不会要你填写你的工作、学校,或者任何和你社会身份相关联的信息,用户能看到的是一个叫“Civo勋章”的信息页,里面记录的仅仅是你在Civo上的痕迹,包括你去过的地方、你到过的最远距离、还有你通过Civo看过的城市。他们也有一个叫Civo fm的照片推荐账号,可以让你浏览其他用户发的优质照片,你能按赞,但是却无法查看对方,也无法发出好友申请。
“我们为什么要在Civo里发自己的照片,就是因为受到真实社交关系的压制,在陌生人面前反而更能释放自己,所以我们全部是直线设计,点对点的社交。对我们来说,私密和安全比偶然社交更重要。以fm来例,如果开放好友申请,被推荐的照片所有人可能会接到几十上百个好友请求,这样的骚扰是很恐怖的,用户需要长线的体验,所以我们把骚扰和噪音降到最低。” 舒韡说。
Civo向用户推荐朋友的算法原则是“差异化”,也就是说,它不需要用户来Tag,而是会根据地理位置推荐最遥远、或者与你所处环境差异最大的朋友。那么,千里之外的生活究竟有多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