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电影中的交互设计

首先,我们有必要对交互设计的概念再进行一次阐述:“交互设计是对人工制品、环境和系统的行为,以及传达这种行为的外形元素进行设计和定义的过程,是指设计师对产品与它的使用者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预测、定义、规划、描述和探索的过程。简单说,即设计和定义使用者如何使用一产品达到其目标、完成某一任务的过程。”

提到电影中的交互设计,人们立马会想到科幻电影中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交互场景,炫酷的操作界面,赏心悦目的特效。正如乔布斯所说:“这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这不,他也从Star Trek(星际迷航)中吸取灵感,推出了iPad。

科幻电影的历史

从科幻电影的发展史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交互设计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简单的机械运动到现在富有高科技感的操作方式,从地球反击到太空漫游,我们窥见了科技的进步,设计的发展,人与机器的互动越来越智能,无论在可用性、易用性、还是用户情感方面都有着极大的提升,也带给了人们更加愉悦的观影体验。现在,就认我们来回顾一下科幻电影的历史。

科幻电影几乎与普通电影同步,发韧于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第一部具有科幻色彩的电影名叫《机器屠夫》,片长仅一分钟,内容是超现代化的屠宰流水线。

20世纪20年代科幻电影迎来了第一次浪潮,德国科幻电影人将幻想与预言两个元素奇妙地融为一体,于1926年推出了世界电影史上的一座丰碑:《大都会》。

50年代是科幻电影的“黄金年代”,可称为第二次浪潮,科幻片开始拥有广阔的市场。日本人开始拍摄《哥斯拉系列》,日本的哥斯拉被塑造成代表大自然向人类报复的英雄形象。60年诞生了《007系列》的第一部《东方博士》,由肖恩康纳利主演。

1968年,科幻电影达到了当时的最高峰,美国电影《2001太空漫游》横空出世,导演为斯坦利.库布利克,很多文艺范儿口中的《发条橙》也是出自他手。

接着,科幻电影迎来了它的高科技时代,1977年,《星球大战》的上映在美国重新掀起了科幻片的高潮,导演乔治.卢卡斯当时是好莱坞一个不成功的小角色,当他把十几页《星球大战》的剧情提纲交给投资商时,心情与赌徒无异。《星球大战》的一炮走红,不仅捧起了卢卡斯,而且开创了科幻电影与最新高科技相结合的新时代。

与此同时,斯皮尔伯格推出了《大白鲨系列》,接着推出《ET》、《第三类接触》、《侏罗纪公园》及《夺宝奇兵系统》,最让人难忘的是那部经典的《辛德勒名单》。

还有一位出色的人物——詹姆斯.卡梅隆,他拍出了《终结者系列》、《异形》、《泰坦尼克号》、《阿凡达》。

最后还有一些我们熟悉的科幻电影:《少数派报告》、《黑客帝国》、《钢铁侠》、《第九区》、《机械公敌》、《创战纪》等。

这里有个视频(Visual Effects 100 Years of Inspiration),讲述了百年来科幻电影一些特效镜头,大家可以先欣赏一下。

交互设计那些事

这些年来欣赏了这么多的科幻电影,你可知它其中包含着怎样的人机交互,涉及到了哪些技术运用?简单归纳,它们包括了语音控制、指纹识别、身份识别、虚拟现实、增强现实、自然交互界面、手势操作、眼部跟踪、全息投影、动作捕捉等。

语音控制

在最初,最受科幻片制作者欢迎的恐怕就是语音控制了,原因很简单,语音界面最直观,更重要的是,非常省钱——不需要任何特效,只需演员们装模作样,就能塑造也未来世界的高科技感。可是这项技术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广泛的应用,很大程度是由于识别率的原因。最近苹果对语音识别方面有了新动作,相信不久之后语音控制方面的应用会得到很大的普及。

指纹识别

指纹识别这个在80年代还是比较高级的概念,如今已经高度商业化,不少笔记本电脑都配备了指纹识别功能。但在电影里,关于指纹识别的画面仍然很频繁。

身份识别

在《少数派报告》中身份识别被用于定制化的广告及服务,当主角走出地铁站时,他的身份通过地铁站的视网膜识别,各种广告呼唤着他的名字及吸引他的注意力,同时当他步入服装店时,他的身份同样被识别,虚拟销售员向他询问是否对之前的产品满意,并推荐相关产品。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相关的服务,如豆瓣上的猜你喜欢,豆瓣电台的个性化推荐,亚马逊根据你的浏览记录进行相关的推送等。

虚拟现实

虚拟现实是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与交互作用

80年代,Jaron Lanier提出了“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的观点,目的在于建立一种新的用户界面,使用户可以置身于计算机所表示的三维空间资料库环境中,并可以通过眼、手、耳或特殊的空间三维装置在这个环境中“环游”,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增加现实

与虚拟现实有所不同,增加现实是在现实中引入虚拟的界面,微软推出的surface就是很好的代表。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这样的例子。

自然交互界面

自然交互使得人与机器密不可分。在Matrix里,人类的大脑直接和电脑相连,接入一个完全虚拟的20世纪世界,人类靠幻想生活,机器靠人体供电。在现实中,关于自然交互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帮助残疾人。

 

手势操作

《少数派报告》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的手势操作方式,汤姆克鲁斯挥动双臂到处打电话和操作视频,令人目不暇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成功的商业案例,如iPhone、WII等。

 

跟部跟踪

在《钢铁侠》中,当Tony Stark穿上钢铁衣后,他操作时的界面就会跟踪他的眼睛,他查看各个部件的信息时只需去看,相对应的信息会自聚焦放大。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利用眼动仪进行用户研究,从中观察到用户的注视轨迹。注视热点和兴趣点。

 

全息投影

全身投影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三维图像的技术。我们经常可以在科幻电影中见到一种三维的全息通讯技术,可以把远处的人或物以三维的形式投影在空气中,就像电影《星球大战》中公主的现身,在Avatar中的哈利路亚山。

 

技术解析

个人认为,我们探讨电影中的交互设计,不应该只讨论电影最后所呈现给观众的画面,更应该去了解电影背后的设计实现,制作电影本身就涉及到了许多交互设计的知识,从戏中走到戏外,我们可以发现设计更大的魅力。

首先来看一段视频——好莱坞电影特效揭密

这些科幻电影涉及到了哪些技术,是如何实现的呢?

蓝屏/绿屏拍摄

因为一些场景在现实中不存在或很难实现它,不得已用电脑来创造它。一般有蓝色和绿色两种,也叫“蓝屏”和“绿屏”(只要与人物等颜色有差别就行了)。 演员在蓝色的背景下表演完后,通过电脑软件的处理,将蓝色的地方全部用特定的背景来代替,这样,人物等保留了下来。

 

动作捕捉

动作捕捉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起源于物理治疗、康复领域中,对伤残、截肢、脑瘫、帕金森症患者运动及行为学分析研究,诞生于斯坦福大学神经生物力学实验室。动作捕捉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应用在动画制作领域,迪斯尼公司通过捕捉演员的动作以改进动画制作效果

 

Matte Painting

Matte Painting是指用绘画手段创造影片中所需但实地搭建过于昂贵或很难以拍摄的景观、场景或远环境。由彼得杰克逊导演的电影《指环王》中大量运用了Matte painting技术创建出了想象中的中土世界的场景。典型的matte painting运用还有《加勒比海盗》、《星球大战》、《金刚》、《终结者》等。

在这些科幻电影制作的背后,隐藏着一个全球顶级的电影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Industrial light and magic),由导演乔治卢卡斯于1975年创立,并为第一部《星球大战》影片提供视觉特效制作,从那以来,工业光魔已成为电影魔术的代名词,获得了多达28项奥斯卡大奖:其中14项是最佳视效奖,另外14项则是技术成就奖。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工业光魔的宣传片

电影的灵魂——剧本

最后,从交互设计的概念分析,交互设计所传达的是一种信息,也曾有人说交互设计就是讲故事。那么电影本身就是一种交互设计,它向观众传达了导演所要表达的信息,正如《盗梦空间》所阐述的主题:植入,导演把他的理念通过电影的方式植入到了观众的脑中,这其中,剧本就发挥了重要作用。好的剧本再经过导演的妙手就可以拍出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窃以为第五代导演中张艺谋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他对剧本的选取,如根据莫言小说《红高梁》改编的电影《红高梁》,根据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根据余华小说《活着》改编成的电影《活着》……我喜欢的李安导演对剧本更是要求严格,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就经过了长期的蕴酿,大家可以看看《十年一觉电影梦》这本书,看看李安导演是如何拍电影的。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呢,我喜欢的王小波说过这么一段话,生动地道出了个中原由,如下:

我问一位导演朋友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人家就火了。现在我设身处地地替他想想:假设我要搞部科幻片,没有科学知识,我可以到大学里听课。没有想象力,我可以喝上二两,然后面壁枯坐。俗话说得好,牛粪落在田里,大太阳晒了三天,也会发酵、冒泡的。我每天喝二两,坐三个小时,年复一年,我就不信什么都想不出来——最好的科幻本子不也是人想出来的吗?搞到后来,我有了很好的本子,又有投资商肯出钱,至于演员嘛,让他们到大学和科研单位里体验生活,也是很容易办到的——搞到这一步,问题就来了:假设我要搞的是《侏罗纪公园》那样的电影,我怎么跟上面说呢?我这部片子,现实意义在哪里?积极意义又在哪里?为什么我要搞这么一部古怪的电影?最主要的问题是:我这部电影是怎样配合当前形势的?这些问题我一个都答不上来,可答不上来又不行。这样一想,结论就出来了:当初我就不该给自己找这份麻烦。

中国电影还没有分级制度,所谓分级制度指的是某一组织根据一定的原则把片厂的产品按其内容划分成若干级,给每一级规定好允许面对的群众群。它没有国家法律支持,但在行业内部具有约束力。它只对观众起提示的作用,而把选择权交给了观众,由观众实行自我保护。

美国电影分为5个级别,分别为:G级(general):意为“普通的”又称“家庭电影”,指全家可以在感恩节和圣诞夜一起观看的、男女老幼皆宜的电影;PG级:(parental-guidance):明确建议10岁以下儿童观看最好由家长或其他成年人陪同;PG-13级:建议13岁以下儿童由家长或成年人带领观看。这级影片有恐怖、暴力、男女亲昵的镜头;R级(restricted):即限止级,建议17岁以下青少年由成人陪同观看。该级电影脏话和暴力升级,甚至有色情场面;NC-17级;这是no children under17的缩写。该类影片严禁17岁以下青少年观看,购票者必须出示身份证。

写在最后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电影中的交互设计  交互  交互词条  设计  设计词条  电影  电影词条  电影中的交互设计词条  
设计

 产品经验总结:旅游产品实操流程

旅游行业一直是我很看好的行业,现在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结合过去几年的旅游产品经历,简单分析一下旅游产品实操的相关流程。旅游:是你去到一个地方以当地人的视角去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