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设计师的2019年终总结,分享10点思考

作为一名设计师,笔者总结了2019年里,自己对于设计师专业技能与个人成长的10点思考。

2019已逼近年关,用“年关”这个词形容这一年,一点都不过。不全是年龄的缘故,主要是年初夸下海口规划好的事情,都不敢跟自己清算,真是自欺欺人。黄世仁在年关的时候会放过杨白劳吗?显然逃不过的,所以最终还是憋出了10点年终总结。

要说作为设计师也算是个高大上的职业,当职的你应该感到庆幸。

记得有次去理发,人家说帅哥是做什么职业的,听着有人叫帅哥,就很自信地回答了设计师这个响当当的名头。

没想到理发师立马回复说,同行,我也是设计师!

听完这句话,就在我心里生根发芽了,导致每次有人问我职业的时候,就说是做网站的,反倒是都能听懂。可见哪个行业都需要设计师,设计的范畴实在太广了。

设计最让人羡慕的地方,莫过于天马行空地创想,美与丑都要屈臣于我们手中的笔。

十字军东征打开了东方贸易的大门,为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条件,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刺激了文艺复兴的崛起,使得欧洲成为人类艺术的隗宝,这才有了文艺复兴艺术的三杰,给人类留下这么多艺术奇迹。

这段历史满目疮痍,但带来的艺术价值无法抹去。艺术在很多人的心中筑起了高墙,无法逾越,对于设计师而言,第一步就是要平衡设计与艺术之间的临界点。

一、设计和艺术之间的平衡

前人用画笔记录世界的美好,我们用电脑、平板、手绘板等工具来完成,大大提升了效率。

设计的初衷是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反衬到设计师身上的职责,就要把产品设计得好看、好用、触动用户的心弦。可见对设计师而言并非只设计表面那么简单,我们不能像大师们那样随心所欲地落笔,不断画出伟大的艺术,而是要在艺术和设计之间做出平衡。

如下图两个相机图标的设计,左侧是简单现代的表现手法,注重简洁设计;右侧是拟物风的写实图标,注重艺术刻画。

罗德岛设计学院前院长约翰·前田在他的著作《简单法则》中写道:

“最好的艺术总会用很多问题让你的大脑转个不停,也许这就是纯艺术与纯设计的根本区别。伟大的艺术让人迷惑,而伟大的设计则让事物清晰。”

体验设计的目的就是让产品的逻辑更加清晰,好看又好用。

二、全链路设计

入行广告公司的时候,团队设计某牛奶大果粒的包装,现在超市的货架上还能看到,可想而知这款产品给企业带来多大收益,能持续这么多年。

在广告公司如果哪天不加班,绝对是过年了,这可能就是刚入行新人的宿命。

在美院的时候就喜欢看杂志,一直想做杂志类的设计,可做了以后才发现比在广告公司还累。

伴随着互联网2.0的崛起,企业都纷纷建站,开辟网络生财之道——网页设计随之变成了设计师转行的首选,所以就一门心思钻进了网页设计的行当。

没想到这个行业的坑好多,不是说设计设计好交付印刷就等同于上线那么简单。而是设计设计好图以后,还要切图通过HTML+CSS语言把页面写出来才能发布上线。愣是逼迫自己学会了前端开发,为了实现很多特效,还带学了JavaScript语言和Flash。

2012年时候,第一次独立做移动端产品设计,当时感觉整个人完全懵圈,因为当时还在使用诺基亚全键盘手机,哪能Get到什么移动端设计规范。

没想到一直做到今天,学会规范只是入门的基础,人机交互、体验设计、使用场景、底层逻辑、沟通艺术、设计表达、情感化、心理学等等,才是设计背后的思考,这可能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全链路设计师。

三、来自底层的渴望

一路走来,摸爬滚打,多少个日日夜夜,孤独地仰望星空;多少次怀疑自己,是不是还要做下去。被折磨得心力交瘁,坚持不下去了,还要经历各种冷眼旁观。

有个来自底层的渴望,希望有个人拉自己一把,怎么才能熬过历史上的今天,下一步该怎么办?不用每件事都尝试了才知道利害。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想学习软件,各种教程充斥着全媒体;想做职业规划,各行人生导师为你分享完美的人生经历;做个简历、写个PPT都有成千上万的教程模板等着你;做个简单的海报都能找到一堆标准的设计方法。

今天的设计师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着实让人羡慕。

加油吧!少年,别辜负了这个时代的给予。

昨天参加一个聚会,一位25岁的设计师介绍自己,玩转整个行业衍生的套路,知识星球也搞得有声有色,从产品-设计-技术无所不懂,还组建了团队兼职创业做自己的社交电商产品,现在的年轻人都这么拼得吗?

时代在变,信息过剩充斥着行业的透明,来自底层想好的那种渴望油然而生,现在我们真是太难了。

四、收藏不是你的

每个人都想好,但学习的成效却截然不同——

同样是一篇教程,有的人选择跟着一步步做,直到学会;而大部分人是直接选择了收藏,可能就永远躺在了收藏夹里。

想想我们记过的那些笔记有多少人翻过;云盘里那些几个T的素材,除了不断地堆积,又有多少被下载使用过。

有次清理电脑不小心把自己的素材库给删了,那叫一个难受,后来发现再也没有用过,可见素材库躺在硬盘里的价值有多大。

唯独学会了,才真的是你的,别人抢不走。咱们每天看到那些平台上的高手,他们的输出频率有多高,有的能做到日更,都这么优秀还这么努力,你说可怕不。

真是应了那句话越是优秀的人越努力,反之差的就成了马太效应。

说起来很简单的道理,但是实际做到却很难。经常翻翻我们的收藏夹清理一下,用学会来抵消收藏赋予的价值。

五、保持好奇心

扪心自问一下我们真的是因为好奇、感兴趣才做设计的吗?

工作中曾几何时被气的瞋目切齿、疾言厉色,还能用心做好设计吗?

也曾任性地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跟老板撂挑子,图什么?

就因为电影里都这么演,觉得很酷,可结果呢?

你懂的。

哪有人不向往诗和远方,但这跟放弃工作有什么关系,这应该是一个成长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做设计,又怎么能将设计做好呢?

调整设计的心态,保持好奇心,咱不要求非得用匠心致设计,但每次进步一点点,还是很容易做到的。

想想设计过程中经历的种种煎熬,看到最后胜利曙光的时候往往最容易出错,就因为你的索然无味,听之任之的设计,才被别人挑毛病也不足为过。

反之如果你用心了,对每个设计细节都给予了认真的思考,别人挑出任何毛病,你都能说出设计背后的思考,这样的结果难道不是你想要的吗?保持好奇心体现了设计的职业素养。

六、追逐前沿

年轻的心态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这种状态会改变你做人做事的方式都变得很年轻。

现在国家战略方针都是在走年轻化、各个城市在想尽一切优惠政策吸引年青人进来、政府也在提倡招收年青人走年轻化道路、鼓励年青人去创业、各种资本也在走年轻化,为什么呢?

因为年轻代表着社会的新生力量,代表活力,走创新的年轻路线。

所以设计师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血液,才能跟上时代的脉搏,学到一种简单设计的理念就可能会让我们终生受益。

最明显的感受就是每次参加设计比赛的时候,不同进阶的设计师围绕同样的命题设计出来的作品却千差万别。时刻保持年轻,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让我们的设计更年轻,走在时尚的前沿。

七、不要轻易说“我觉得”

设计的时候经常会下意识地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当成用户的感受,比如做汽车行业的相关设计师,没有车,甚至不会开车,凭什么就能为司机设计产品。

当有人提出争议的时候,设计师给出的答案往往都是“我觉得”是这样的,“我觉得”能代表什么?代表所有用户吗?还是代表自己?

搞笑的是设计师能说出“我觉得”,已经代表很谦虚了。

我们要让“我觉得”真的有依据,才有存在的价值。

记得有次做直播产品,涉及到一个“关注”主播的问题,设计师都觉得“关注”后就是“取消关注”,还用“我觉得”不想让用户找不到,跟人家据理力争,现在想想真的好可笑。“关注”完没有“取消关注”不仅仅是产品策略,“取消关注”更容易会被误点,还可能造成找不到主播。

设计师代表不了用户,最好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打造成产品的深度用户,不断模拟用户的各种使用场景,找到用户的真正需求,这样才能站在用户的角度来说“我觉得”。也只有围绕用户在各种使用场景下的需求做设计,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

八、设计师要懂得心理学

学习设计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门心理学。

用户不喜欢复杂的心理,可又不想你把他当傻瓜,好比玩挑战性的游戏勾不起兴趣,太难了又把人都赶走了,所以我们要追求简洁设计的同时还要匹配用户的技能。

咱们经常执著于追求的极致体验,其实是用户达到了心流状态;

下面就举例讲讲:

用户的记忆很有限

红蓝搭配在一起难以阅读

不同颜色的意义都不一样

人们往往根据自己的经验习惯操作

大写字母虽然有强调的意思但很难阅读

字号大小很重要

字体的行间距要舒服

习惯性做各种分类

注意力集中维持不到10分钟

没办法多任务同时操作

社交圈的人数不会超过150人

谁都懒惰

越接近目标越兴奋

情绪往往会影响到决策

七情六欲人皆有需求等

了解的心理学知识多了以后,会惊奇的发现,设计每一步的背后都有心理学依据,让用户跟随设计思路体验,就是设计师要懂得心理学。

九、永远不要忽略细节

细节体现出设计师的的水准和用心程度,也是我们经常会吐槽的设计点,也可以反映出设计师当前所处的阶段。

设计只有用心才会去花心思去设计细节,我经常会看到日本的很多设计追求极致,匠心营造,不禁发出感叹他们在背后的创新思考,怎么可以想出这么完美的设计

原研哉设计的盘子,放在一起居然是个圆白菜。

佐藤将星巴克杯子底部设计成“拿铁”,“摩卡”等图案。当把杯子洗干净倒过来的时候依然像盛满咖啡一样。

勺子的设计有太多设计师做过改良和设计,但佐藤的思路是勺子的休息时间可以像树杈一样可爱。

小小的设计可以看出设计师的用心良苦,创新的思路就在于细节的力量,永远不要忽略细节对产品、用户所带来的品牌价值。

十、推销自己

好多设计师的能力很强,但做好的设计经常会被翻来覆去地折腾,为什么呢?

做完设计回复邮件,放个附件连一句解释的话都懒得说。想想别人怎么就一定能Get到你的思路呢?

沟通是很多设计师的一个障碍,别人说设计的不好,被打击两下就不行了。设计师要学会表达自己,把自己推销出去,还可以形成自己的口碑。有想法就需要充分表达出来,因为需求方不一定就是学设计专业的,可能不一定理解到位。

设计作品的本身就需要体现其专业性,没有设计感,那还能叫专业设计的作品吗?所以我们要学会把专业的设计推销出去,其实这是在推销自己,形成自己的口碑。

写在最后

如上虽说是自己2019年的年终总结,倒不如说是自己对行业的理解。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反省,分享出来能为别人提供点帮助,那是甚好。

设计师履行的职责就是在栖身修行,可能会因为别人说我设计的不好、就觉得不怀好意,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觉得自己永远是最专业的。意见不统一就觉得别人的想法太守旧、不可同日而语、打压别人的创新。还经常自视甚高、目空一切等。

静下心,放低姿态想想别人的建议,匹配到设计中是否有优化的空间,别人可能只是在发表自己的观感,甚至素不相识。当我们看清自己的时候,可能会自嘲一切Low到极点的行为。放低姿态多倾听别人的观感,会给我们的设计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

设计就是在修行……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年终  年终词条  设计师  设计师词条  思考  思考词条  总结  总结词条  分享  分享词条  
设计

 iOS系统的授权逻辑

根据笔者的观察总结,目前为止网络上关于产品授权相关的文章大多数都是介绍基于正常流程的用户体验层面相关的设计,很少有涉及技术层面的文章。本文为笔者采用不完全归纳法...(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