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指标一直是未来互联网工作的利器,想要get这个技能,先从基础概念讲起。
很多设计师在刚入门的时候,对于设计的好坏只能从视觉方面去理解,而对现如今互联网环境下的 “数据驱动设计”的概念一无所知。
在真正的工作环境中,我们不仅仅只是把设计总监下放的任务完成即可。更多的时候,我们都需要与产品团队和运营扯需求、与开发谈指标、谈实现成本回报比等等,在这种场景下数据指标就更为常见。
如果我们对于数据指标没有概念,带来的影响不仅是大家想象的在工作中沟通困难、被团队隔离这么简单,而是在面试时被面试官一眼识破工作经验匮乏,从而被拒之门外。
关注数据指标,不仅仅是产品经理或运营的“专利”,作为交互和UI设计师也需要掌握这方面的技能,来帮助我们产出更贴近用户行为的设计。
同时,学会监测并分析数据,可以非常大的帮助设计师推动设计改版向正确的方向前进,也可以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和产品爆发点,真正做到很多设计师期望的“由设计推动改版、设计助力产品拿结果”。
一、基本概念
想要了解数据指标有哪些,先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1. 数据指标
1)定义
数据指标是与产品相关的,对产品有参考价值的统计数据。
2)举例
比如对于一个酒店来说,今天酒店总计入住100人,那么100人就是酒店的一个维度的数据指标。统计方法如下:7月23日酒店入住人数:100人。
3)如何获得数据指标
对于互联网产品来说,想要获取一系列的数据指标不可能通过人工计算的方式,需要开发人员针对不同的数据在产品中进行数据埋点拦截数据,并由数据分析人员筛选加工,可视化呈现后才可以获得由参考价值的指标。
2. 数据埋点
1)定义
数据埋点是产品分析的一种常用的数据采集方法,它是一种良好的私有化部署数据采集方式。
2)如何进行数据埋点
数据埋点是互联网领域非常重要的数据获取手段。埋点采集信息的过程一般也称作日志采集。
通俗点讲,就是在APP或者WEB产品中植入一段代码,监控用户行为事件。
3)举例
在电商行业中,我们可以在一个商品的购买流程关键点(比如购买按钮的点击率)植入统计代码,从而采集得到一个商品的购买率。这就是通过数据埋点获取数据指标的过程。
4)数据埋点的应用场景
数据埋点的最后结果往往是驱动我们做出产品改版决策的重点。
比如,微信上线了“摇一摇”的新功能,此时就需要通过用户行为来验证该功能的效果如何:
“摇一摇”是否得到了用户的使用与认可?它的用户点击率和活跃度如何?
用户在使用“摇一摇”功能时,操作路径是否流畅?是否存在无效点击或者无法顺利完成操作流程?原因又是什么?
在“摇一摇”功能的推广期间,各个落地推广的渠道效果如何?(如:线下零售店的摇一摇赚红包)新用户的增长情况是怎样的?
这些数据,只有通过数据埋点,我们才可以获得。
5)注意事项
① 埋点前:埋点一定要在产品改版前就要布局好,比如需要采集的数据指标有哪些,维度有哪些,采集的开始截止时间,采集期间是否存在对采集结果有干扰的活动等等。
② 埋点时:由于埋点是产品经理和设计师布局,开发人员执行的过程。所以我们需要在与开发人员沟通埋点内容时,输出一份可视化文档给到开发人员(否则干凭嘴说,恐怕会被开发小哥哥打死)。
③ 埋点后:埋点后的主要工作就是进行数据可视化了,这部分后续我也会专门开专栏讲解,因为和我们今天讲解的内容无关,所以不再赘述。
总之,作为设计师的我们需要有“数据可视化”(即美化数据)的能力,否则怎么能称之为设计师呢?
二、常用的数据指标
对于英语不好的同学来说,学习指标最大的难点在于:一看到英文缩写就头疼。其实大家只需要记住相关的概念即可,英文缩写并不是为了难为人,而是在日常沟通和沟通文档中,英文缩写具有更快速的信息传递效率(当你一天要写100遍每日活跃用户时,你就知道为什么大家都愿意写DAU了)。
常用的数据指标汇总
1)定义
在特定的周期内,成功启动过产品的用户,也可以是使用某个核心功能的用户数。具体如何统计可以根据产品需求自行定义。
2)重要性
活跃用户和新增用户并称为衡量产品用户规模的两个重要指标。活跃用户指标可以用来衡量产品使用的活跃度,方便产品设计人员了解产品的每日用户情况,了解产品的用户增长或者减少趋势。
如果只从一个指标来判断产品是否优秀的话,那就是活跃用户数。现今的流量大神微信日活可以达到10亿,当之无愧的流量之王。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活跃用户数只代表产品的用户规模。像我们经常看到的页游,他们能够在市场里生存,靠的并不是大规模的用户基数,而是小规模高质量的付费用户。
换句话说,如果用户的*ARPU*(用户平均收入)非常高的话,那么日活将不再是该产品最核心的指标了。
3)二级维度
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日活用户可以分为多种二级维度。
根据统计周期分类,可以分为:DAU / WAU/ MAU(日/周/月活跃用户数);
2. 三座大山:DAU / WAU/ MAU
1)定义
DAU:Daily Active User(日活跃用户数),即某个自然日内成功启动过应用的用户,该日内同一个设备多次启动只记一个活跃用户;
WAU:Weekly Active User(周活跃用户数),某个自然周内成功启动过应用的用户,该周内同一个设备多次启动只记一个活跃用户;
MAU:Monthly Active User(月活跃用户数),某个自然月内成功启动过应用的用户,该月内同一个设备多次启动只记一个活跃用户。
2)注意事项
① 去重统计
一个用户(一个IP)一天多次进入微信,则DAU只记录一次。
② 活跃的定义
不同产品对于活跃的定义不同,通用的准则是“启动产品”算作一次活跃用户。
有些产品会拓宽“活跃”的外延,即被动接收到产品信息的用户(例如朋友圈推广/APP的推送等),都算作活跃用户。
有些产品会缩紧“活跃”的定义,即只有完整体验了产品核心功能的用户才计作一次活跃用户(例如用户打开了美图秀秀并完成了一次修图)。
具体的统计方式并不是随心而定,也不要墨守成规,而是要具体产品具体分析,才是对于数据指标的最大化利用。
③ 统计的权重
一般来说,互联网产品都要统计上述三种指标,但是往往根据产品的不同,数据指标的权重会有所不同。
社交类/新闻类APP/音乐类APP等往往会希望用户每天都打开并使用产品,其产品的KPI考核指标均为日活跃用户数。而对于某些低频需求的APP,例如旅游类APP/餐饮类APP等等,往往会关注月活跃用户数,甚至更长周期的活跃用户数。
1)定义
主动活跃用户是指无需任何渠道推广指引,主动使用产品的活跃用户。
被动活跃用户是指通过渠道推广(例如朋友圈推广/APP弹窗等等)方式被动进入产品页面的活跃用户。
2)举例
第一天假设100人安装并打开了淘宝,第一天结束之后,有50人卸载了淘宝。第二天在剩余的50个用户中,有10人未打开淘宝使用任何功能;30人收到了淘宝的推送通知,其中20人打开了淘宝;剩余10人未通过任何指引,直接打开淘宝进行商品购买。
则第一天淘宝的主活为100,第二天主活为10(这部分用户也是价值最大的),被活为20。
4. 新增用户
1)定义
即安装应用后,首次成功启动产品的用户。
2)分类
*DNU*:Daily New User(日新增用户数);
*WNU*:Weekly New User(周新增用户数);
*MNU*:Monthly New User(月新增用户数)。
3)重要性
新增用户量指标主要是衡量营销推广渠道效果的最基础指标。新增用户占活跃用户的比例也可以用来用于衡量产品健康程度(产品没有新增和活跃,就进入“绝症状态”)。
如果某产品新用户占比过高,那说明该产品的活跃是靠推广得来,这种情况非常有必要关注,尤其是新增用户的留存率情况。
4)注意事项
那么针对新增用户的定义,我们会有很多疑问出现,比如:
用户有两个手机,并且都安装了淘宝,那么对于淘宝究竟算作一个用户还是算作两个用户呢?
如果用户第一天安装了淘宝,第二天将其卸载,第三天又重新安装了,那么在第三天这个用户算不算一个新增用户呢?
其实回答这些问题很简单,只需要通过两点即可判断,“事实判断”与“技术判断”。
虽然事实判断是一个用户,但是由于技术上我们无法辨别是否两个手机是一个主人,所以可以当作两个用户来统计。
事实判断是一个用户,并且技术上可以实现统计,所以在第三天时,该用户不能被称之为新用户了。
今后我们遇到问题,只需要遵循这两个原则对统计结果优化即可。
5. 留存率
1)定义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对于留存率都没有一个准确的概念。目前主流有两种说法:
某一统计周期内的新增用户数,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然使用产品的用户的比例【留存率=留存用户/ 新增用户 * 100% 】。
某一统计周期内的新增用户数,经过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卸载的用户的比例。【留存率=(新增用户-卸载用户)/ 新增用户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