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用户体验设计师,除了接需求做需求之外,需要定期的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反思,在反思的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这是在专业上成长的一个重要方式。这篇文章,就是来自于对自己进入网易后的一个反思。在我日常的反思中,比较天马行空,并没有特定的线索,也许是页面上一个按钮的使用方式,也许是当前业务的商业化路线。而本文的这个题目是今年最常思考的一个问题,主要关于自己对于界限的理解。
先说背景,进入网易始于电商产品,在刚接触到电商时,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了这样一张用户体验地图。
在当时的理解中,用户与平台的接触始于用户打开app/网站,终于离开app/平台。在这个过程中,设计师在各个接触点上了解用户需求,分析用户需求,满足用户需求。这张用户体验地图一度是我的重要工具,但随着项目的深入,我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就是起点与终点的问题,从接触点上来看,好像的确是如图所示,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设计师要做的超越这张图的界限,如用户体验地图的起始点,在用户打开app之前,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个人的答案是:准备好“看得见的”。
“看到见的”,一是用户即将在我们平台中看到的商品,商品的评价标准只有一条:用户看到后是否想要购买。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选品入手,这里举个例子说明一下:
在生鲜产品正式上线前,我们组织了一次公司内部的地推,1000g规格的车厘子销售火爆,根据这样的一个销售结果,我们在产品上线后,准备了同样品质的车厘子,但规格改为了2000g,单价较1000g还略有优惠,可最终销售数据一般。发现问题后,经过对其他生鲜平台销售情况的分析,和一些用户访谈,发现针对该商品,用户对于小规格总价低单价高商品的接受度远高于大规格总价高单价低商品的接受度。
“看得见的”二是用户承载商品详情的详情页,在生鲜电商品类高度类似,生鲜用户大部分还是以价格为主要考量因素情况下,我们的详情页需要能够突出我们平台的重要特点,经过讨论,我们确定就是性价“比”。同样品质,我们的商品价格低;同样的价格,我们的品质更高。因此在详情页的准备上,首先是梳理产品方想要表达的信息,将其模块化,找到可以“比”的点,交予视觉同学的文案控制在每个商品650字左右,并提示配图类型,最后共同产出了信息突出,与其他平台具有差异的详情页。
讲完了起点,我们再来看一下终点,无论是用户完成了订单还是很快删除了app,接触点的确终结于用户关闭app。但在设计师眼中,用户体验的终点应该是可用性。如果单说可用性,这样的篇幅是远不能说清楚的,大家对于可用性也会有自己的理解,这里我只想简单谈一下个人在可用性方面的思考。
无论设计师眼中的起点是什么,从哪一个接触点介入用户体验,设计师所做的一切工作最后都会以页面为载体,而可用性就是页面的基石,可用性的高低带来的效果基本都能通过数据体现出来。在个人的经历中,有两种可用性问题是曾被我忽略的:
1. 不同设备中的交互方式
一个H5页面中的商品数量加减按钮,如果是在web端,鼠标点击后,数量加减按钮由鼠标的click来触发,这个触发是即时无延迟的,而同样的页面放在移动端,由于移动端上有捏合缩放的触发事件,浏览器会等待约300毫秒来判断是否为缩放,然后再触发click事件,这样再加上系统或网络的延迟,在移动端上如果使用了click来触发一些高频按钮如数量加减,延迟是能够明确感知的。因此,在为多端设计时,这样的地方就需要针对性的为移动端考虑修改触发事件,如tap或touch。
2. 当异常情况变为常见情况
在做页面时,我们经常会考虑到一些异常情况,如网络无连接等,通常情况我们会给出提示或重新加载按钮,但如果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就是处于网络常无连接的状态,这时提示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引起用户的反感。如旅游类的工具产品,需要为用户提供wifi下的预加载,离线资源等。在涉及到用户的内容或修改时,可以考虑用户数据优先本地更新与储存,在有网络后再将本地数据同步至服务器。
如果需要继续拓展,起点可以拓展到数据。一方面是海量的数据,一方面是独立的每位用户,设计师在海量数据的帮助下更好的理解平台用户特征/商品流行趋势等,在这一大方向下,由粗到细的分类用户,最终达成精准推荐/千人千面的效果,由于本人并未在产品中进行过深入探索,就不多谈了。
随着项目的深入/更迭,我最大的一点感触就是不能局限自己的思维,听到来自产品或开发的否定一定要去追问一个为什么,琢磨背后的原因,尽可能的拓展思维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