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带动社群发展的并不是商业而是用户对社交的需求,使用户群体产生聚集,有人的地方就有买卖;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所有的社群运营方法技巧都是基于人性需求的挖掘所产生的解决方案。
2016年网络社群有了明确的定义,有共同爱好、需求的人组成的群体,有内容、有互动,由多种形式组成。社群实现了人与人,人与物的链接,提升了营销和服务的深度,建立起了高效的会员体系。
根据以上定义,部落、宗教、班级其实都符合社群特征,社群红利概念之后,不赚钱的社群就不是好社群,但凡在用社群去做营销的都会把商业化潜力挖掘到极致。
而真正带动社群发展的并不是商业而是用户对社交的需求,使用户群体产生聚集,有人的地方就有买卖;流动的人心,不变的人性,所有的社群运营方法技巧都是基于人性需求的挖掘所产生的解决方案。
社交工具的便利也使得网络社群传播模式的便利,从“一对多”到“多对多”的变化。
传播、赚钱都得到了便利,线上生意线下生意都开始研究和学习社群变现新模式。
3年的发展社群的商业模式由3个核心构成:内容、品牌、圈子。
内容社群偏向于媒体赚钱,品牌社群偏向于资源,圈子社群偏向于电商。
传统企业门店老板、淘系电商、微商、教育、知识付费是最快进入社群变现的行业群体,最核心的原因是流量成本高,流量获取难,转化周期长,变现不可持续。
包括18年19年的社群团购,共享社群新零售,都是因为流量成本和转化路径的变化去向社群做变迁的。
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流量成本降低,转化路径容易,并且可以持续变现的社群模式应用到你所在做的事情上;拿社群的的模式把你的生意再重新做一遍没什么毛病!
在K12教育行业已经有人用社群的变现模式年营收做到2个亿,相比很多传统K12教育机构的用户拉新成本,可能要低20倍以上。
在电商行业也已经有人用社群的变现模式年营收做到3个亿,而公司也才20几个人,相比淘系电商,已经不仅仅是用户拉新的问题,而是战略平台转移的问题。
在知识付费行业用社群变现模式跑通的公司不会再跟平台型知识付费做竞争,因为社群转化路径与传播拉新路径都极其简单。
除了今天的内容干货分享之外,后面我们会有一次实验社群盈利模式到多个行业的计划。
前面我们有提到导致行业进入社群的核心是流量成本高,流量获取难,转化周期长,变现不可持续,我们来进行深入分析。
流量成本高和流量获取都等于流量问题;转化周期长和变现不可持续都等于转化问题。
关于所有行业的流量获取我认为都是诱饵设计的是否合适,合适包含几个点:
1.拉新成本
2.用户精准度
3.时效性
4.交付感
而所有行业的转化我认为都是信任值是否恰当,恰当包含几个点:
1.用户疑虑消除
2.产品价值设计超值
3.转化成本低
在社群体系的流量获取跟以往获取流量不同的点主要在于传播方式,社群的从众效应和极简操作步骤降低了用户拉新的难度,而且基于社群去传播的用户中只要有节点用户就能形成1人影响1群人的效应。
这是后你最疑惑的是如果没有节点用户怎么办,靠外部节点用户很难带来拉新,如果想持续一定是建立在培养节点用户的基础上,每个群里的KOL都可以是节点用户,这个KOL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你在社群中用机制培养起来的。
在社群体系的转化跟以往的就大致相同,都是培养信任关系的过程,而在社群的信任关系培养过程影响因素就相对多一点,比如大家有共同爱好、身份、称号、目标等。多次交互才是信任关系推进的核心,而社群具备多次交互的环境。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谈恋爱不可能第一次聊天就大功告成,因为彼此信任关系不强,往往是通过社交工具,通讯工具,线下等多次交流,推进信任才能在信任基础产生好感,最终成为男女朋友关系。
而在社群的用户转化环节就是确定关系环节,核心就是环境和交互次数。
最近比较火的长投学堂就是基于社群模式的知识付费,在很多拆解文中,写了长投的流量获取路径和转化路径,并且也有很多模式对标的后行者,但是从长投的社群转化路径中能完全学习到并且复用到自己的项目的人不多,即使复用了效果也不尽人意。
我们先看长投社群模式,通过投放低价客获取流量,用拉新来的用户组建社群做用户交付,交付周期14天,在这14天有无数机会埋点,交互推进信任,最终成交后面付费产品。
而在长投社群有三个核心数据:
在线听课人数(有多少人听)
后端产品有付费意向用户(产品行不行)
最终转化人数(有多人买)
所以基于这三个数据,需要做到,让更多人听,让更多人有意向,让更多人购买。而以上三个只有通过好的成交产品和强的运营体系才能做到。
凡是在用这套模式在做的却没有别人效果好的,一定要深入思考上面三个问题。
但是80%的人对社群运营的理解都会有偏差,大家一致认为活跃的社群就是好社群,有共同兴趣的就是好社群,满足社群的几个规则的就是好社群,赚钱的社群就是好社群等等。
再比如大家所能看到的团购社群,我们不谈流量,只看信任建立和转化路径的设计,我们是不是一样要思考三个数据:
发单拼团通知用户数(有多少人知道)
点击开启拼团用户(产品行不行)
最终拼团完成人数(转化率)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社群在线听课人数(有多少人听)和发单拼团通知用户数(有多少人知道),我们可以总结一个关键词叫“触达”。
而能使触达后的用户参与的唯一方式就是设计从众效应,而在社群环境中想要让用户从众必须有从众的环境,他跟线下买东西不一样,我们能看到有多少人在排队,而线上更需要的是一种“氛围”。
总结,很久没有写文章,后面可能更多写一些能带给大家思考和干货的短文。社群通过学习听课看资料是很难能学得会的,所以实操是学习最快的方式,无论你做什么行业,社群的逻辑都是一致的,无非是在流量和转化路径上不断做调整,最终达到想要的营收。
最后再分享一句前天看到特别好的话:对于有点门槛的知识来说,如果你根本没有实践机会,那么别指望学到什么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