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号将「赞」改成「好看」(之后是「在看」)时,我的内心其实是有点小激动的,甚至还跟助理说:我们的春天要来了!
为什么?
因为当大家点击以后,文章便会出现在「看一看」里,也就是说增加了一层曝光的可能性。而这个公众号,在那之前,普遍的点赞量都在 200 以上。
于是,满心欢喜地继续更新,迎来的却是「在看」的大幅滑坡,很多文章甚至跌落到 100 以内。文章阅读量也没有实质性的增长。
第一反应就是:哎……巨大的心理落差。
等到失落的情绪消退后,我们开始进入到了好奇阶段:这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毕竟,作为国民级应用,微信背后的任何行为模式,都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于是我们有对一些朋友访谈,也对自己进行了剖析,找到了以下四个原因。
一、 “我只想偷偷藏着。”
“我很喜欢你的文章,看了以后感觉很有收获。但是,我从不分享你的文章给大家。可能是因为自私吧,怕朋友们发现这个号。所以,我只想偷偷藏着。但我会一直支持你的!”
这个原因很好理解。
比如发现了一家好吃的店,不想告诉其他人,怕它火起来后,自己就排不上位了。
又比如喜欢一位小众歌手,不希望太多的人知道他,怕那之后他的演唱会门票会涨到买不起的价位。
反映到公众号上,如果一个号内容确实不错,那不如自己偷偷学习,这样在社会上也更有竞争力。
本质上,都是来自于私心。
在这一点上,我想分享一个小发现。
之前有篇约稿,我们在确定题目时,做了一个「设计」,加了一个「偷偷」,即:《让自己偷偷成长的 10 个神器》。你猜阅读量怎么着?微信阅读量达到 2.4 万!
我们也同步到了「简书」,阅读量达到了 10 万+!
这背后其实刚好匹配了这个需求:我们希望利用业余时间,偷偷成长。
二、 “有点羞耻。”
“我有关注一系列八卦公众号,每天睡前都会逐一阅读,算是一天的放松时刻。但是,我并不希望他人知道我这个爱好,因为……总感觉有点羞耻。”
是的,毕竟每个人都希望在他人面前,塑造一个伟光正的形象。那么,会影响到它的一切不利因素,我们都会尽量去避免。
发的照片,一定要磨皮、美白、祛痘、亮眼、调饱和度,这样看起来才光鲜亮丽。发的每一条文字,都要仔细斟酌。如果是在一个有意思的地方,那必须要留下定位。这本质上是人设问题。
因为微信里的受众,大多数都是我们在意的人。可能是亲人,可能是合作伙伴,可能是公司同事,还可能是同学老师。对于他们,我们的言辞必须是「勤劳的」「爱岗敬业的」「无私奉献的」「挑灯夜战」的。
否则,如果照片太丑,可能会影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文字没斟酌好,可能会得罪人;不小心点了八卦类文章的「好看」,会被他人理解为八卦。
所以,为了维持形象,即使喜欢这些八卦文章,还是放弃点击好看。
三、“我只想安静地生活。”
“为什么一定要向他人展示自己的生活和喜好?至少对于自己,我希望过好自己的生活即可。一切用结果说话,是我的人生信条。”
并不是每个人都希望把一切展示在他人面前。
有一个朋友,他从来不发朋友圈。这个行为还蛮让人意外的,因为他的工作是运营,是需要对外传播一系列信息的。
当时我问他原因。他的答案很简单:我觉得没必要。
在他的世界观里,就是用结果说话,不喜欢在各种社交平台里表露自己的生活状态。
而且,他分析过其他人花在社交平台上的时间,每天至少有半个小时以上。
“我把这部分时间拿来工作或学习,效果岂不是更好?而且,在我看来,社交最重要的还是线下。真的朋友,就要约出来,撸个串,吃个饭,很多事情谈得更深,情感维系也更好。”
无法辩驳。
四、“因为你的很多文章没有情绪。”
“你的大部分文章都是理性地探讨问题。看完以后,我觉得收获了就完了,最多在评论里道声谢。但是,如果是情感类文章,如果真的戳到了我的情绪,那我会点「在看」,甚至是分享到朋友圈。”
但仔细想想,也确实如此。
点击「在看」这个行为,更偏向于「冲动性的行为」。一旦涉及到冲动性,那就需要依靠情绪,依赖故事。
举例来说,同样一个主题「知识管理」,两类写作风格,你更愿意分享哪个:
A:知识管理的定义,它的分类,它的操作模式,可以借助的工具。
B:张晓之前工作总是做得不好,被领导批评,还被一个很贱的同事嘲笑。
在最低落的时候,通过学习,了解了知识管理,逐渐找到了学习的套路,最后在年度评价中超过了那个同事!
A 很系统,但是它适合于收藏,以后查阅;
B 则可以让大多数人找到自己。
毕竟大家都人生中都会遇到贱人,也都渴望去战胜那人。
这种情绪,很容易就激发出行为路径——表达。
可能是分享,可能是点在看,也可能是评论和赞赏。
小结
总结一下大家的答案:
出于私心:只想偷偷藏着。
出于人设:不希望“羞耻”的内容被大家看到。
出于价值观:只想安静地生活。
出于内容:没有情绪。
面对这些发现,可以改变的,恐怕就只有最后的「情绪」,但是这是一步险棋,因为操作不好,容易刺伤他人。
目前能把控好的,就是「三十岁系列」:从自己的故事出发,去找到那些沉淀在记忆中的片段。那即使是走偏,伤害的也只会是自己。
我想,这是目前能做到的极限,也符合自己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