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本文能够学到什么?快速了解一款APP;行业趋势,市场空间;APP的生存现状,所处阶段,遇到的问题;产品迭代,发现新的增长引擎方向。
用户运营过程中的数据分析指标
一般来说,对i运营人员的核心任务总结为两点:流量的引入和流量的维系。 而根据具体的具体的工作可以划分为用户运营,内容运营及活动运营。但其核心都是通过产品为你的用户池传递价值。
产品运营基本工作
不同运营工作的关系 根据不同的阶段,运营人员要做的工作也不尽相同。比如早期的用户,运营人员的工作主要是集中于如何拉新用户,并为其产生持续的价值,使其留下来。 而成熟的产品则集中于如何有效的促进用户的活跃度和留存率,从中发现有价值的用户,刺激这部分用户为产品带来价值,产生收益,促使产品有质量的存活下去。 如果把用户运营进行拆解,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寻找种子用户——>挖掘核心用户——>吸引更多用户——>实现用户自运营——>挖掘用户价值(包括消费广告等各种创收行为)
用户运营阶段任务 每个阶段的工作独立但又层层递进,影响整体效果,所以工作时对于单独的一项任务或者运营模块,应该将其进行量化为不同的数据指标,来判定工作成效。
用户留存需要考虑的是用户兴趣的热度衰减程度。 留存的用户无非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无意中使用该产品,发现满足了自己的需求,留下来不断使用。另一种是用户对产品兴趣度递减,逐渐降低使用频次,逐渐远离直至完全消失。 常用的留存指标是次日留存,3日留存,7日留存,15日留存和30日留存。 无论多好的产品都有留存和流失。新老交替无法避免,用户留存一直随着新增用户和流失用户而出于动态平衡: UR=(SNU/NU)*100% UR:用户留存率,SNU第N天依然使用的用户,NU新增用户。 这几个数据每一个内部的含义都不同。 关注产品的次日留存:
关注次日留存可以第一时间发现产品新版本的品质变动;
通过AB测试添加新手引导设计判断产品的易用性;
关注3日留存:可用来判断渠道优劣,以便筛选渠道调整投放策略。 关注7日留存:反应用户一个完整体验周期后的去留情况,判断用户忠诚度。 针对不同时间点的用户留存率,颗粒度较细的数据统计更容易分析出用户留存的规律,并针对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运营策略。
某APP留存情况数据
二、用户行为指标
用户的行为数据主要通过埋点获取,通过用户行为分析可以判断用户对产品的喜好以及期望。
用户行为数据分析
黏性:关注用户持续访问情况;
活跃:关注用户访问参与度;
产出:用来衡量用户创造的价值。
基于用户行为的三大类,在每个大类上再添加不同的行为指标。可以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添加数据标准,使得团队目标提升更加具有针对性,有利于用户效率提升,
1. 黏性指标
数据显示用户平均每天按压,滑动,点击手机的次数为2617次,普通用户手机屏幕亮起时间为2.42小时,重度用户为3.75小时。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流量红利的消失,所有流量增长都停滞了,战场从抢夺流量转为抢夺用户时间。
打开次数:而用户行为指标中打开次数是第一重要指标,因为只有让用户打开才有无限的可能;
访问次数:用户单位时间内的访问次数,是用户粘性的核心指标。加上时间,年龄,地域,收入,性别等维度,可以有效的针对不同层级用户制定相应产品策略;
间隔时间:间隔时间是用户距离上一次访问间隔的时间。掌握该数据可对用户进行活跃度划分,有利于运营制定运营策略进行用户的激活。
2. 活跃指标
毫无疑问,用户愿意华仔产品上的时间越多,对产品产生的价值的可能性越大。增加使用市场,第一要素当然是产品符合用户的预期且使用方便,但这里要追究的是如何运营运营手段来增加用户的使用时长。 对于内容产品而言,图文(新闻资讯)、音视频(段视频)等是当下最主要的内容呈现形式。在内容平台上,像新闻客户端,常用的手段是通过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不断加强算法积累,实现千人千面,用户越喜欢的内容自然得到更多的推荐机会,进而吸引用户停留,增加使用时长。 对于电商产品来说也比较类似,但推荐更为复杂,不仅仅是对用户,还需要考虑包括用户,商品,服务,店铺等维度的画像,更多的是通过用户画像及相似度进行推荐。还需要考虑标签的场景失效,标签的热度衰减等。
使用时长:使用时长是指用户使用APP所使用的时长。使用是影响用户转化的关键因素,因为只有让用户长时间停留我们才能采用一些方法吸引用户下单转化。
停留时长:平均停留时长是指访客浏览某一页面时所花费的平均时长,页面的停留时长=进入下一个页面的时间-进入本页面的时间。
用户的停留时长是与用户转化率相关的,这个很好理解,对于一个不感兴趣的产品或无法勾起用户购买欲,那么用户是不会停留过多时间的。 停留时长与转化并不是完全的正相关关系。因为存在用户长时间停留在某个页面去做其他的事情而没有发生跳转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