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每天基本上都围绕着粉丝、KOL、圈子、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反而是新媒体运营里不太愿意涉及的部分,因为:
陌生人连接的成本比较高
陌生人连接后的不确定性更多
虽然陌生人社交看上去那么难,但是陌生人社交所产生的价值潜力却非常大。微信在上线了附近的人功能后,用户量实现了另一个坡度的爆发。基于LBS的陌生人社交产品越来越普及。熟人关系,对于社交圈子的初期组建来说,确实是低成本的。但是陌生人社交的一些特性,却刚好匹配了新媒体用户快速聚散的这一特性。
陌生人更容易基于同一属性进行聚集
新媒体运营离不开陌生人社交的运营,不管是互不认识的粉丝基于活动迅速聚集,并通过社交关系进行新一轮的传播,然后聚集更多陌生的粉丝关系。运营将不同来源的陌生人关系进行重组,让某个属性的用户做高浓度的聚集,营销转化的效果也将会比不同型用户聚集要更高。
接下来,小圆将会从各个维度去分享陌生人社交跟新媒体运营之间,脱不了的干系。
1:兴趣式:基于某同类兴趣而交流讨论的陌生人/群
2:事件式:突发事件而聚集的陌生人/群
3:场景式:因为特定场景而连接的陌生人/群
4:利益式:强利益强需求而联系的陌生人/群
这些陌生人的社交来源跟场景并不会互相独立,常常是相互作用撮合的。而且陌生人社交还会带上女性社交的特色,建立陌生社交关系会更因感性而驱动。
兴趣、标签、场景
有人说:比起陌陌,豆瓣才是最佳的”约炮“神器。其实,基于兴趣而连接是最容易切入的陌生人社交。搜索最近热播的剧集,都可以迅速找到因为喜爱而建立起来的QQ群,进群后用户会围绕剧集特色自定义昵称,有主角的名字,也有表达态度的昵称,每天高频率的互动,群员很快就通过昵称,迅速找到同观点的陌生人,话题的PK,分组站队,剧情的讨论,资源的共享……陌生人基于兴趣迅速聚集,然后不断连接互动,陌生人社交价值开始出现相应的切入口。
基于兴趣、标签、场景而建立的陌生人关系,刚开始所呈现的社交形态更偏向“弱利益强同型”。陌生人因初级需求迅速聚集,不管是付费还是免费,一旦这个陌生人维护的圈子并不能解决初级需求,陌生人社交将会迅速崩裂,而无法进行下一步延伸的社交需求。
2. 快速聚集规则发散
话题、利益、同理心
社交运营区别于流量运营,流量是以数据判断流量,而新媒体下的陌生人流量,更趋向于需求标签为主,借助社交需求属性,引发陌生人关系快速聚集,继而按规则扩散社交幅度。
以话题切入利益,陌生人会迅速的因为话题触及的个人利益而聚集,并高频讨论或密切关注。”地铁里蹲着“,可以迅速引发多种人群讨论,而讨论的核心原因是,话题触及了相应人群的利益。”某天我也这么蹲过,是不是我也会被拍下?“利益埋伏下的话题,陌生人社交更能够快速触发。
无规则的讨论虽然也会集聚陌生人,但是却很难让陌生人社交产生价值转化。因为特定话题 ~ 相应的流量节点 ~ KOL借助同理心发表观点 ~ 相应的陌生人群基于同心理选择并进行高频深度的互动,甚至“结盟”。陌生人社交需要经过规则引导,才能导向相应的价值转化路径。
迅速“串红”的话题,“摇一摇”就出现的他,突然“关注”到的发言,让陌生人的社交价值变成进阶式,发散多维的,陌生人社交对于新媒体的运营价值才可以变得更容易理解跟调动,而不仅仅是将陌生人聚集成同质化流量,然后导流变现。
其实聊不上的人,怎么都难聊上。陌生人社交,在一定程度上说,是强熟人潜力社交的初级阶段。新媒体解散着原有的熟人社交轨迹,将原本同型的一人或多人快速精准突破技术局限的连接,随着互动频率跟深度的递进,演变为熟人社交。而熟人社交会通过高频强空间的交互来维持并深入,例如频繁的线上线下沟通。而熟人社交同样有类似陌生人社交的特性,在熟悉之后,还是会不断因为兴趣、话题、需求、利益、事件来深化社交。
新媒体的特定场景下,陌生人的定义发生了改变,指是具有相似社交需求的同类人,具有迅速深度社交的可能性的人群。在陌生人社交的过程中接入熟人社交的规则,加入筛选熟人社交条件,如地理、性别等,引导陌生人基于相应的方式高频互动,并在社交需求轴范围内发散互动。
同样因为“新媒体运营”标签人群聚集的QQ大群,其实是社交成本不高的陌生人社交,但是经过熟人社交加入的定向的分流,以地区划分,以工作经验划分,线上线下交流…..熟人社交发生的场景或规则运用会加重陌生人的社交成本。
总结
陌生人的社交成本决定了触发需求的深度,“摇一摇就找到你”,“你会珍惜吗?”,一旦社交建立的成本不高,原始需求就会被触发,更深次的需求则会隐藏。而只有让陌生人在低成本社交下连接,才有足够量级的陌生人进行同型匹配连接,继而引导在熟人社交规则高频纵横互动,不断增加社交成本,转变为多种圈子重合集中的陌生人熟人交互社交。
一个城市里,有同事圈,同学圈,亲人朋友圈,利益关系圈,那离开城市的成本就会趋高,就会反推人的各种社交频率需要增加,甚至需要主动付出代价。陌生人社交,也开始成为了城市社交成本中不可磨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