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一句“今天看到红脑袋的就想打人”,把微信朋友圈刷爆了。红脑袋怎么了?原来都是这些带着红圈写着1的萌头像在作瑟~~~给跪了,处女座and强迫症的天然克星。突然爆发的“全民调戏”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探个究竟。
在8月23日刚进入处女月的第一天,我的微信聊天列表被许多右上角有个红圈写着1的卡通萌头像占领了,这让不是处女座的我都忍不住反反复复点击确认是否有未读消息,并暗骂着这些朋友的“调(sang)皮(xin)可(bing)爱(kuang)”。同时感觉,好像又一个头像集要火了的节奏——“微信新消息头像”。
SocialBeta联系了微信新消息头像的创作者,微博 @圈圈Fancy ,她是个大学刚毕业的开朗活泼的姑娘。她说自己并没有专业学习过绘画设计,只是从小到大对此比较感兴趣,并一直坚持这项爱好。
设计这类头像的初衷只是觉得很好玩,设计的时候也并没有想到要达到什么效果,因为偶然的机会才被大家发现认可。
截止本文发布,圈圈Fancy的微博粉丝在两天之内从本来的400多涨到了现在的5000多。至于担不担心这个头像刷屏干扰别人的正常生活,引起大家的厌烦,她表示很坦然。头像发布后,看到很多朋友及他们的朋友圈出于好玩用了这个头像,她很高兴。
在社交媒体上,一阵阵有爱的病毒式行为很容易爆发,而且格调大多幽默欢乐。这种活跃于社交媒体上的“全民调戏”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夜梨花开:现象级头像爆发路径
正如前段时间很火的歪脖头像、脸萌头像一样,微信新消息头像也是在短短的两天之内就席卷整个朋友圈。让大家看一下我的微信圈,你能发现哪一条是真的未读消息嘛?
它的爆发路径大致是这样:偶尔发现微博、微信朋友圈有人用了——自己尝试——换的人越来越多(火及一时)——自然消亡(根据个人习惯,可能改成个人新照或常用头像/新热潮来了改新头像集)。
这个头像爆发的现象,就好像是一夜之间星星点点的看到几个与众不同的新花样,接着一朵朵一簇簇千树万树梨花开。但是也许来的快去的也快,待满园雪白后,短暂的花期过后就会被人遗忘。
技术环境允许,人人参与的门槛低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短时间内换头像呢?因为参与方式很简单,可以说换就换。
信息爆炸的时代,很多东西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资源的获得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些头像经人制作、上传到网络上,只需下载就能使用,想换头像的话根据操作指南或可视化导航随手点点就换成功了。
现在社交媒体带来的便利,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使得人人参与的门槛降低,这是“微信新消息头像”类现象得以引爆、传播的前提。
私密社交与网络传播结合,强关系与弱关系的多路径刺激导致行动
微信是个人的私密领地,一般里面都是个人的亲朋好友,属于强关系。
如果我要做某种决定,可能受以下因素影响最深:
1、自己对他人的信任程度。
2、他们推荐的强烈程度。
所以如果这些强关系们亲自作出新的尝试并分享在朋友圈,你很容易觉得他们是在推荐你也来尝试一番。
我昨晚转发了一个微信新消息头像的图集到朋友圈,有朋友看到了立马表示要去试一下
决策过程受外围路径和中心路径的影响,当你自己觉得微信新消息头像有趣了,加上来自各个网站、朋友圈、自己朋友铺天盖地信息宣传推荐的侧面影响,很容易就让自己也改头换面了。
迎合文化潮流和现代人心理,怎能不火?
现在“丑萌呆”文化当道,某些蠢蠢的样子行为反而会更让人觉得可爱,看《爸爸去哪儿》中丑萌丑萌的“姐姐”——曹格的女儿受欢迎程度你就能体会。微信新消息头像都选用卡通人物,并且画的蠢萌蠢萌的。
而人们的心理想要表达自我同时又追求独特。所以日常生活中一些习惯性的行为,会被总结提炼为”我有强迫症/拖延症/抑郁症/密集恐惧症”好像不得点病都不好意思出门了。
文化的开放和人们心理的改观,也不会对这些症状感觉贬义,反而乐于把这些当做一个话题来打趣自己、幽默他人。黑别人和自黑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态度,幽默和玩耍是每日习惯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大家是不是觉得,能有个这么呆萌的头像代替自己出现,调戏朋友一番,何乐而不为呢?
追求独特&社交圈子归属存在感
有人在使用微信新消息头像之初,可能是觉得这很独特,能与微信中大部分常规头像区分开——无论是从视觉设计还是功能上。
另外这能突显自己的存在感(把微信名改为正在输入…、QQ的会员红色排名靠前、微博加V也有这效果)。很多人反映自从换上这个头像,来和自己聊天的朋友多了,甚至以前一些潜水的朋友都来和自己联系了。
甚至有些人是因为自己在意的人换了,想和他一样,所以自己换。或者有一群好朋友、同事、团体集体邀约着使用同一系列的头像,以表达和帮助维护整个团队的整体感,团队中的个人又能有一种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存在感。
展现自己,与更多更有趣的人和事产生连接、交流、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