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在社交网络里,你愿意为什么样的社交需求付费?
Zuckerberg又调皮了。
最近 Facebook 测试了一项功能,得到了国内外各家科技博客甚至华尔街日报这样的传统媒体的广泛报道,即允许用户向陌生用户发送消息,例如给Zuckerberg 本人发消息就需要100美元,是的,是100美元,相当于3股多的 Facebook 股票。Oh…My…
Zuckerberg 一定是在股票市场受到太多打击了,想到了这样迅速的来钱方法:P 但是这个定价低啊,巴菲特一顿饭还能卖几百万美元呢。
我要说以上只是在开玩笑,你应该不会觉得意外吧?事实上,开玩笑的不止我一个人,还有不少人参与其中。各家科技博客的报道主要集中在陈述事实,并对这个功能在屏蔽垃圾邮件等方面做了想象,还有人称,这是为中国专门设计的功能,政府能够山寨这个创意,利用大家屏蔽广告的心理,来为政府创收……
为了联系某人而向他付费,我们并不熟悉或者从来没想过这样的场景。有没有人真的会付钱,会付多少钱,都无从得知。正如 Facebook 的一名发言人所言:“我们正在测试一些极端价格,了解如何过滤垃圾信息。”让目前可以免费发送的消息,重新收费,到底,市场在哪里呢?
信息的传递,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工业革命以前主要通过牲畜和人力运送信息,价格高昂,速度缓慢;工业革命后交通得到了巨大发展,信息传送速度和数量都有大幅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电气时代来临,以电报、电话为媒介,信息甚至能够达到实时传播,而费用也随着边际成本被摊薄到极低的程度;目前,我们以处在信息科技时代,信息的传递几乎已经达到了完全的实时和免费。
事实上,互联网的诞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互联网能支持信息的快速、通畅的传递。作为一种服务,互联网传递信息,并不是没有成本的,要求用户为之付费,本来是无可厚非的。例如刚开始,不少电子邮件服务需要用户缴纳一定数量的注册费。而随着基础设施成本被数量庞大的用户摊薄,传递少量信息需要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信息的内容成为了带来利润的关键。在这个模式下,互联网免费提供信息传递服务几乎成为了用户的消费习惯。免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通信运营商的利益。例如年初移动称,腾讯占据了移动超过 40% 的移动网络流量,但是却仅给移动带来了不到 10% 的收入。
这次 Zuckerberg 再次尝试在传送信息服务上收取费用,是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呢?
从本质上讲,这次尝试收取的费用,并不是收取“传送”这个动作的费用,更多的是收取这条精准的渠道的费用,即用 100 美元,就将信息发送到了一个平时根本难以发送到的名人那里。激励用户付费的,从“发”,转向了发给“谁”。
当明白了用户付费的本质,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付费方式并不陌生,无论是所有的婚恋网站,还是早期美空,以及屡禁不止的各类“特色交友网站”,盈利的根本就在于,用户必须付费,才能获得希望发送信息对象的联系方式,并形成联系。
付费消息需求畅想
我们已经了解,付费消息的需求源自于用户选择信息发送的对象。在深入进行分析,Facebook 采用的付费消息的机制,对于付费用户来说没有太大变化,然而对于被联系的对象来说,却有本质的变化,他们首次能够将付费消息所付出的费用,拿到自己手里!之前,那些被邮政机构、通信运营商,或者持有用户信息的婚恋网站赚走的钱,更多的花在了付费者想花到的人身上。
那么,在这样的模式下,会有什么样有趣的需求出现呢?
付费社交
Facebook 的尝试,让付费社交成为产生付费消息灵感的来源。一方面,对于希望发起联系的人来说,产生了一条联系到任何一个在网络上的人的途径。只要付钱,你有更多的可能将自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发送到所有的地方。另一方面,对于“被联系”的,有些被过分关注的红人,建立起屏蔽不希望收到信息的基础上,并不完全屏蔽所有人(谁知道是不是真的有十万火急的事呢?),参考美空、陌陌初期模式(你们懂的……),每个人都能为自己“被联系”进行定价,那么不少毫无意义的招呼就预先屏蔽掉了。付费的信息,无疑在质量方面,会比免费的信息要高的多。(PS:似乎,“遇见”等小规模社交应用似乎做过一些并不算成功的尝试)
付费工具
这里用“工具”来概括此类的付费消息应用场景,似乎并不合适,然而我并没有想到更好的说法。这里的“工具”,实际上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公司,算是与消息传递有关的“体系”。以公司为例,洽谈合作、招聘员工、招商引资都会涉及到与消息的沟通,而其中不少环节就有优化和定价的可能。
例如,基于社交网络的付费招聘,就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应用。对于一个具有很强实力,但是缺乏学历的人才来说,是可能愿意花上 100 美元告诉 Zuckerberg 自己的想法,并争取获得一个 Facebook 的岗位的。进一步的,每一个公司都可以把招聘设计为一个有趣的体系,为每个级别的招聘者确定收取消息的级别,求职者根据对自身的认知,付出不同费用与相关招聘者取得联系。在这个体系下,应聘者对自身的认知,可以直接作为一维信息对应聘者进行考量。同时由于付费的存在,冗余的“海选”将得到有效的抑制,应聘者更慎重地选择应聘的职位,面临较小的竞争,招聘者节约了更多的成本。
付费广告
我们都看到了太多的广告,以至于对其十分厌烦。
在看到以上画面时,你更多的想法是“我同情你们,必须看广告来支持”呢,还是“优酷真是没节操,我装插件,就是不想看广告”?我的选择是后者。
然而,如果上面画面的文字换成“亲,删掉屏蔽广告的插件吧,您可以设置看广告的金额,以后看广告是可以挣钱的”,我一定会毫无节操地删掉广告品比插件,好好研究一番将如何利用看广告来挣钱。广告商投放一个广告花费了1块钱,他们一定是愿意把其中的一部分花在看广告的用户身上的。
至于如何区别有效用户,如何甄别作弊现象,那将是反作弊技术将考虑的问题,对于 CPC 广告作弊点击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有效遏制破坏市场行为的。
基于O2O的延展
O2O 将成为下一阶段移动互联网的一个爆发点,已经体现得非常明显。这一点互联网业界十分清晰,线下的商户在一轮又一轮的互联网洗礼后,也开始有了明确的认识。但是谁又愿意花钱来联系恨不得每天联系你的线下商家呢?
答案是有的,只需要转变思路而已。把“定金”的概念放在这里,你会发现惊人的相似:付出一定金额在餐厅预订一个位置,能够有效地缓解餐厅预留位置的风险;付出一定金额预约一辆出租,确保出行的方便和快捷;付出一定金额联系靠谱的房东,在陌生的城市能够更有保障地落下脚来……
我们都知道,涉及到金钱,这些原本免费的服务将极难拓展,然而是不是有用户会需要呢?答案只要是肯定的,那么就有尝试的可能。
个性化的猜想
互联网高度发达的现代,个性化的彰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迫切的需求(相关阅读:王力宏引发的内容革命)。那些希望能够标新立异,那些希望发出声音的人,那些希望通过吸引力获利的人,在信息传递需要付费的情形下,似乎能够有更有趣的思考方式。而不仅仅是芒果台能玩移动互联,能推出个人专属APP,草根们,也是可以的,而且还能用这个赚钱!
十年前,我们都不相信自己会在一个C2C的网站上向陌生人购买一件无法预知质量的商品;十年后淘宝成为不少人生活的组成部分。现在,我们难以想象在将来会为了与某人说句话而花费数量可观的钱;谁有能确定十年后我们不会在每月的预算上留出一部分“定向联络费”呢?
在心里默念10次偶像或者女神的名字,然后问自己:如果能够确保回复,我是不是甘愿花大价钱联系他们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