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于投资人/分析师
通过对产品的分析可以了解产品本身的受众、需求、价值和想象空间,有利于去思考整个相关行业的前景、未来和竞争态势。当然对于投资人来说,更多的关注在于投资本身。
2. 对于产品经理
对于PM,产品分析本身是工作之一,对于竞品们的分析,个人认为除了借鉴,更多是从横纵向去思考定位,以及分析潜在的机会,当然分析的过程也是指导设计的一种方式。
3. 对于互联网人
产品分析的过程是对整个市场理解的加深,通过挖掘产品火爆的原因和本质,来提升对当下互联网世界的理解,毕竟这个世界变得太快。
主要从四个角度来做分析,不同角色关注的重点不一样,比如作为产品经理需要关注全部四个角度,而作为分析师则应该更关注战略层和范围层。
1. 战略层
1) 定位
首先看产品定位,这里主要讲两个例子。第一个是Amazon的kindle fire,整个平板电脑的市场基本被ipad所占据,Amazon为什么敢做自己的平板电脑?原因就是作为一个内容/资源巨头,他卖的不是硬件,而是服务。所以在分析产品的最开始,我们就必须深入了解到相关的背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就是创始团队或公司的优劣势。只要这样,我们在后面的分析环节才能设身处地地理解到功能、策略背后的原因。第二个个性化推荐,以个性化推荐作为差异化的产品,今日头条和口袋购物。从两个app的市场反应来看,无疑是新闻类的个性化推荐比电商类更被市场接受,为什么?姑且先抛去技术的角度,我们能够反思的问题是:对于用户来说,新闻的容错成本更低。所以对于我们今天的主题所得到的启发是:差异化很重要,但是更应该关注产品差异化背后的需求是否成立、成本是否得当。
其次看用户定位,如果只从我们个人的角度出发是无法理解某些产品火爆的原因,比如就我而言,弹幕网站、《太子妃升职记》等。在分析用户定位时,我们需要找出那些群体、特征及其规模。群体的划分维度很多,比如年龄、职业、爱好,pinterest的受众绝不只是设计师而已,还有喜欢分享的吃货、家庭主妇、摄影师等等。
2) 价值
互联网一直信奉一句话“有用户就有价值”,那么价值最大落地点就在于用户需求上。分析产品过程中,我们需要观察它满足的用户需求是什么。经常看到很多分析文章最终把用户需求归结到人类的本性上,什么七宗罪、贪嗔痴。但我个人认为首先需要总结的是:需求的强烈程度和高低频次,高频的需求不意味着有价值,低频的需求不意味着没有价值,但是强烈的需求(也就是痛点)肯定是有价值。那我们分析产品价值的时候,需要关注该产品是否在整个需求链上找到痛点。此外,除了需求价值以外,还有商业价值、平台价值,分析的时候不能局限,这里不展开。
2. 范围层
在范围层主要梳理一条脉络:需求->场景->功能。重点举三个例子,第一:清理大师,在国内外安卓手机上的装机量非常大,作为一个工具app,需求单一、场景单一、功能很复杂。整个产品始终的思路专注于解决清理问题,进行纵深聚焦,严格框定功能范围。之前张小龙的演讲中提到:“好的产品应该是用完即走的”,我觉得这个原则在工具类产品中是非常适用的,所以工具类产品分析时,重点关注的一点应该是产品本身对功能范围的控制。第二:百度魔图,作为一个图像类app,它的范围层是另一种思路:核心功能(一键美化)->延伸功能(深度美化)->爆点功能(明星脸PK),爆点功能的价值其实是引导到核心功能(真正价值点)上,否则很容易昙花一现。第三:微信,作为一款入口级产品,节奏感非常重要,那么分析的重点应该放在产品迭代的版本、时间点、对应的功能上。从这条线上去揣摩微信团队的整个功能范围。如上三个例子,其实主要证明一点:在范围层分析产品时,应该建立在战略层的基本认识上,深入剖析产品经理们在功能上的选择。
3. 结构层
从结构层开始,更多是研究用户体验部分。使用viso来整理出整个产品的横纵向结构是关键,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发现用户每个需求完成的路径。作为产品经理,需要去发现一些值得借鉴的原则或者改进的方面。对于一个成熟产品,核心需求的路径一定是最短的,这样我们也能作证产品的定位,举个例子:百度地图的一次改版把用户查询路线的路径缩到最短,很大地区别了“附近”的衍生功能,说明地图团队在做功能聚焦。
4. 表现层
表现层主要是在于单个页面的交互和视觉体验,通过长期分析,可以总结市场上的主流风格。表现层包括交互和视觉都在不断演化和创新,比如瀑布流、抽屉式、扁平化,但必须和产品定位、受众群体一起来分析。之前就看到知乎上的一个问题:瀑布流这么流行,为什么百度搜索和新浪微博还保留着分页。
第三篇:结语
除了以上产品的角度,在分析时,还可以综合各个因素,比如用户量、融资情况、盈利模式、季度财报、内部消息等等。举例来说,当我们在yy某个功能多么有战略价值、多么满足用户本性,其实如果你知道内幕的话,说不定只是产品经理的个人喜好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