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验概览
软件版本:3.6.4
设备型号:iphone 5
操作系统:ios 7.1.1
体验人:深蓝色的鱼
二.行业概述
互联网电影在今年开始集中发力,以BAT三巨头涉足影视行业为明显的标志。在电影市场方面,互联网企业已经渗透到各个环节,与用户接触最多的是影院(电影票)和影评,因此多个公司都是在这两个环节上进行布局,并且都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三.产品结构
四.感官体验
1. 双横版设计
只有内容栏+Tabbar,没有传统的Titlebar,如图所示。
思考1:为什么没有使用传统的三横版设计结构?
分析:移动用户习惯了带Titlebar的应用,去掉之后用户会习惯性的下滑屏幕,转而出现的是隐藏的影片搜索框(如图4.2所示),强化了这一新功能,即在整个APP的任意界面下滑屏幕都会出现影片搜索框。
思考2:为什么加入这个新功能?
分析:豆瓣电影的定位不仅是想让用户通过它购买电影票,更多的是想突出自己的特点,即提供一个影视库,在使用该APP时可以随时查找自己想要找的电影。猫眼电影在5月6日发布的5.6版本就新增了“影库”页面,并将其入口设置在了首页的Titlebar中,而且其做的更加细致,可以按地区按类型搜索影片。
2. 影片布局
三横版改为双横版,但内容栏的容量并没有改善,仍然只是展示6部完整的影片,最后一行的海报被卡掉一半。
建议:将海报面积或者排版间距缩小,使首屏有效信息量增加,如下手绘图所示。
3. Tabbar
只有三块文字“上映+影院+我的电影”,没有形象化的小图标,并且个人感觉“上映”这个词语更多的是用作谓语,与“影院”、“我的电影”这两个名词在词性上不太统一。
4. 不同模块的载入界面不统一
有的只有一个缓冲圈,有的是“载入中”有的则是“更新中”,如图所示。
不同的载入画面
5.在线选座
(1)深色为未选座位,浅色为已选座位,不符合用户感知习惯;
(2)座位是按列标号的而不是用户习惯的按行标号,这同样不符合实际生活中影院的排座方式;
(3)放弃当前选座时,界面要有两次刷新:“正在释放已选座位”、“正在更新座位”,这会让用户感觉刷新过程过于复杂,进而产生一定的烦躁感,即使后台程序需要两个步骤完成,但在用户反馈界面合二为一即可。
五.功能体验
影片
影片资料图和长影评分享
(1)功能
“想看”充当的是收藏夹的作用,与“我的电影”模块进行了平台内的融合。
“看过了”即写短评,可以同步到豆瓣广播,与“豆瓣APP”进行了平台间的融合。
(2)几点问题
①在影片简介页面若点击“影院”等其他模块后,再切换回“上映”模块则直接返回首屏,并不是刚才的影片简介页面,用户还需要再次点击刚才的影片才能重新回到简介页面;
②长影评的分享功能只有微信好友以及朋友圈,却没有豆瓣APP,建议增加分享至豆列的选项,增强了与豆瓣的互动。
影评
豆瓣电影最本初的功能就是分享影评,所以在APP上这同样应该是它的核心功能之一,很多用户都是来看影评,写影评的。所以为了更好的拉动用户去购票看电影,就要提高影评的权威和可靠性。
所以长影评是按照“有用”的多少进行排列,短影评是按照“点赞”的多少进行排列。但是如果用户不多用或者多想,就不能发现这个排列规律,也就是这种排列方式的引导性并不明显。建议加一个“最赞短评”“最赞影评”的标题,以及一键发影评的入口,如图所示。以便将功能服务做到极致。
最赞短评
购票
(1)大部分影院只能购买当天的票;
(2)优惠力度不如猫眼电影,如图所示,同一影院的同一影片,一个售价50元,一个售价48元;
豆瓣票价图VS猫眼票价
(3)没有明显的团购位置;
分析:在用户体验中,价值体验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豆瓣电影的价值体验组成如图所示。
价值体验的组成
从图中可以看出,基础价值也就是应用的核心服务,在核心服务做到极致的基础上,期望价值和附加价值则可以为应用带来更好的口碑,虽然口碑难以量化,但它却是最好的拉动手段。
我的电影
(1)“我的兑换券”、“优惠券”用户并不清楚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并且两者的提示文字的字体颜色不统一,如图所示;
兑换券提示文字和优惠券提示文字
(2)没有明确的文字或者图示说明这两种券的获取方式,可以做如图所示的改进,在界面右上角加一个小“i”的图标,可以显示帮助信息,即解释说明如何获取兑换券。
(3)没有“意见反馈”入口,这是“情感体验”做的不足的地方。猫眼电影不仅有意见与反馈入口而且有一个问卷调查的入口,这让用户有一种意见被尊重的感觉,用户至上的理念被实时体现;
(4)“猜你喜欢”&“豆瓣电影TOP250”是其影视库特色的体现,也是增强了“浏览体验”的方式,即增强了吸引性;
(5)“账号设置”中没有“清空缓存”的功能,这在以后应用的使用中可能会带来卡顿的影响。
六.与豆瓣APP
拉动
(2)植入:首屏界面、影片资料以及“我的电影”中的应用推荐都有直通“豆瓣APP”的入口。
分析:互联网产品通过彼此之间的互相拉动,可以有效提高产品的用户数,其中常用的拉动手段有广告、植入以及融合。豆瓣APP晚于豆瓣电影APP的发行,而且从百度指数的需求图谱(图6.1所示),对于豆瓣用户来说需求最强的就是电影,所以它可以很好地拉动豆瓣APP,为其导入更多的流量。
弱化社交形成封闭体验
影响拉动效果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封闭体验”。我们注意到在影评模块中不论是短评还是长影评都只有“点赞”或者评价“有用/没有”的功能,并不能进行回复,这其实是豆瓣电影在弱化“社交”功能。我们知道豆瓣本身的定位就是“百科+社交”,所以社交是其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这项功能是豆瓣APP的重点。弱化豆瓣电影的社交功能,既可以保障“影评+购票”这两个核心服务不受影响,又可以让两款APP形成更好的封闭式体验。这就是再告诉用户:如果你被某人写的长影评所吸引,想去关注Ta,那就去豆瓣APP吧;如果你觉得某个短评写的很赞,想与Ta交流心得,还是去豆瓣APP吧。
七.几点建议
豆瓣用户常被冠以“文艺”、“小清新”的头衔,看完电影去豆瓣写写影评或许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当时间久了,有时就想要回忆一下自己写过的影评,一定会“往事历历在目”吧。所以建议在“我的电影”模块中加入一个“我的影评”,供文艺范儿的豆瓣用户追忆自己的“都办往事”。
O2O市场已经成为了时下热门,以猫眼电影为例,各种线下电影做得如火如荼。除此之外,时光网、格瓦拉等电影APP的不断改进,让电影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只做好线上应用并不能使豆瓣产生明显的优势,所以线下这块市场还是有很大挖掘潜力的。可以结合豆瓣自己用户的特色,不定期组织影迷活动,豆瓣的小组就是很好的组织形式,这是豆瓣得天独厚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