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纪实摄影师必备的六大感觉
导语:拍照多年,终于发现,好照片其实是凭感觉拍出来的。拍照的感觉,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是一种似乎很难用文字来说明的感觉。这样说,好像太玄乎了。仔细想想,无非是六大感觉。
一、对相机的感觉
拍不好照片的时候,埋怨没有好相机。有了好相机还拍不好,埋怨没时间。有时间,又有好相机,还拍不出好照片,那大概只能埋怨好久没拍找不到感觉了。其实对相机的感觉真的很重要。相机用熟了,好像老朋友,知道它的脾气,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我用佳能550D多年,后来换了5D3。5D3用了快一年,但总感觉不如550D来得顺手,包括快门的声音,也是觉得550D来得舒服。所以,现在基本都是两机同时带出门,用得更多的还是550D。
当时在村里闲逛,听到孩子的笑声,迅速作出反应,拍下这一张。如果慢一点,他们就要跑到身边了。
二、对焦段的感觉
刚开始拍照,总想拥有所有的焦段。心想,如果有所有焦段的镜头,好照片总无处可逃了。当然,焦段会限制我们怎么取景,但并非拥有各焦段的镜头就能拍出好照片。要真正拍出好照片,需要培养对某焦段的感觉,而培养对某个焦段的感觉,真的并非一朝一夕。如果拍人物,130MM左右的焦段,是舒服的焦段。这几年,我都在用55-255的佳能普通镜头,对130MM焦段有了一点点感觉。感觉距离适度,想偷拍也没问题。35MM,是比较常用的纪实摄影的焦段,用这焦段,基本没法偷拍,只能靠近,所以照片有一种亲近感。50MM,纪实摄影最常用的焦段,相当于人眼的标准。吴家林说自己玩50MM十几年,总算找到了一点感觉。对于一个焦段,十几年才找到一点感觉,我的天,我们还差得远呢!
说实在的,这张是16-35广角镜头拍的,焦段是35,光圈2.8。靠得很近,胆子要很大。
三、对构图的感觉
照片不是视频,不能延续讲故事,定格的只是瞬间。所以,构图就很重要。有人说,照片都是骗人的。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照片截取的只是世界的一个片段,而这个片段,可能呈现的不是真相,而有可能仅是一种假像。比如,一个人,上身穿西装,下身穿短裤。我们如何构图,传达的信息完全是不同的东西。拍上半身,就是职业照;拍全身,就是幽默照;拍下身,就是流氓照。一张照片,传达什么信息,和构图关系密切。人文纪实摄影,说到底还是人和环境的关系呈现。如何把人和环境有机地融合起来,拍出有味道的照片,这是需要培养的一种感觉。我写过《人文纪实摄影构图九招制胜》,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
拍这张的时候,是俯拍,最关键的是让人和船刚好到亮处的时候,摁下快门。当然,人的动作也很要紧。
四、对人物的感觉
有的人一眼难忘,有的人看过百遍仍未记住。人文纪实摄影,肯定需要拍人物,但要把全世界60亿人全部拍光,我们估计累死算了。所以,我们要选择有看点的人物来拍。这就需要我们培养一种感觉。遇见哪个人我应该拍,哪个人就不拍,这要有取舍。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遇见一个要拍的人,还要拍出他的内心世界,这种感觉需要培养。有人问:拍这张好照片花了多少时间?答案是一秒钟按快门的时间吗?非也。是我们活了这么多年的一种感悟。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这张是将要收工的时候拍的最后一张,却是最喜欢的一张。当时看到阿婆靠在门边张望,感觉很亲切,迅速拍下,只拍一张,她发现了,就退到了门后。
五、对光线的感觉
有了光,就可以摄影。没有光,当然没法摄影。对光线特别敏感,是摄影人的必杀技。早晨和傍晚的光柔和,适合拍照,这当然是常识。阴天,也是可以拍照的`,特别是拍老人的脸,阴天更有质感。光和影的有趣组合,是摄影人所追求的。人家顺光看事物,我们不妨逆光再观察。凡此等等,都是基本的东西。人文纪实摄影,基本是自然光,善于捕捉就很重要。比如,周围一片漆黑,仅有一束光,那肯定会吸引人。光线,让这世界很奇妙,光线让摄影充满乐趣。我们拍多了,凭感觉就知道某种情形需要多少光圈、快门、感光度,很快就反应过来,不至于抢拍的时候还花很多时间在调这些玩艺,错失良机。更不会像新手,看到一个好场景,拍下了,原来曝光过度。
逆光,两位私语的大妈,发现我时的笑脸。
六、对色调的感觉
这个世界是多彩的,但到最后要形成自己的拍摄风格,估计也要对某种色调专注。专注,才会专业,专业,才会有自己的风格。看多了,拍多了,对某种色调自然会亲近起来。比如,我拍古村,对小青瓦的颜色、旧房子的颜色等等东西比较着魔,另外,村民的古铜色的脸孔,也让人着魔。当然,每个人玩的东西不同,会有自己的偏好,不强求一律。
这个丽水街的屋顶暂时基本无法复制,因为瓦片换了新的,同时俯拍的机位老人亭因为不协调已经拆除。 作者:慢生活自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