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kraine
1基辅:圣·索菲娅教堂和佩乔尔斯克修道院 (1990)
2里沃夫历史中心 (1998)
3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2005)
4喀尔巴阡山脉和东部其他地区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榉林 (2007, 2011,2017)
5布科维纳与达尔马提亚的城市民居 (2011)
6泰瑞克丘桑内斯古城及乔拉镇(2013)
7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 (2013)
1 乌克兰基辅:圣·索菲娅教堂和佩乔尔斯克修道院 (1990)
Kyiv:Saint-Sophia Cathedral and Related Monastic Buildings, Kyiv-Pechersk Lavra
乌克兰首都基辅的圣·索菲娅教堂的设计可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娅教堂媲美,象征着“新君士坦丁堡”,它建于11世纪,是基辅基督公国的首都。这一地区于988年经圣·法拉蒂米尔洗礼后基督化。基辅-拉夫拉在精神和文化上的影响对东正教思想在俄罗斯17世纪至19世纪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圣·索菲娅教堂,位于首都基辅的中心,占地5公顷,这里坐落着建于11—18世纪的美丽的古建筑群。在文化保护区内,最著名、最宝贵的建筑当属—圣·索菲娅大教堂,教堂建筑属于古罗斯时期,该建筑1990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公元9世纪,乌克兰民族的第一个国家基辅罗斯崛起。基辅罗斯是东欧平原上最早出现的文明古国之一,在弗拉基米尔大公及其儿子雅罗斯拉夫统治时期,基辅罗斯的人口达到500余万,疆界空前广阔,成了当时欧洲最大的国家。这一时期,基辅罗斯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繁荣昌盛,由此奠定了今天俄罗斯、乌克兰共同的文化基础。公元988年,弗拉基米尔娶拜占庭帝国的安娜公主为妻,正是这一年,这一地区经圣·法拉蒂米洗礼后基督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所以,今天俄罗斯的国徽上带有拜占庭文化的标记—双头鹰。历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继承人自居。所以,从沙俄时代直至苏联时期,乃至今天的俄罗斯,基辅罗斯一直被奉为俄罗斯历史的发端,基辅城也被称为“俄罗斯诸城之母”。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为庆祝古罗斯军队战胜突厥佩切涅格人和颂扬基督教,雅罗斯拉夫于1017或1037年(时间有争议,一般说是建于1037年),在雅罗斯拉夫城的中心,建立了这个时期主要的中世纪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索菲娅大教堂,教堂长37米,宽55米,高29米。“索菲娅”是希腊语“智慧”的意思,索菲娅教堂的名字取自拜占庭的圣索菲娅大教堂。圣索菲娅大教堂是希腊教派的象征物,它的圆顶与罗马万神殿的圆顶大小相同,只是罗马万神殿的圆顶建在圆形围墙上,而拜占庭的索菲娅教堂则是在方形底座上加盖圆顶。罗斯的索菲娅教堂由希腊工匠和罗斯建筑师共同完成,设计以拜占庭风格为主,兼融罗斯建筑的传统情调:该教堂将拜占庭教堂的一头型格局改变成错落有致的五头型,四周的墙壁由砖砌成,希腊工匠将砌墙、建筑拱顶的技巧、石结构建筑的工艺和装饰教堂的马赛克制作方法传播给罗斯人。11世纪中叶,精通拜占庭石建筑、圣像画和镶嵌壁画技术的罗斯教堂建筑师脱颖而出,他们逐渐取代希腊工匠,成为教堂的主要设计师。教堂建成后,在其周围建了一些石庙,以及贵族宫殿,居民区等。索菲娅大教堂建成后,很快成为基辅罗斯的宗教、政治和文化中心。罗斯的大主教住持于此,大公在这里接见外国使节,签订国际条约。据编年史记载,这里还是斯拉夫民族的第一个图书馆,也是到目前为止,除金门(古代基辅城的正门)外,自11世纪以来保存最完整的建筑。现在这里还陈列着许多考古文物和建筑模型,基辅10世纪的全景模型展出了被蒙古侵略者破坏前的基辅市貌。1667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木结构索菲娅大教堂,过了两年,开始重建,重建后的大教堂外观是17世纪乌克兰巴洛克式建筑,内部装饰仍保留11世纪的风格。
基辅佩乔尔斯克修道院坐落在乌克兰国家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区内,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近千年之久。公元1051年,修道士在基辅附近的山洞里修建了修道院。当时,修道院的第一个定居者是安东尼修士,正是他的潜心静修生活鼓舞和感染了当地的居民,他们前来祈求祝福,同时也带来生活必需品。其中的一些人决定留下来和他生活在洞穴里。很快,人数不断增多,于是定居者扩大了原有的洞穴、修建了一些新的洞穴、修建了单人房间并建立了教堂。当修道生活从洞穴转移到地面后不久,原来地下的迷宫般的洞穴就变成修道士的墓地。洞穴里的遗体已经埋葬了7个世纪之久。佩乔尔斯克修道院也因洞穴(乌克兰语中洞穴被称为佩乔尔斯基)而得名,作为主要的也是最为有影响的东正教修道院,在蒙古统治以前享有崇高的地位,被称为基辅-佩乔尔斯克-拉夫拉。在11世纪70年代修道院经历了大规模的石质建设。这一时期修建了多米季昂大教堂、三位一体的盖特礼拜堂和餐厅。基辅-佩乔尔斯克-拉夫拉建筑群直到12世纪末才告竣工。修道院在乌克兰文化发展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影响到了文学、绘画、制图、建筑、应用艺术和图书发行等诸多方面。基辅-佩乔尔斯克修道院成为了基督文化传播的中心。
2 乌克兰里沃夫历史中心 (1998)
L"viv – the Ensemble of the HistoricCentre
里沃夫历史中心位于乌克兰西部里沃夫州的重要城市里沃夫。里沃夫建于中世纪后期,作为政治、宗教和商业中心繁荣了好几个世纪。中世纪的城市地形被完好无缺地保存下来,特别是反映不同的民族在此居住的证据。这里还有许多精巧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及其后的建筑。
几个世纪以来,里沃夫历史中心在西乌克兰的政治、宗教和商业活动中曾经起过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的文化底蕴丰厚,在整个乌克兰和欧洲地区可算是一颗多元文化的璀璨明珠。它完整地保存着中古时期的都市面貌,同时在它的街区里耸立着许多保存完好的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及以后各时期雄伟壮观的建筑物。
里沃夫市位于乌克兰共和国西部,离波兰共和国不远,波尔特瓦河和祖布里亚河从城市地下流过,城市建于七座小山上,仅600平方米的面积延伸至巴尔干和黑海。城市建于13世纪中期,创建者为加里茨一沃伦大公达尼罗·加里茨基。因大公的儿子名叫里夫,故城市得名里沃夫。“里夫”一词在乌克兰语中意为“狮子”,所以该城的标志当然就是狮子了。据说,城内大大小小、不同形状的狮子塑像就有100多个。里沃夫城于1256年见于史籍。1270年,里夫大公将它定为首都。1340年4月,波兰国王卡兹米尔攻入城内并在此建城堡,他大肆抢掠公国的珍贵财宝,并下令烧毁古城。在贵族第米特里·捷契克的领导下,里沃夫市民奋起抵抗,将侵略者驱逐出境。但从1387年起,里沃夫还是陷入波兰国王的统治之下,城内贵族使用波兰语,宗教上信仰罗马天主教,但大多数平民仍然信奉乌克兰东正教,讲正统的乌克兰语。以后里沃夫人民又皈依希腊天主教,承认教皇为精神上至高无上的权威。1648年春天,乌克兰民族英雄巴格丹·赫梅里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军队攻打到这里,城市被包围,在里沃夫市民的支持和帮助下,克里沃诺斯率领的军队曾将城堡占领。1772年,里沃夫被划归奥地利管辖,并确定为新创建省的行政中心,取名列姆别尔格。1784年这里建起了第一所大学,即现在的国立里沃夫伊万·弗兰柯大学,当时授课的语言是拉丁语、德语、波兰语和乌克兰语。19世纪下半叶,里沃夫在建筑、贸易运输和工业生产中获得了持续长足的发展,在政治上它成了乌克兰民族运动的中心和乌克兰、波兰及犹太文化的集中地,许多杰出的文化先锋和政治领袖都居住在这里。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里沃夫被宣布为新独立的西乌克兰共和国的首都,但波兰重新建国之后,它又派兵重新占领了该市并统治到1939年9月。其后里沃夫随西乌克兰一起并入乌克兰苏维埃加盟共和国。1941年德军占领该市,并在此建立集中营,杀害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里沃夫才又回到乌克兰人民手中。苏维埃时期,这里是乌克兰持不同政见者的重要活动中心,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又成为乌克兰争取主权和民主的领导基地,著名的民族运动组织“鲁赫”就产生于此。曾于1946年遭禁的希腊天主教也重新开始活动。1991年8月,苏联解体后,里沃夫走进另一种生活。
里沃夫地处中欧,自古以来就与周边国家的人民——鞑靼人、日耳曼人、匈牙利人、波兰人、立陶宛人、亚美尼亚人、奥地利人、瑞士人等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它很快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通道。到17世纪上半叶,城市已经拥有2.5万—3万人,约有30个工匠组织活跃在133种行业中。由于城市统治者的不断变更,各国占领者将自己国家的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宗教流派和建筑风格——哥特式和巴洛克式、文艺复兴式和罗马式、帝国式和洛可可式,引进到里沃夫,再加上里沃夫是个多民族的城市,除主要居民乌克兰人以外,这里还居住着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罗马尼亚人、波兰人、犹太人、希腊人、摩尔多瓦人、意大利人、塞尔维亚人等。因此,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与占主导地位的乌克兰本民族文化传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多元的生活方式奠定了里沃夫的多元文化基础,这一切明显地反映在里沃夫的城市风貌上。
城市有老城与新城之分。1658年,获得贵族特权的富裕居民设法吸引了众多来自意大利、荷兰、德国、亚美尼亚、俄罗斯和波兰的艺术家,他们与乌克兰艺术家一起在老城创作了具有各自独特风格的艺术珍品。这里建有古堡、市场、广场,也有欧洲罕见的古旧街道、煤气街灯、老式邮局、马拉四轮驿车、大型坐式自由女神雕塑……这里的房屋保存着完整的中世纪中欧都市风味,布局密密匝匝、鳞次栉比,色彩缤纷斑斓,造型奇特多姿。
3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 (2005)
Struve GeodeticArc
斯特鲁维地理探测弧线是一个三角测量链,北起挪威哈默菲斯特(Hammerfest),南至黑海,弧线穿越十个国家,长2820公里。弧线是天文学家弗里德理西·格奥尔格·威廉·斯特鲁维(Friedrich Georg WilhelmStruve)于1816至1855年期间进行测量的测量点,代表着人类首次对子午线长短的精确测量。这是多国科学家通力合作的一个特例,也是多国君主为科学事业联袂协作的一个特例。原始弧线包含258个主要三角形和265个测量站点。加入世界遗产目录的弧有34个原始测量站点,带有各种不同的标记,如岩石钻孔,铁十字,堆石标或方尖石碑。
4 喀尔巴阡山脉和东部其他地区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榉林 (2007,2011,2017)
Ancient and Primeval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2007, 2011,2017)
喀尔巴阡山脉的山毛榉原始林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森林,也是欧洲分布面积最大的原始林,遍布欧洲12个国家。
5 乌克兰布科维纳与达尔马提亚的城市民居 (2011)
Residence ofBukovinian and Dalmatian Metropolitans
布科维纳与达尔马提亚的城市民居,位于乌克兰的切尔诺夫策市。代表着捷克建筑师约瑟夫·赫拉夫卡(Josef Hlavka)在1864年至1882年间创造的建筑风格所产生的强大综合影响力。这一遗产是19世纪历史建筑的杰出典范,包括以穹顶十字型为主要造型的神学院教堂、花园及公园为主体的神学院与修道院。这一建筑群体现了拜占庭时期及其以后历史时期对此处建筑和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同时也表明在哈布斯堡王朝统治期间东正教的影响力依然强大,反映出了奥匈帝国所持有的宗教宽容政策。
布科维纳是东欧的一个地区,位于东喀尔巴阡山脉和德涅斯特河之间。现在这一地区由乌克兰和罗马尼亚两国统治。这一地区曾是摩尔达维亚公国的组成部分,先后为鄂图曼土耳其帝国和奥匈帝国占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布科维纳全境被划入罗马尼亚境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北布科维纳被苏联占领,成为今乌克兰的一部分。
切尔诺夫策位于历史悠久的布科维纳地区,目前这一地区北部由乌克兰统治,南部由罗马尼亚统治。城市享有“小维也纳”的美称,这是因为其多样的建筑风格会让人想到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城市海拔高度248米,位于普鲁特河(多瑙河的一条支流)上游,布科维纳北部地区,附近是森林和田野,普鲁特河贯穿全市,是乌克兰西南部切尔诺夫策州的首府。2001年,有人口240600人。切尔诺夫策现在与利沃夫并列为乌克兰西部的文化中心,也是乌克兰重要的教育与文化中心。切尔诺夫策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域铁路与公路交通枢纽,还有一个国际机场。
6 乌克兰泰瑞克丘桑内斯古城及乔拉镇 (2013)
Ancient City ofTauric Chersonese and its Chora
泰瑞克丘桑内斯古城及乔拉镇坐落于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的郊区,昵称为“乌克兰的庞培城”和“俄罗斯的特洛伊”,由于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考古价值,于2013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泰瑞克丘桑内斯古城及乔拉镇处于黑海北海岸,是于公元前5世纪由多利安人(Dorian Greeks)建立的城市,目前由6大部分组成,既有城市遗留的遗迹,也有广阔的农业用地,被分为上百个长方形的空间。这个备受关注的世纪遗产因几座公共建筑而别具特色,此外,还有几座住宅、基督教名胜、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的定居点、罗马时期和中世纪的塔楼防御工事和供水系统,以及保留极其完好的葡萄园种植景观等。在公元3世纪的时候,古城中大面积的葡萄园所出产的葡萄曾经一度兴盛并且出口,为黑海地区最知名的葡萄产区,出口至希腊、罗马、拜占庭帝和黑海的北部地区,直至15世纪。
泰瑞克丘桑内斯古城及乔拉镇是古代城邦民主土地的最杰出代表,反映了这座古老城市的社会组织、文化和历史。
7 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2013)
Wooden Tserkvasof the Carpathian Region in Poland and Ukraine (2013)
波兰和乌克兰的喀尔巴阡地区木质教堂,是在16和19世纪之间通过东正教的社区成员和希腊天主教信徒用原木建造而成。它见证着一个独特的建筑传统植根于东正教神职人员的设计。波兰和乌克兰各有8座入选,都建于16世纪至19世纪左右。它们区别于其他东正教传统建筑之处在于,它们的建筑特色融入了当地传统的宇宙信仰和民族习俗。木制钟楼,圣像屏,室内彩瓷装饰是其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