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3 中國內地景觀 發行日期:2007/10/9
在中國西部版圖上,處於北面的昆崙山山脈及南面的喜瑪拉雅山之間,岡底斯山如巨龍般橫臥在西藏西部數十萬平方公里阿里遼闊荒涼的高原上,岡底斯山山脈延綿千里,人們跟中的焦點只落在它的主峰岡仁波齊上面。
崗仁波齊座落於西藏阿里普蘭縣境内,位於東輕八十一度北緯三十一度,海拔6656公尺(有說海拔6714公尺),峰頂終年積雪,其山形奇特,形似金字塔,四壁非常對稱,輿周圍山峰形態絕然不同。
据藏族史藉《崗底斯山海誌》中描述,崗底斯山為雪山之王,高不可攀,直插雲霄,其山脈雪峰林立,是一片冰封雪凍的聖潔世界。同仁波齊在藏语中意為“神聖之山。
公元前一千年左右,人們已經對神山崗仁波齊膜拜。相傅西藏原生宗教苯教,祖師敦巴辛繞從天而降,神山乃落腳之處,其三百六十立神靈就在此山居住及修練。
印度人稱崗仁波齊為凱拉斯(KAILASH),印度教裡三位主神中法力最强大、地位最崇高的濕婆,就在這裡獨居修行。
與佛教有著血緣關係的古耆那教認為谴裡是創教人瑞斯哈巴拿尊者獲得解脫得道之地。
被佛教視為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就是此山,佛教徒認為神山白雪皚皚,峰頂有勝樂神宫,山腰有五百羅漢穴居修行,山腰之下又有無數慧空行母在此修行。
崗仁波齊是多種宗教及神話和動人傅說各自表達的神聖之山,是各路神靈匯聚之聖殿,是世界性的宗教聖地。
對於佛教、印度教、苯教和耆那教徒來說,他們把轉世輪回和通往天堂的途徑希冀於它。教徒們惟有圍著它而頂禮膜拜,用身體丈量心中那神聖的轉經道。千百年來,各國各地朝聖的信徒無懼風雪烈日,在上千里徒步的日子,穿越無人區或翻越喜瑪拉雅山,遙遠而艱辛的歲月,就算是死在朝聖的道途上也被看成是一種福氣。能踏上朝聖轉山之途,已是一生最大夙顯,為的是一睹神山的聖容,淨化心靈,消解所積罪孽,求得靈魂解脫。
轉山朝聖者世代相博,圍繞崗仁波齊轉山一圈可以洗淨一生罪孽:轉上十圈者,可以在五百輪回中免受地獄之苦;而轉上百圈者便可以成佛升天。
據說佛祖釋迦牟尼生肖屬馬,得道解脱也是在馬年。按照藏傳佛教的說法,馬年轉山一周相當於其他年份轉山十三圈所積功德。所以每逢藏歷馬年,神山腳下古老而永恒的轉山道更是人山人海。來自各教派,各國及各地區的虔誠信眾,以順時針方向(苯教徒以逆時針方向),在朝聖道上踏行。
岡底斯的另一注釋意為“眾水之源”,是阿里四大神水之源。東坡流出馬泉河,乃雅鲁藏布源頸,流入印度後稱為布拉馬普特拉河。南坡流出孔雀河,乃恒河上源。西坡流出象泉河,下游為蘇特累季河。北坡流出獅泉河,下游是印度河。雅鲁藏布江、恒河、印度河最終都流入印度洋。
崗仁波齊被西藏、印度、尼泊爾、不丹、克什米爾地區等地信徒奉為神山,尤其倍受印度人崇拜,原是有著息息相關的因由。
旅遊人仕若從西藏拉薩往神山觀光,大部份都是經過日喀則、仲巴、帕羊、巴嘎:往西邊沿雅鲁藏布江峡谷而上,路約1300多公里,路况不太理想,一般情况下開車三至四天才能到達神山崗仁波齊南面山下的小村一塔欽。
二零零五年十月二十三日,岗仁波齊峰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主辦的“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活動中被評為中國十大最美名山之一。
作者:盧錦盈
B093 中國內地景觀 二 發行日期:2008/11/7
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的麗江古城,亦是歷史文化名城。古城依山就水而建城,具特色的橋樑就成了另一道風景,小型張上的石拱橋是位於百歲坊巷口的仁壽橋,是紀念居住在這裡過百歲的兩父子。是次發行的紀念郵戳圖案是代表太陽和月亮的東巴象形文字“日”和“月”,象徵納西婦女起早趟黑的勞動美德。
麗江古城又名大研鎮,位於中國西南部雲南省的麗冮納西族自治縣,地處雲貴高原,海拔2416公尺,是中國西南地區古絲綢之路及茶馬古道的重要交通樞紐。
麗江古城內納西族、漢族、藏族、彝族、白族等民族相敘而居,世代和諧。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東巴教等多種宗教在這裏百花齊放,因而為人類城市建設及人類民族發展史提供了寶貴的研究史料、這是中國及全世界的珍貴遺產
於1986年中國政府將麗江古城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正式宣佈批准授予,將麗江古城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白沙古鎮和東河古鎮曾是麗江繁榮的政治、經濟、文化及商業中心。自木氏土司木得將麗冮府公署遷往獅子山後,大研鎮自然便成了政治、軍事、商業及文化中心。
大研鎮依山就水而建城,水更是靈魂之所。古城的水,源於城北之黑龍潭,而潭水又源自玉龍雪山消融後流岀旳泉水,走進古城就如走進了一張密佈的河網,每條河道都有道路與之相伴,街道則隨河道而曲直,房屋則隨溪河地勢而層疊起伏,錯落有致。整個古城結構自然而充滿靈氣,有山城之風貌,也有水鄉之韻味。河道如網,古城的橋就成了另一道風景。城堿內有橋樑300多座,有木板橋、石板橋、單孔橋、雙孔橋、多孔橋等。
歷史最古老的當然是最為簡單的木板橋,以一塊或數塊栗樹木架上河上便成。栗樹木是耐腐木材,直到如今,許多臨河人家門前溪河上架一栗木板,岀門過河十分方便。位於百歲坊巷口,據說以前這位置有一栗木板橋,清代年間,居住在這裏的年氏家族父子兩代,父親l08歲,兒子104歲,故建一座百歲坊作為紀念,亦將栗木板橋改成石拱橋,人稱仁壽橋。橋為單孔石拱,長約4米,寬約3米,橋面平行,橋兩邊安上厚石板作為護欄,橋身外拱圈上鑲有石雕龍頭,精巧美觀。
另外著名的還有人稱大石橋的映雪橋,明代木氏土司造,為雙孔石橋,因橋如彩虹飛架玉河上,而背景為玉龍雪山故名。
四方街是大研鎮的心臟地區,最早是茶馬互市商賈集滙之地,漸漸地成為日用品市集,也銷售傳锍手工織布、扎染、銅器器皿、皮革制品、銀飾、古玩及民族特色小吃,以四方街為中心,新義街、新華街、五一街、光義街、七一街五條主街道呈放射狀伸向古城的四面八方數十條街巷。
漫步古城街頭,總有讓人欣喜的發現,五花條石鋪成的街道,雨不泥濘,晴不揚塵。街上納西婦女肩上的“披星戴月”羊皮褂,上面飾有九圓盤,兩個大圓盤分別代表太陽和月亮,七個小圓盤代表星星,象徴納西婦女“肩擔日月,背負繁星”起早趕黑的勞動美德。
從獅子山登髙眺望,古城瓦屋,鳞次櫛比,不規則的老房子,排滿了大研壩子。古城民居多是一至兩層土木結構,青瓦鋪頂,保留明凊時期的建築特色,又融合了漢、藏、白等民族的建築長處,不少老房子已經有數百年歷史。
民居的門口很多對聯都是一排東巴象形文字,一排漢字。前者見形,後者示意而且大多都是人手寫成。
現在越來越多的遊人,找一間民居旅舍或一間精緻茶室,一杯咖啡或一盞淸茶,悠然地發呆、聊天或閑坐打發一個早上或夜晩,讓思絮隨麗江深邃的歷史長廊遊走,將這裏視為遠離現代煩囂生活的世外桃源。
作者∶盧錦盈
B098 中國內地景觀 三 發行日期:2009/4/8
洛陽位於河南省西部,由於地處洛水之陽,故名。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於此。歷史上有九個朝代定都洛陽,故有九朝古都之稱謂,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歷史文化名城。
由於洛陽地處中中原,山川縱橫,位於暖溫帶南緣向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宜人,加上獨特的土壤環境,使洛陽牡丹開得特別碩大鮮明,品種多樣;牡丹花歴來被譽為“花中之王”,富麗堂皇,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之寓意。自一九八三年開始,洛陽毎年都在四月上旬舉辦牡丹花會;千年帝都,變成牡丹花海,婀娜多姿,萬紫千紅,香氣四溢,迎來一波又一波的惜花遊人。
洛陽龍門石窟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及山西大同雲崗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三者皆為佛教藝術創作的登峰造極之作。2000年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洛陽龍門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南邊12公里處,東西兩座青山對峙,伊水從中間緩流往北而過∶密佈兩岸峭壁上的洞窟雕刻,始鑿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約公元494年),後經歷東西魏、北周、隋、唐及宋等朝代連續雕鑿四百餘年之久,現存窟龕二千三百多個,題記及碑刻二千六百餘品,佛塔七十餘座,造像十萬餘尊。
在西山南部的奉先寺,是龍門石窟中規模最宏大的佛龕,最具唐代雕刻藝術的代表性作品。它南北闊約34公尺,東西深約36公尺,採開放式雕鑿法,在岩壁龕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及二力士等九尊塑像。
雍容大度,氣勢非凡的主尊盧舍那大佛,高17.14公尺,頭高4公尺;面容豐滿瑰麗,身披袈娑,雙目寧靜,顯岀無限的智慧和慈祥;弟子迦葉嚴謹持重,阿難溫順虔敬;菩薩端麗矜持;天王怒目蹙眉;力士威武雄強。一眾恢弘壯觀,精雕細刻的造像,將佛國世界祥和理想的意境表達得淋漓盡致。
作者:盧錦盈
B119 中國內地景觀 四 發行日期:2011/3/1
鳳凰古城是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鳳凰縣。鳳凰古城緊鄰沱江之畔,群山環抱,城內青石板街道,江邊的吊腳樓群,無不具古城特色。鳳凰古城於2001年被國務院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08年更被評為國家4A級旅遊風景區。是次小型張以其江邊木結構的吊腳樓群為風景圖案,而首日封上的雪景則展示出不同季節的古城風光。
鳯凰縣位於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面積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約37萬,是一個以苗族及土家族為主的少數民族聚集縣。鳳凰古城始建於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古名鎮竿城,後改鳳凰廳,民國後易名鳯凰縣至今。
2001年12月17日,鳳凰古城被國務院列駑中國歷史文化名城,2008年被評國家4A級風景區。
鳯凰,美在靈山秀水,美在人傑地靈,美在鳳凰人發自內心而掛在臉上的淳樸善良。
漫步古城,青石板街道以古街中軸,縱橫連接無數小巷,默然不語的古老房子都隱約地掩藏着一個個古城故事的細節。循着水聲,穿過小巷,緩緩流淌的沱冮就在眼前它是鳯凰古城的母親河,世世代代哺育着古城子民。沿河水邊不時有居民揮着芒槌,“啪啪”地拍打清洗衣物;通往北門碼頭的獨木橋下的石墩時有人滿之患,塑料盆、塑料桶、大小竹籃,加上衣物將水線點上不同顔色,此起彼落的清潔運動之聲,令遊人也願駐足欣賞。離獨木橋不遠處,有跳岩作另一過江通道。一列方形石墩分左右而立,一邊高,一邊低,江水可在間隙之問流過,不怕發大水時像獨木橋那樣被水沖垮。步過跳岩,對面就是始建於眀朝的北門古城,城牆採用本地紅砂條石砌築,城樓用青磚砌建,做工考究,既有軍事防禦作用,又有城市防洪功能,是鳳凰古城的一道堅固屏障。
在北門碼頭坐上烏蓬船,艄公持一支長篙,領着遊人漫遊沱江,江水緩和,水清見水草在水下招搖。吊腳樓群懸於水邊兩岸,一般是兩層木質結構,樓上樓下皆開窗戶或扶欄,形式大小各異。吊腳懸柱或圓或方,有些會雕上精緻圖案,懸入水中,可堪細細欣賞。順水而下,會經過有着傳奇色彩,橫臥沱冮的雙孔虹橋。過了橋孔,右邊拐彎的地方就是名畫家黃永玉的奪翠樓,左邊就是萬壽宮、萬名塔。
信步古城石板老街,買張景區門票,可以參觀著名作家沈從文故居、熊希齡故居、楊家祠堂有鮮眀的民族特色,是做工極精細的木結構四合院;古城博物館、萬壽宮及登高遠眺可覽鳳凰全景的虹橋藝術樓。意猶未盡的話,古城外圍還有地下藝術宮殿奇梁洞、建於唐代的黃絲橋古城及始建於明朝的南方長城等等。湘西明珠以其被稱為中國最美麗的小城之一的美譽,恭候八方遊人。
作者:盧錦盈
B137 中國內地景觀 五 發行日期:2013/3/1
開平碉樓位於廣東省江門市開平的鄉村地方,其出現可追溯至明朝中後期。現存大多是20世紀20至30年代的建築,由開平旅居歐美等地回國的僑鄉所興建,其建築也帶回各僑居地的建築風格,這些不同風格和流派的碉樓群與村落融匯中西,和諧共存。目前尚存1,833座,按功能可大分為更樓、眾樓及居樓三類。小型張郵票內展示了開平市塘口鎮自力村內現存最精美的銘石樓,建成於1925年,樓高六層;小型張左邊是建成於1930年的葉生居廬。碉樓群四周良田萬頃,荷香陣陣,田間小道,茂林修竹,山光水色,和諧的生活環境,盡收眼底。
開平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西南面,毗鄰香港澳門,距廣州約110公里。
開平碉樓的岀現可追溯至明朝中後期,但現存大多是20世紀20至30年代的建築。開平是著名的僑鄉,鄉親父老很早已經飄洋過海謀生計,落葉歸根就回鄉購置田產、蓋房、娶妻安家。順便也帶回各僑居地的建築風格,配合當時的環境,房屋要兼有防匪防涝的功能,不同風格流派的碉樓群與村落就在開平鄉間各自精彩顯現,融匯中西,和諧共存。
據統計,開平碉樓現存1833座。按功能可大分爲更樓、眾樓及居樓三類。更樓又叫燈樓,一般建在村內高處或村頭村尾,用於打更放哨,觀察村內外環境,一旦發現土匪立即發警報,讓村民有所凖備。其中以方氏燈樓最爲著名。眾樓是幾戶或十幾戶村民合資興建,這種碉樓會有三至六層樓高,每層二至四個房間,如遇洪災或土匪,各戶人家可以進住以避災難,可以說是村民的避難所。居樓是村民獨資建造,給家族長久居住,內有一切生活所需,有安全及舒適的居住環境。
開平碉樓與村落於2007年6月28日在新西蘭基督城召開的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爲世界遺產。赤坎鎮三門里村落、蜆岡鎮錦冮里村落、百合鎮馬降龍村落群、塘口鎮自力村村落與方氏燈樓是爲四處提名申報世界遺產的地方。
赤坎鎮三門里村落,有著名的迎龍樓,建於明嘉靖年間,方型的建築外型,是傅統的開平碉樓模式。
蜆岡鎮錦冮里村內,有意大利城堡風格,樓高九層的瑞石樓。有南亞印度情調的升峰樓,及典型的眾樓錦江樓。
百合鎮馬降龍村落碉樓群背靠百足山,面臨潭冮水,五俫自然村內共有3座造型別緻、保存完好的碉樓分佈其間。
塘口鎮自力村村落與方氏燈樓均座落在開平市塘口鎮。方氏燈樓由方氏家族於1920年集資興建,樓高五層,視野開闊,鋼筋混凝土結構。至今仍保持完好,是最典型的更樓。自力村村落現存碉樓15座,建造年份在1917年至1948年之間;現存最精美的是銘石樓,樓高六層,地下爲大廳、廚厉及放置生產工具。二至四層爲居室,第五層是祖先神樓,外有柱廊及四角懸挑塔樓。第六層是天台平台,正中有一個中西合壁的六角型瞭望亭。三條自然村之間,四周良田萬頃,荷香陣陣,田間小道,茂林修竹,山光水色,和諧的生活環境,盡收眼底。
作者∶盧錦盈
B159 中國內地景觀 六 發行日期:2015/3/1
敦煌位於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處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總面積約3.12萬平方公里,人口18萬多,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遊服務業次之。在敦煌境內東面有三危山、南面有鳴沙山、西面是沙漠,與塔克拉瑪干相連,北面是戈壁,與天山山脈連接。
敦煌位處古代中國通往西域、中亞及歐洲的交通要道——古絲綢之路上,曾經擁有繁榮的商貿活動,更曾因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仁內涵而聞名於世。敦煌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其中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三處:即莫高窟、玉門關及戆泉置遺址。被譽為“世界藝術寶庫”的莫高窟,又稱“千佛洞”,於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位於敦煌縣城東南25公里的鳴沙山下,因地處莫髙鎮而得名。它是中國最大、最著名的佛教藝術石窟之一。石窟分佈在鳴沙山崖壁上三四層不等,全長1600多公尺。壁畫總面積約45000平方公尺,“敦煌石窟”及“敦煌壁畫”聞名天下,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佛教藝術聖地。
另外,雅丹地貌國家地質公園、陽關、鳴沙山月牙泉,被評為4A級景點。敦煌雅丹國家地質公園地處敦煌西面200公里處,面積達400多平方公里,又名三隴沙的地名始見於漢代,絲綢之路北線由此通過。其走向與盛行的西北風向垂直,而與山地洪水流向一致,因其怪異的雅丹地貌特點,故亦有魔鬼城之稱。
唐代詩人王維在《渭城曲》中寫道:“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另一唐代詩人王之渙在《凉州詞》中亦寫道:“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兩位詩人的描述,令我們熟悉了陽關及玉門關的名字,因地處絲綢之路西行重要門戶,敦煌在漢代已經非常繁榮,陽關和玉門闈是當時的海關。
鳴沙山處於騰格里沙漠邊緣,東起莫髙窟崖頂,西接黨河水庫,連綿40多公里,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位處敦煌南郊約7公里。鳴沙山又叫神沙山、沙魚山,因沙動會有鳴叫之聲,故名鳴沙山。
有“天下沙漢第一泉”之稱的月牙泉,被鳴沙山環抱,因水面酷似一彎新月而得名。這裡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因為地勢的關係,颳風時沙子不往山下走,而是從山下往山上流動,所以月牙泉永遠不會被沙子埋沒。自漢朝起即為“敦煌八景”之一,名為“月泉曉徹”。月牙泉有四奇:月牙之形千古如舊、惡境之地清流成泉、沙山之中不淹淤沙、古潭老魚食之不老。
隨著旅遊事業的蓬勃發展,當地政府對風景區採取了各種建設和保護措施,冋時還開展了沙療、滑沙、翔跳傘、滑翔機觀光及騎駱駝遊沙漠等娛樂項目,使遊人更添趣味,絡繹不絕。
作者:盧錦盈
B191 中國內地景觀 七 發行日期:2018/4/12
芒康縣鹽井古鹽田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的昌都地區;毗連滇北高原,是古時茶馬古道從雲南進入藏區的重要驛站。據史料記載,唐朝時期這裏就開始曬鹽,其手工曬鹽工藝仍保持及沿用至今。鹽井古鹽田分佈在瀾滄江的東西兩岸。鹽田為支柱式木棚結構,依地勢以木頭為支柱,搭建一個接近方形的頂棚,平鋪當地泥土,夯實,而形成一個小塊鹽田。
以前,鹽民們要帶上水容量約五十斤的木桶,爬落瀾滄江邊的鹽鹵水井中取鹽水,然後背上高處的貯水池中,風乾濃縮,再傾入鹽田頂棚上;如陽光充沛,三至五天就可成鹽,若遇上陰雨天氣則要十天甚至半月才有收獲。
在瀾滄江東岸,納西民族鄉的鹽田都在山上沿陡坡而蓋建,是一線美麗的吊腳樓風景,雖然現在鹽鹵水的運送已由電水泵所替代,但翻鹽、刷鹽及收鹽入袋和送鹽上山亦是蠻重的體力勞動。偶也見有騾子馱運物資上下山間小道。
瀾滄江西岸,加達村的鹽田就建在土路平面至江邊的緩坡之間,數百塊大小形狀不一的鹽田就錯落擠疊在這狹長的空間中。由於每一小組合的鹽田未必是同一村民擁有,他們會互相交換以便整合自己的版圖。由於加達村的土質偏紅色,夯實後的鹽田上面曬出的鹽會略帶粉紅色,人稱桃花鹽。而對岸納西民族鄉鹽田曬出的鹽是白色的,亦是和當地的土壤有關係。
2017 年到訪加達村時與一年青村民聊天,他剛騎摩托送飯給在鹽田工作的母親,由於工作的節奏要跟著陽光走,刻苦耐勞的母親們都習以為常了;這裏產的鹽,外來收購者直接開車到路邊,貨銀兩訖,打包運走。
以前,東西兩岸最直接的互通,只有一條自茶馬古道時代到現今還在使用的鐵鏈木橋,上面只通行人及馬幫。如今已有水泥橋可通汽車,俯瞰山谷,道路工程處處,大興土木,不久將會迎來一番新景象。
2013年5月3日正式公布,芒康縣鹽井古鹽田,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作者:盧錦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