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世界遗产之斯洛伐克篇(7个)

Slovakia

1勒沃卡、斯皮思城堡及相关文化古迹 (1993, 2009)

2伏尔考林耐克 (1993)

3历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筑区 (1993)

4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 (1995, 2000)

5巴尔约夫镇保护区 (2000)

6喀尔巴阡山脉和东部其他地区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榉林(2007, 2011,2017)

7斯洛伐克喀尔巴阡山区木制教堂 (2008)

1   斯洛伐克勒沃卡、斯皮思城堡及相关文化古迹(1993, 2009)

Levoča, Spišský Hrad and the AssociatedCultural Monuments

斯皮思城堡是位于斯洛伐克东部普雷绍夫州斯皮思斯凯波德赫拉杰郊外的一座城堡。它和周围的古迹是东欧13世纪和14世纪集军事、政治和宗教为一体的最大的建筑群体之一,也是保存最完好的具有罗马式风格和哥特式风格的建筑物,对于旅游与考古都有较高价值。1993年,斯皮思城堡作为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9年,这个文化遗产扩大了范围,将勒沃卡小镇及其相关建筑囊括进来。

斯皮思城堡坐落在斯洛伐克中部高出海平面634米的岩石层上,俯视着连绵起伏的绿色山峦和峡谷。它的防御墙沐浴着阳光,经受着来自塔特拉山的风的吹打,乃是中世纪以来多灾多难的历史见证。墙内有一座壮观的主楼和若干隐约可见的望楼凌空而立。欧洲东部没有一座城堡有如此规模的防御工事。

斯皮思城堡建于12世纪。在现在斯皮思城堡的所在地曾建有斯拉夫人的城堡。1464年之前,斯皮思城堡在名义上属匈牙利王国所有。1780年,城堡遭遇大火,之后化为废墟。1945年后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接收。1970年之后,开始了城堡的调查和修复工作。1993年之后则是斯洛伐克政府的所有地。考古发掘结果显示,该地区自新石器时代就已有人居住。公元1世纪,斯拉夫人开始修建巧妙的土墙网,其遗址至今仍依稀可见。早在公元10世纪,马札尔人走出乌拉尔山脉,定居在喀尔巴阡盆地,并逐渐扩展领地,直至塔特拉山。有一千年时间,斯洛伐克一直为匈牙利君主所统治,直到哈布斯堡帝国结束为止。他们在此留下了许多痕迹,斯皮思城堡即是其中之一。为了镇压斯洛伐克农民起义并阻止外来侵略,在12世纪修建了一个防御系统。其中有个塔(直径为22.5米),它建在地质断层上,最终倒塌了。直到13世纪,一座真正的城堡才在岩石层上逐渐形成。1241年,塔塔尔人入侵该地区并行抢劫,工程被迫停止。然而,匈牙利国王贝洛四世最终将塔塔尔人赶出了自己的王国,为在自己土地上重现繁荣而建立了一套封建领主制,并修建了若干防御堡垒。1249年,斯皮思城堡中增添了一座宏伟的罗马式建筑,1270年,又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主楼。但不到一个世纪,另一次敌人入侵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后来,到14世纪,匈牙利国王拉约什一世(公元1342年—公元1382年)决定按哥特式风格重建该城堡。在墙内修建了两个大院子,不断扩展的城堡成了匈牙利防御系统的支柱之一。接管城堡的每个拥有者都为城堡扩大做出了贡献。扎波尔斯基家族按后期哥特式风格建造了圣伊丽莎白教堂,并在主门的两侧增设了防御工事,为此,扎波尔斯基家族的后代至今仍拥有斯皮思县县长的世袭头衔。1531年,城堡易主,归属胡尔佐家族所有,该家族拥有全国最大的铸造工厂,它将文艺复兴的内容带进了城堡的建筑之中。最后改造城堡的是奥匈帝国最富有的家族之一——恰基家族。斯蒂芬·恰基于1663年去世后,他的家属搬进几公里之外的霍德科夫采宫和比亚措夫采宫。斯皮思城堡中仅留下一支小卫戍部队。1780年,城堡被大火烧毁后,卫戍部队也撤出城堡。当地人遂将城堡洗劫一空。他们拿木材盖房、烧火,拿铁雕和石头作建材。斗转星移,战事起伏,城堡逐渐被人遗忘。保存下来的只有废墟,无人过问,无人理睬,任凭大自然侵蚀。1819年,匈牙利王国第一所师范学院在毗邻的以哥特式风格为主的主教宫开学。列入该镇名册的建筑中,有23座属于天主教堂,许多需要修复,尤其是主街两侧的旧房,大部分已成为废墟。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仍属于恰基家族所有的斯皮思城堡被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宣布为国家文化遗址。1970年,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对城堡进行了修复与考古挖掘工作,但费用极其高昂,工作屡次中断,几年后被最终放弃。1993年斯洛伐克成为独立共和国后希望将斯皮思地区的三处历史名胜列入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即木头村夫尔科利内茨、矿村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和斯皮思城堡。

斯皮思城堡是一个中世纪的军事、政治和宗教建筑群——泽赫拉、斯皮思基波德赫拉杰和斯皮思卡卡皮图拉的一部分,为欧洲中部和东部之一绝。这些地方均属城堡产业,在《世界遗产名录》上均与城堡联在一起。在白垩山脚下诱人的泽赫拉村,有条台阶式通道直通13世纪晚期四壁洁白的圣灵教堂。13至17世纪的壁画装饰着教堂内部,令人注目,但壁画正在发霉,如不修复,将会不复存在。位于城堡脚步下的斯皮思基波德赫拉杰小镇,1241年受到塔塔尔人的严重破坏,但两个世纪后得以重建。它是中世纪城镇规划的杰出典范,它还拥有一座罗马式教堂和若干17世纪文艺复兴风格的房屋。

斯皮思卡卡皮图拉位于小镇高处,现为小镇的一部分,起初是一设防的宗教建筑群,当然是这个古老的封建遗址上最令人称奇之处。城堡负责人住在那里的圣马丁修道院里,该修道院没能保存下来。13世纪塔塔尔人的入侵和保加利亚人的不断袭击,迫使居民修建了至今仍完好无损的防御工事。尽管遭受了种种劫难,建筑群中的许多建筑遗址还是保存了下来。在由防御墙围绕的椭圆形区域内,像迷宫似的狭窄街道蜿蜒而上,直通高处的圣马丁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3世纪,后来不断扩建,揉合了罗马式、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和巴洛克式风格。

游客需有相当详细的斯洛代克地图,才能找到通往斯皮思城堡的道路。它位于莱沃恰镇(人口约17000人)以外约10千米处。莱沃恰镇的圣詹姆斯教堂拥有镀金木制的哥特式圣坛背壁雕刻,高达18.6米,为世界之最,莱沃恰镇人为此而感到自豪。整个地区有很多此类珍宝,大多不为游客所知。游客欣赏的往往是塔特拉山夏季阳光明媚的森林和冬季的滑雪坡。城堡环抱着一座主楼和一处内院。主楼和内院用两垛罗马式内墙和一面外墙作保护,内墙有两扇设防的大门,主门设在外墙。此外,还有一座小教堂、若干卫戍建筑和一座大碉楼。通往城堡的是一条狭窄、曲折的土路,仅能并行两辆小汽车。有时,会有车辆停在墙脚,成群的小学生蜂拥而下,他们乐意在废墟上——至少在对外开放的废墟上玩耍,并在沿山脊蜿蜒的土墙上攀爬。

2   斯洛伐克伏尔考林耐克 (1993)

Vlkolínec

伏尔考林耐克位于斯洛伐克中部,现在归属于鲁容贝罗克镇辖区。伏尔考林耐克村完整保存了欧洲中部村庄房子的传统,是这个地区里这类村庄中最完整的一组。它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定居点,现有45幢具有传统中欧村庄特点的房子,1993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伏尔考林耐克归属于鲁容贝罗克镇辖区。鲁容贝罗克是斯洛伐克北部的一个城镇,位于历史上的利普托夫地区,人口约3万人。从10世纪下半叶至1918年,它是匈牙利王国的领土。关于这个地区的最早的记载是1233年。该镇由喀尔巴阡德国人建立。1318年得到城镇权。1340年,匈牙利国王查理·罗贝尔确认了其城镇权并扩展更多权利。然而,由于其归利卡夫卡管辖,其发展被中断。19世纪,它是斯洛伐克民族运动中心之一。它慢慢地成为匈牙利王国工业和金融中心之一,尤其在1871年卡萨奥得贝格铁路落成之后,当时出现了许多新的工厂,包括纸张和纸浆工厂,以及砖瓦厂和纺织工业。

在奥匈帝国1918年分裂后,鲁容贝罗克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然而,捷克斯洛伐克于1939年分裂,它被纳入第一斯洛伐克共和国,并成为塔特拉县的县治。1945年它再度成为捷克斯洛伐克的一部分,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解体后,它成为斯洛伐克的领土。 1995年,鲁容贝罗克成为了一座城市。根据2001年人口普查,这个镇有30417名居民。其中 96.64%的居民为斯洛伐克人,0.95%为罗马人,0.87%为捷克人。

从马丁出发,经过鲁容贝罗克、多诺瓦里和班斯卡-比斯特日察,可到兹沃伦。中途绕行山路,最后可以到达伏尔考林耐克村。伏尔考林耐克意为“狼的村庄”,1630年当地的一条法案规定村民必须保护狼穴,这个村名也由此而来。第一次提及伏尔考林耐克是在1376年,这儿的人们过去都是农场主。伏尔考林耐克村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两排房屋及长长的庭院。如今所看到的村庄就是该村庄过去情况的真实再现。现有32位永久居民,其中只有两位是年轻人。村庄的布局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村庄总房屋的大约三分之一是永久居民的居住区;三分之一的房屋只在夏天度假消遣时使用;剩下的三分之一是废掉的房屋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烧毁的房屋。其中有一处的三间空房被作为博物馆保存下来。留驻在村庄里的居民对现代化建设的装备、设施都是不予以接受的,比如:他们不采用新的用水系统,也不使用下水道设备等等。黑色的厨房中,满眼都是老式的厨房设备。放有家具的起居室及饭厅和卧室三个位于一个较大的房子里,此外,这个大房子里还配备有一个食品储藏室。直到现在,也没有安装水龙头,居民用水时,便去位于村庄中部马路边上的水井中打水,有趣的是,水井也同样了安装于一个传统式的小木屋里。小鸡和其它的农养动物在村庄里自由自在的游逛。在这儿,游客们能够感受到一种繁华世界中无法感受到的和平和宁静。

3   斯洛伐克历史名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及其工程建筑区 (1993)

Historic Town ofBanská Štiavnica and the Technical Monuments in itsVicinity

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位于喀耳巴阡山新月区内,什佳夫尼察山脉中心地带矿藏丰富的火山群地区,城市四周的世界文化遗产包括格兰泽堡旧城, 什佳夫尼察、斯提诺城堡等。公元12世纪既为人所知,历史上起了防卫,宗教,政治功能。是采矿和工业中心。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著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到访此地,让这个城镇名气大增。这个古老的中世纪采矿中心,逐渐演变成为一个城镇,有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16世纪的教堂、 精致的广场和城堡。城镇的中心和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还保留着过去采矿和冶金活动的重要遗迹。

瓦兹拉夫二世(1283-1305年在位)统治时期,该地区成为工业兴旺繁忙地区。其后,库特纳霍拉成为城市规划开发的最终目标。该地区进行了货币改革,1300年建立了一所新造币厂,货币改革后在此为布拉格政府铸造格罗森硬币。瓦兹拉夫二世统治时期还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西妥修会修道院。15世纪随人口密度增长,城市也达到了空前繁盛。匈牙利阿尔伯特国王去世后爆发的一场战争导致该地严重衰落。以后重建的纪念建筑有教堂,市政厅,三一广场。1525-1526年发生的矿工暴动加速了15世纪末就已开始的衰落。1526年莫哈奇战役匈牙利人被击败后,土耳其人占领了这座矿业城市,将分散的房屋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防卫系统。1627年采矿中火药的采用使地表矿藏很快枯竭,不过这个问题很快得以解决。18世纪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为欧洲采矿业中心,获得了繁荣。1762年,在此地建立了矿业学院。接踵而至的是一系列建筑,包括大量巴洛克式建筑的兴建。19世纪末该地区停止了采矿活动。1919年矿业学院迁移到匈牙利,这表明班斯卡-什佳夫尼察作为这一行业的重要代表地位的最终结束。

城市就建立在采矿点上。市区布局适应了当地的复杂地貌。城市街区在河谷地段最集中,围绕三一广场向四周开放发展。大多数矿工居住的房屋,按不同高度修建并利用街道分隔开。城市景观既有文化内涵又富于工业特色,除了重要的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和传统纪念建筑之外,主要由15到17世纪建造的大量民居构成。这些房屋连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宫殿组成了三一广场的主要框架,并且围绕着各条隧道的入口。一座巴洛克式纪建筑,牌匾立柱占据在广场中央。大量工业建筑设施散布在市区各处;其中有隧道,水坝,运料槽,排水通道,储存库和通风设施。考古遗迹散布在这一地区的各个地方。这一古迹是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世纪采矿中心并且以独特方式持续开采至现代的典范。由于采矿活动的终止和矿业学院的迁移,这个城市失去了主要的生存原因和正当的理由,所以变得非常脆弱。

4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地貌 (1995, 2000)

Caves ofAggtelek Karst and Slovak Karst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是欧洲喀斯特地形研究的最大地区,迄今为止已确定有712处洞穴。许多形成于高地边缘的较为年轻的洞穴中都有滤石作为天然装饰,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世界上最高的石笋(32.7米)、文石以及泉华形成物和布满冰雪的深渊(考虑到该地所处的海拔高度,这真是中欧地区的一大奇观)。

阿格泰列克洞穴和斯洛伐克喀斯特以独特的喀斯特地形和自然的、生物的形成物而闻名于世,无论是从科学研究还是艺术欣赏的角度,其价值都是难以估量的。自从1806年建成第一批台阶和栅栏之后,陆续有游客来匈牙利洞穴参观游览。如今阿格泰列克国家公园只有3个洞穴常年开放。

5   斯洛伐克巴尔约夫镇保护区 (2000)

Bardejov TownConservation Reserve

巴尔约夫镇保护区位于斯洛伐克东北巴尔约夫新城区的东侧,是沙尔什上游地区的中心,座落在斯洛伐克东北部托普拉河右岸地区的丘陵地带,海拔高277米。巴尔约夫是中世纪筑防城镇的一个例子,虽小但十分完整,保存也相当完好,代表了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除其他显著特点外,在一处精美的18世纪犹太教堂周围还保有一小片犹太居民区。

巴尔约夫镇保护区镇保护区是地区工业、文化和体育活动的中心,被称做“斯洛伐克的戈特城”。巴尔约夫镇保护区虽然很小,但是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有防御工事的中世纪古城,其布局是中欧地区典型的城市结构。除此之外,巴尔约夫镇保护区还有一座精美的18世纪修建的犹太教会堂,周围有一个犹太人聚会的小广场。由于其杰出的城市布局、精美的建筑、传统的艺术和悠久的文化历史而在1950年成为城市保护地区。巴尔约夫镇保护区始建于9世纪,1376年,拉迪斯劳斯一世皇帝宣布该城为自由城,1402年时成为商贸集散地。巴尔约夫镇保护区是中世纪筑防城镇的一个例子,虽小但十分完整,保存也相当完好,代表了该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巴尔约夫镇保护区的防御城墙,包括大部分的城门和棱堡依然屹立在旧城池的中央,得到了完好的保护。市中心是一个市政广场,周围是旧的市政厅和著名的圣埃迪鸠斯教堂。市政广场周围所有的建筑都恢复到其典雅的中世纪时候风貌。这里有许多文艺复兴时期和戈特式建筑,多数是两层,还带有顶层阁楼。部分建筑还粉刷着精美壁画。

巴尔约夫镇保护区的历史悠久,最早的人类痕迹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0年,11世纪以后,巴尔约夫镇保护区的居民是沿着南北方向的商线定居的,逐步获得了城市自治权,城市迅速发展起来。贸易往来、农业耕种和手工业成为了经济支柱。在公元前80年被罗马人毁坏而后重建的巴尔约夫镇保护区是罗马帝国在西班牙建造的首批城镇之一。经过一段阿拉伯人统治时期后,阿方索六世国王于1088年重新控制了巴尔约夫镇保护区,巴尔约夫镇保护区从此进入了政治和经济繁荣时期。阿方索六世国王于1088年建造的、环绕巴尔约夫镇保护区整个古城的城防系统被完好保存至今。在中世纪修建的道路网构成了棋盘式的城市布局,它们在阿索格乔广场处交汇,渡槽位于城市的中心。13~15世纪期间,卡斯蒂利亚几代国王都定都巴尔约夫镇保护区。伊莎贝拉女王于1474年曾在此登基。公元16世纪,巴尔约夫镇保护区经历了工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以由摩尔人引进的服装纺织业而闻名于世。

巴尔约夫镇保护区老城的特征是:自中世纪以来,其建筑物从未遭受过人为破坏,至今仍保持着中世纪城市的容貌。老城周边遗存有坚固的中世纪城堡与碉楼,中心广场北面的圣埃伊迪乌斯教堂建成于1464年,是一座晚期的哥特式建筑。建于15世纪的市政厅,是斯洛伐克境内第一座晚期哥特式与初期文艺复兴式风格相融合的建筑物,18世纪初,老城内形成了一个犹太商人聚居区,1773年建造的犹太教会堂等得到了妥善的保护。巴尔约夫镇保护区由和谐统一的建筑群组成,这些建筑建于中世纪晚期(11~12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这也是巴尔约夫镇保护区城所经历的两个繁荣时期。著名的具128根立柱的渡槽、阿方索六世建造的摩尔人国王的宫殿以及16世纪哥特式大教堂是这个城市的重要建筑。罗马式教堂、穆德哈尔人建筑风格的房屋以及城防建筑也成为具赭石色调的城市风景的一部分。由于拥有许多在漂亮的外观和珍贵的历史价值等方面都十分突出的建筑群,整个巴尔约夫镇保护区古城成为了难得的艺术典范。这个城市展现了复杂的历史现实。其邻近城镇的布局、它的街道及其房屋都反映出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摩尔人风格、基督教风格以及犹太教风格——这些文化在中世纪共存于巴尔约夫镇保护区城,并于16世纪在其工业发展的全盛期达到顶峰,形成于多种风格传统交融的塞哥维亚是西方城市的杰出典范。

1376年,巴尔约夫镇保护区周围开始修建城墙、棱堡和基本的城镇规划,其中包括城外的一个长方形的市场。在市政广场的北边是罗马戈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埃迪鸠斯教堂,竣工于1464年,是斯洛伐克东部最典型后戈特式风格的建筑之一。周围有11所作为附属建筑物的圣坛。教堂内部和外部许多绘制精美的后戈特式和文艺复兴早期的壁画、大量的手工艺制品、木长凳都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市政厅建于15世纪初期,离圣埃迪鸠斯教堂只有一墙之隔,是后戈特式和文艺复兴早期风格的混合体。它也是斯洛伐克第一座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这里是市政决策机关,同时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生活的中心。市政厅是一座两层楼的建筑,一层是长方形的大厅,中心走廊可以出租,二层是办公区,处理政务、保存文档,二层还是城市的金库。1903年,市政厅变成了博物馆,这是斯洛伐克最古老的博物馆。从18世纪开始,犹太商人开始在巴尔约夫镇保护区定居,1773年他们建立了一座城中之城,设有犹太教会堂,19世纪又增加了学校、聚会厅、纪念堂和为举行宗教仪式设立的公共浴室。

6   喀尔巴阡山脉和东部其他地区的古老和原始山毛榉林(2007,2011,2017)

Ancient andPrimeval Beech Forests of the Carpathians and Other Regions of Europe

喀尔巴阡山脉的山毛榉原始林是全球重要的珍稀森林,也是欧洲分布面积最大的原始林,遍布欧洲12个国家。

7   斯洛伐克喀尔巴阡山区木制教堂 (2008)

Wooden Churchesof the Slovak part of the Carpathian Mountain Area

此处遗址包括两座罗马天主教教堂,三座新教教堂以及三座希腊东正教教堂。这些教堂建于16世纪至18世纪,当时这里还是一个被称作“高地匈牙利”的贫穷的小村庄。

该遗址完好展现了当地浓厚的宗教建筑传统,以拉丁文化与拜占庭文化的融合为特征。由于各自的宗教习俗存在差异,建筑物在地面设计、内部空间和外观方面风格迥异。这反映了在建期间主要的建筑与艺术流派的发展历程,也反映出各流派针对特殊的地理与文化环境所做出的阐释与改造。建筑内部用油画、顶篷以及其他艺术作品加以装饰,从而更增添了此处遗产的文化意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世界遗产之斯洛伐克篇  斯洛伐克  斯洛伐克词条  世界遗产  世界遗产词条  
旅游

 如何背包徒步游

在本文中:研究打包在途中背包徒步游是终极探险活动中的一种——探寻新路径、征服高山和夜宿在偏僻的丛林组成了背包客精彩的一天。要成为一个成功的背包客,你需要知道野外...(展开)

旅游

 苏州园林一日游攻略

操作方法01:【第一站】游览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的瑰宝,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狮子林02:【第二站】游览寒山寺,你一定听过这样的一句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展开)

旅游

 永远夏天的海南岛

与永远的春天昆明不同,海南则是永远的夏天,特别是等温线以南的陵水、三亚地区,更是冬季居全国气温之首由于大量居住在寒冷地区的北方人在三亚购房,如今三亚早已没有了昔...(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