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甘肃武山县木梯寺石窟

木梯寺石窟创建于唐宋之际 ,元代仍有修建 ,明清至民国时期达到了开窟造像的高潮。其现存的宋和明清时期窟龛、造像等对于研究陇南地区宋代以后佛教发展史与传播史等都有一定价值。

   龛主要分布于柏林山腰的桐树湾和松树湾内呈“W”形的崖壁上 ,整个窟区四周悬崖峭壁,仅北侧有一山门可入寺内 ,再沿一条一人通行的羊肠小路 ,可到达各个窟龛。其中大多数窟龛集中在桐树湾内北侧和西侧的崖壁下方 ,其余窟龛及古建筑散布于桐树湾和松树湾内。现存大小窟龛 20 个 ,各类造像 70 身 ,壁画约 130平方米。洞窟除 5、 7 窟保存较为完整外 ,其余窟龛及古建筑均已在近现代进行过重修

一号窟位于桐树湾最东端 ,又名“朝阳洞”或“接引佛殿”。原建于明 ,清代重修。窟龛形制:前廊后殿式佛堂,顶部有木隔 ,上墨书朝阳洞”。造像:窟内正壁现存立佛一身,明塑,清代重修,高 2.13米。泥塑圆雕 ,尖形螺纹髻 ,身披袈裟 ,上有沥粉堆贴的团花、云纹等图案。下着长裙 ,系腰带 ,裙上彩绘田相纹 ,跣足立于半圆形莲台上。壁画:正壁壁画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清代重绘,多已脱落 ,仅存部分云纹 ;下层壁画亦分两层 ,底层为明代原作 ,隐约可辨绘菩萨像。表层为清代重绘 ,内容为藤草纹和火焰纹组成的背顶光图案 ,左、右各绘一身菩萨;左、右壁壁画均为清代重绘 ,各绘两天王一力士。题记 :窟内门顶挂光绪三十二年(1906)供匾一块;廊右侧门道上挂咸丰二年(1852) 重建木梯寺山门木匾一块; 山门外墙上嵌光绪三十三年(1907)砖匾一方。

   二、三、四号窟

二号窟位于桐树湾东崖 ,宋代开凿 ,重修时代不详。窟龛形制: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内地面沿正、左、右三壁凿一倒“凹” 形高台基。造像:残毁无存。从正、左、右三壁原绘壁画残留背光推测 ,宋代在窟内塑有三身坐佛。从正、左、右三壁残留的桩眼推测(正壁正中一个 ,左右壁各二个),后代又在窟内重塑了一辅五身造像 ,内容不详。壁画:宋代原绘 ,正壁墨线绘背项光 ,两侧朱绘卷云纹。两上角各绘一身飞天 ,仅存部分衣裙及飘带痕迹;左壁残存有朱绘卷云纹和墨绘背项光 ,背顶光外侧右上角墨绘一身飞天 ,束发髻 ,长圆脸 ,斜眉凤目 ,悬鼻小口 ,短颈削肩 ,上身袒露 ,下系长裙 ,双腿呈“V”形 ,双手平举手胸前 ,托一供品 ,披肩搭肩绕臂向后飞扬 ,膝下为朱绘卷云纹。顶部绘方格纹 ,方格纹按纵向分三排排列 ,正中一排内侧方格内绘八瓣莲花 ,外侧方格内绘由多重菱形格相套组成的菱形纹;左右两排呈对称布局 ,内侧方格内均绘多重相套的柿蒂形花纹 ,外侧方格内绘多重菱形格相套组成成的菱形花纹。

三号窟位于桐树湾东崖 ,清代开凿 ,近现代重修。窟龛形制: 平面方形平顶窟。正壁彻三阶式高坛台。窟外建一半坡檐式木构殿堂。造像:原作无存 ,现塑三霄娘娘及侍者。壁画:面积 8m2。殿内为现代重绘松鹤、梅、牡丹、兰草及花瓶、山石等 ,窟外前壁绘三霄故事。窟檐上挂光绪三十三年(1907)重修三霄殿木板 1 块。

  四号窟位于3号窟右侧 ,开凿时代不详 ,现代重修。窟龛形制:平面半圆形 ,平顶,窟内正壁设一坛台。窟内泥皮已全部脱落 ,左壁内侧上方残毁(现已修补),右壁基本残损无存。前壁砖砌并装有木门。造像:原作无存 ,现重塑一大肚弥勒和弟子。

   五号窟位于桐树湾西崖下部 ,宋代开凿 ,清及现代重修。窟龛形制:平面方形平顶窟。顶部内高外低 ,中心部分略内凹,窟内沿正、左、右三壁砌倒“凹” 形高坛基。窟内泥皮基本残损无存 ,顶部及前壁泥皮有明显叠压现象。正壁右侧上方有一后世开凿的方形桩眼 ,用途不明。造像:宋代原作 ,明清重修。正壁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均塑一佛一菩萨。其中左壁胁侍菩萨在 2002年11月被盗窃,至今下落不明。该位置前方清代补塑有一身文官坐像。右壁胁侍菩萨外侧清代补塑一身武将坐像无头。壁画:现仅门壁左侧残存有明清重绘的壁画约3平方米,分为三层,榜书题记:在门壁左侧中层壁画内有少许字迹,内容模糊不辨。 

 

 六号窟位于五号窟右侧 ,开凿时代不详 ,民国重修。窟龛形制: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前装有木门。从窟外崖壁上有拱形门楣凿痕 ,推测原来可能有木质遮檐。造像:民国时期在窟内正中塑太上老君像 ,左、右各塑一身班神。壁画:民国时期在正壁绘背项光 ,左、右壁绘山水图 ,约2平方米。

   七号窟位于六号窟右侧 ,宋代开凿 ,现代重修。窟龛形制: 平面横长方形 , 圆拱顶。窟内正、左、右三壁前凿高坛基。窟门方形。窟形基本完好。造像:宋代原作 ,现代重修。正壁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 ,左、右壁均塑一佛二菩萨;现存正壁一佛二菩萨 ,左壁佛有左侧胁侍菩萨 ,右壁佛及右侧胁侍菩萨 ,其外侧有一立佛。壁画:宋代原绘 ,大部分已残毁无存或烟熏 ,唯窟顶可辨有圆形莲花痕迹 ,右辟存一身较清晰的弟子形象。榜书题记:窟内存宣统二(1910) 年木匾 1 块(原属药王殿) 。

八号窟位于七号窟右侧 ,开凿时代不详 ,现代重修。窟龛形制: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内依壁凿有“凹” 形低坛基。造像:现代重塑一佛二菩萨。

  九号窟位于八号窟右侧 ,原建于宋 ,现代重修。窟龛形制:平面长方形 ,顶部正凿有方形覆斗。窟内正、左、右三壁设高坛基。窟口略呈方形。除顶部残损较严重外,保存基本完好。造像:原作无存 ,窟内现重塑三佛二弟子二菩萨。壁画:原绘无存 ,现重绘背项光。

   十号窟位于 9 号窟右侧 ,开凿时代不详 ,清代重修。窟龛形制: 平面方形 , 圆拱顶小龛 , 龛高1.16米、宽1.13米、进深1.15米。正、左、右三壁前凿有倒 “凹” 形低坛台。左壁外侧凿一长方形洞 ,窟门方形。造像:清代在龛内塑一佛二弟子。

   十一号窟位于 10 号窟右侧 ,元代开凿 ,近代重修。窟龛形制: 摩崖方形浅龛 , 龛高 2.15米、宽3.12米、深 0.15米。龛内壁面残损较为严重。造像:龛内壁面上并列凿有两座舍利塔。其中左侧塔残高 2.13米m ,为叠涩式覆钵塔。右侧塔残高 2.13米 ,残损严重。在该龛外左侧尚存一座舍利塔残迹。

   十二号窟位于松树湾西崖山坡上部 ,又名药王殿 ,清代开凿 ,近现代重修。窟龛形制 :前殿后窟式结构。窟内正壁上部凿一平面呈横长方形的浅龛。窟外依崖建殿,窟前残存有柱础。造像:窟内塑孙思貌、吕洞宾及侍者和小鬼像。壁画:龛内正壁绘六扇隔式花卉图案 ,左壁绘药王坐堂行医及见客人的故事画。右壁绘吕洞宾仙化度故事画。榜书题记:殿内挂宣统二年(1910)供匾一块。

    十三号窟位于松树湾右侧石嘴梁上方 ,又名玉皇阁 ,下邻祖师殿。开凿于明崇祯六年(1633) ,前殿民国年间重修。窟龛形制:前殿后窟式结构。窟为平面方形 ,圆顶 ,下嵌木板。窟内正壁凿浅平龛,前凿通壁高坛台,台前及左、右壁凿成倒 “凹”形低平台 ,窟前木质雕花门 ;殿为半坡顶,殿前装木门 ,外廊前檐上方有三组斗拱 ,中间为龙头 ,左右为花头。窟形完整,窟内左、右壁面泥皮部分剥落 ,殿、廊现存较好 ,民国年间进行过重修造像 :均为明代原作 ,正壁主尊为玉皇大帝 ,左右侧各一身文神 ,左右壁后侧各一身武神。壁画:明代原绘。在窟内正壁龛内彩绘屏风样式上绘花卉 ,窟顶方格内的圆形圈内绘龙、狮、花卉等图案;左右两壁各绘两身穿宽袖长袍服饰 ,手持兵刃的神像,烟熏严重 ,部分已表面风化 ,但形象基本清晰。榜书题记 :殿内横梁上有墨书明崇祯六年(1633)建玉皇阁梁记一块。

    十四号窟位于松树湾内南崖最下方 ,又名大佛殿 ,原建于唐 ,现代重修。窟龛形制 :本窟系利用天然崖面 ,在窟前重建有二层式木构阁楼。阁楼面阔三间 ,四屏式对开格扇门 ,两边各设一棂窗,室内有木梯直通二楼 ,楼上设围栏 ,雕饰有垂柱及几何纹图案。从窟内左右壁崖面残留的方形桩眼推测 ,大佛殿在历史上曾有木构建筑。造像:窟内崖面塑倚坐大佛 ,大佛胸以上部分系现代重修 ,佛高 6.13米 ,低平肉髻 ,长圆脸 ,双耳垂肩 ,短颈端肩 ,挺胸敛腹 ,跣足倚坐于束腰形叠涩形方座上。左手抚左膝 ,右手施无畏印 ,内穿僧祗支 ,衣带于胸前打结 ,外穿垂领式袈裟 ,通体彩绘。在大佛肘部两侧崖面上各重塑一胁侍菩萨 ,均坐姿。壁画 :原绘无存 ,仅室内左壁下方有现代绘的云龙图案、佛座两侧绘有牡丹及卷云图案 ,多已剥蚀脱落 ,模糊不清。榜书题记:大佛右侧下方有一题记,似为西夏文。

 十五号窟位于松树湾右侧的石嘴梁上 ,木构式建筑 ,又名魁星阁 ,原建时代不详 ,民国时期重修。窟龛形制:该建筑为单间式木构建筑 ,平面呈正方形 ,歇山顶屋面,殿内正壁砌一高坛台。造像:原作无存 ,现重塑一脚踩大鱼的魁星像。壁画为现代绘制。

  十六号窟位于桐树湾前半山坡处 ,又名三官殿 ,硬山式仿古双导建筑 ,始建于民国初年。造像:二楼正壁坛基上塑天、地、水三官像 ,其身后正壁上悬塑山水。壁画:三官像后绘山水人物故事画 ,左右壁绘地狱变。榜书题记:殿内挂民国供匾一块。

    十七号窟位于桐树湾石嘴右侧凹处 ,前殿后龛式建筑 ,又名菩萨殿 ,现代重修。距离太远未曾勘察。

十八号窟位于桐树湾与松树湾交汇的山梁上 ,又名祖师殿 ,建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现代重修。窟龛形制:前廊后殿式单间建筑。前廊四周设有木构回廊,回廊呈“凹”形,大殿内分前厅后堂两部分 ,后堂砌一坛基 ,坛基前沿两侧设有木质隔板 ,后堂顶部装饰有天花板 ,使整个后堂形成了一个龛室。造像:原作无存 ,现重塑祖师、神君、娘娘像等。壁画:原作无存 ,现代重绘。榜书题记:大殿横梁上有乾隆十一年(1746)墨书梁记一块。

   十九号窟位于石嘴梁前端 ,单间木构建筑 ,又名灵祖殿 ,建于清嘉庆十四年(1809) ,现代重修。窟龛形制:硬山式木构单面坡式单间建筑 ,前廊后室结构。前有后基。造像:原作无存 ,现重塑神像两身。壁画:无存 ,现殿内重绘人物故事及花草树木等。榜书题记:门上有嘉庆十四年(1809) 重建灵祖殿木匾一块。

    二十号窟位于松树湾左侧崖壁上 ,俗称神仙洞 ,开凿时代不详。窟龛形制:平面近方形 ,平顶窟 ,窟高 1.13米、宽 1.11米、深1.4米。该窟已废弃,残损严重。

   有关木梯寺的记载在清康熙、乾隆、 道光版的《宁远县志》中仅寥寥数语 ,其中冯同宪著康熙四十八年(1709)《宁远县志? 卷一》中所述的武山八景中既有“木梯古寺”一景,并具体指明木梯寺在县西南六十里。据 1 号窟内重录的明代《重建木梯寺序》记载: “龙川东北有山曰 ‘林寺’,又曰 ‘木梯寺’ ,初建于汉 ,自唐迄今 ,历代经营 ,内有十殿九洞二砖塔 ,二塔已无迹可考,最西有天然石佛一尊 ,较伏羌大佛略小。明洪武初年 ,经林僧党郁刚重建 ,明万历十五年(1587)有平凉府隆德县居士任寅明捐资重修。” 此外 ,尚未发现任何材料可以确定木梯寺石窟的开凿年代。现存窟龛中的造像又由于近现代大规模重修和改塑而面目全非 ,因此 ,对其开凿年代的推定变得更为困难。但上述明代人的记叙 ,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 (1) 称木梯寺初建于汉 ,显然是一种托古说法; (2)木梯寺石窟最初可能建于唐代 ,并经宋、元两代的不断营建 ,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 ,明初时又做了较大规模的重修。从现存窟龛来看 ,木梯寺石窟的窟龛主要集中分布在桐树湾内的崖壁 ,即第 5、10 窟 ,其中6、8 号窟为平面方形平顶小窟 ,10 号窟为圆拱形小龛 ,上述窟龛形制与同处于渭河流域的麦积山石窟北朝晚期的小型窟极为相似 ,但除窟形外 ,上述窟龛内造像在明清时期均已重修 ,再无其它可供比较的信息。因此 ,其开凿年代可能相差不远 ,更准确的推断尚待于进一步的工作。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甘肃武山县木梯寺石窟  武山县  武山县词条  木梯  木梯词条  甘肃  甘肃词条  石窟  石窟词条  
旅游

 ​乘火车需要注意物品的时间段

乘火车需要注意物品的时间段乘火车需要注意物品的时间段旅客上车和列车开车前。旅客进站上车时要严格听从车站工作人员的指挥,有序地排队进站上车,避免互相拥挤给小偷制造...(展开)

旅游

 2021武汉樱花主题灯光秀时间,...

随着气候升温武汉全城的樱花也竞相开放,而江滩上的灯光秀也在朋友圈刷屏,今年的樱花主题灯光秀总共持续22天,晚上即可观赏,樱花灯光秀最佳观赏地点在哪?下面带来全面...(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