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uador
1加拉帕戈斯群岛(1978、2001)
2基多旧城(1978)
3桑盖国家公园1983)
4昆卡的洛斯-里奥斯的圣安娜历史中心(1999)
5印加路网(2014)
1 厄瓜多尔加拉帕戈斯群岛(1978、2001)
Galápagos Islands
加拉帕戈斯群岛,又名科隆群岛,地处离南美大陆1000公里的太平洋上,由19个火山岛以及周围的海域组成,被人称作独一无二的“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和陈列室”。加拉帕戈斯群岛处于三大洋流的交汇处,是海洋生物的“大熔炉”。持续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反映了群岛的形成过程。这些过程,加上群岛与世隔绝的地理位置,促使群岛内进化出许多奇异的动物物种,例如陆生鬣蜥、巨龟和多种类型的雀类。1835年查尔斯·达尔文参观了这片岛屿后,从中得到感悟,进而提出了著名的进化论。
科隆群岛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动植物自行生长发育,从而形成了独自的特点,造就了岛上独特而完整的生态系统。最初是由鸟或海船偶尔地把南美大陆的植物种子带到岛上,它们在此落地生根,适应新环境而生息繁衍。科隆群岛的特有物种与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相比都稳居最高水平,大约80%的陆地鸟类,爬行动物和陆地哺乳动物的97%,而植物的30%以上都是当地特有的。发现在地球上的海洋物种,加拉帕戈斯就超过20%。其中包括加拉帕戈斯群岛象龟,海鬣蜥,不会飞的鸬鹚,加拉帕戈斯企鹅也在北半球被发现的唯一一种企鹅。在科隆群岛上,生活着700多种地面动物,80多种鸟类和许多昆虫,其中以巨龟和大蜥蜴闻名世界。海狮,海豹,企鹅等寒带动物,也常在这里的海边出现,因此,科隆群岛被称为“世界最大的自然博物馆”。气候特点是雨量较少、湿度低、气候凉爽、水温不高。高等植物约有700种,其中约40%为当地特有的种属。植物与中美、南美洲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干燥低地覆盖著空旷的仙人掌林。海拔较高的过渡地带覆盖著森林,主要树木有腺果藤树、醉鱼树和番石榴。过渡地带上面的潮湿的森林区中为菊树(Stables属)植物林(一种古代遗留下的植被),矮树丛密布。无树的高地上只有蕨类和草类。群岛以其罕见的动物而闻名,因其巨大的陆龟(古西班牙语称龟为“加拉帕戈斯”)而得名,据信这种龟是地球上生命最长的动物。岛上的动物群和中美、南美洲的动物群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说明岛上多数动物源出那里。越过海洋的困难是动物稀少的原因。两栖动物很少,爬虫也不多,当地特有的陆地哺乳动物只有7种啮齿动物和两种蝙蝠。岛上鸟的种类和亚种只有约80种;陆地上多数鸟类为统称为加拉帕戈斯地雀的鸣禽类。这个群岛虽然距赤道不远,但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这里不适于终年高温多雨、植物繁茂的热带雨林的生长,只有一些仙人掌和灌木丛分布在其沿海地区;高大的树木生长在较高的山坡,树下铺满羊齿类植物。这里受秘鲁寒流的影响,虽地处赤道附近,但并非终年高温多雨。这样的环境适合热带和寒带动物共同生存。可以在这里看到多种类型的动物:海狮、海豹、海獭、鹈鹕、信天翁、企鹅、反舌鸟、火烈鸟等。
科隆群岛由7个大岛,13个主要岛屿,23个小岛,50多个岩礁组成,其中以伊萨贝拉岛最大,群岛最高点是伊莎贝拉岛上的阿苏尔山,高1689米。第二大岛是圣克鲁斯岛。群岛全部由火山堆和火山熔岩组成。
2 厄瓜多尔基多旧城(1978)
City of Quito
厄瓜多尔的首都基多城海拔2850米,是在16世纪一个印加城市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尽管历经了1917年的地震,基多仍然是拉丁美洲保存最好、变化最小的历史中心。圣弗朗西斯修道院和圣多明各修道院,拉孔帕尼亚的教堂和耶酥会学院,连同这些建筑华丽的内部装饰都成为了“基多巴洛克风格”的纯正典范,完美地融合了西班牙、意大利、摩尔人式、佛兰德和当地艺术。
基多原为古老的印第安人城市,是印加帝国北部疆土的首都,城市建设与自然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厄瓜多尔在公元1830年前叫基多,现基多为首都名。基多,西班牙语为“赤道”之意,因赤道穿过该国而得名。世界上虽有印度尼西亚、民主刚果等十多个国家都是赤道穿越之国,但唯独厄瓜多尔被人称为“赤道之国”。基多城西部原野上森林高大茂密,郁郁葱葱;东部高峻的群峰,终年积雪不化,阳光照射,银光闪闪。基多是拉丁美洲的一座古城,与秘鲁古城库斯科齐名,同为印加文化的发祥地。印第安人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11世纪时这里为基多王国所在地。15世纪末,它已成为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这里有着光辉灿烂的印加文化遗迹,精致而豪华的宫殿、雄伟庄严的太阳神庙,无不显示了印加帝国建筑技术的高超水平。1534年,西班牙殖民者攻占了基多,使基多沦为殖民地,这一时期,城市又出现典型的拉美殖民地时代的文化艺术。基多有新旧城之分。旧城在西南部,依然保持着西班牙小城市的情调:低矮的房子,圆而尖的屋顶,屋前有个小花园,狭窄陡斜的街道,弯弯曲曲的小巷。新城在北部,是另一番景象。讲究的别墅式住宅,高楼大厦拔地而起。
基多旧城耸立着众多教堂,耶稣会教堂是拉丁美洲最古老的教堂,它虽没有拉美其它大城市教堂那样宏伟壮观,但却反映了16世纪以来受宗教强烈影响的拉美殖民时代的艺术特色。在耶稣会教堂和基多其他著名的教堂里,保存着珍贵的雕刻、塑像和绘画名作。这些生动细腻、惟妙惟肖的艺术作品汇集了土著人、西班牙人、意大利人和法兰德斯人的艺术天才,形成了“基多学派”。在基多市广场中心树起了一个秀丽的和平之神纪念碑。广场的周围建筑都不高于两层,并有西班牙和罗马等16、17世纪欧洲建筑的特色。厄瓜多尔政府决定保留旧基多市的风貌,它与新兴的现代化建筑形成对比,使人更有古色古香之感。
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圣弗朗西斯科教堂及其毗连的隐修院在基多市中心,占地三公顷。据说,魔鬼在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教堂前庭,为的是重新抓获摆脱了它控制的受苦灵魂。在教堂同心半圆形台阶精工巧作的阶石上,出售形形色色的表示宗教信仰的产品:香、圣牌、神像、装饰蜡烛。
市长广场:也名独立广场(因为1906年在此处建起了独立纪念碑),或大广场,是基多城市生活的象征。人们昔日来此交换政治传闻和流言蜚语,传播不同意见,打水,听管弦乐队演奏或摆好姿势照相的这一场所,已变得比过去更为自由、开放而宁静。一度将广场团团围住,像监狱那样的铁栅栏已被拆除,喷水池开放,花辅片片,长椅上坐着退休人员和过往闲人,景色美丽宜人。
大教堂:广场一侧是大教堂。原先那是座不起眼的灰泥建筑,自16世纪以来一直不断在扩建、修缮和装饰。教堂的花格镶板平顶是西班牙摩尔人原作的复制品,建于19世纪中叶。与墨西哥和利马的那些大教堂相比,它尽管只能称作“灰姑娘”,但却与其他基多的教堂一样,都有一处镀金祭坛,咄咄逼人的耀眼光彩征服了来访者,也与其虔诚信徒的贫穷以及踯躅于大门口的那些衣衫褴褛的乞丐形成了鲜明的反差。
大主教宅邸:在作为神权象征的大教堂对面,则是作为教会权力缩影的大主教宅邸。建筑物正面用罗马数字镌刻有1852和1920两个日期。这座新古典主义建筑物一个出人意表的特征,就是在顶楼建有凉廊,廊柱对称,由栏杆连接,每根柱头均有三角形顶饰。
总督府:同样也是新古典主义建筑,在宏伟的楼梯间的每一侧,都另有内院。建筑物正面饰有呈四方形的巨大的多利斯柱廊,两翼建筑均盖有三角形楣饰。它落成于1830年,恰逢厄瓜多尔共和国宣告成立,遂成为殖民时期的最后一项建筑工程。
厄瓜多尔赤道纪念碑分为新旧两座。旧碑落成于1774年,位于西经78°27′8″和纬度0°交叉的圣安东尼奥镇,南距首都基多24千米。碑高10米左右,通体用赭红色花岗岩建成,造型呈方柱形,四周刻有E.S.O.N.四个表示东、西、南、北的西班牙字母,以纪念对测量赤道、修建碑身作过贡献的法国和厄瓜多尔的科学家。赤道纪念碑身上刻有“这里是地球的中心”字样。碑顶是一个醒目的大型石刻地球仪,上面有一条象征赤道的白色中心线,从上至下与碑东西两侧台阶上的白线相连,这条白线把地球分为南北两部分。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太阳从赤道线上经过,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相等。这时,厄瓜多尔人要在此举行盛大的迎接太阳神的活动,感谢太阳给人类带来温暖和光明。厄瓜多尔人称这块纪念碑为世界之半。旅客们喜欢站在石阶上拍照留念,双脚分别踏在白线两边,以示自己同时站在南北两个半球上。1981年厄瓜多尔政府决定在此碑附近的埃基诺西亚尔谷再建一座新的赤道纪念碑。新碑落成于1982年8月9日。其外型基本与旧碑相同,但比旧碑大三倍。凡是到基多旅游的人,都可领到管理部门签发的一张证书,证明其某年某月某日曾到南北半球的分界线一游。
3 厄瓜多尔桑盖国家公园(1983)
Sangay NationalPark
桑盖公园以其独特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两座活火山的壮观景象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完整系列的生态系统,从热带雨林延到冰川,白雪皑皑的山峰与苍翠的平原森林交相辉映。这种孤立的环境使得当地特有的生物,诸如山貘和安第斯秃鹫等得以幸存。
桑盖国家公园位于厄瓜多尔中部的安第斯山脉东麓,距首都基多以北160公里,国家公园的一部分位于钦博腊索山区。桑盖国家公园面积517,765公顷,其中世界遗产部分面积271,925公顷。公园海拔在1000米到5391米之间。
桑盖国家公园内有三座火山,其中有两座是活火山。桑盖火山现在还经常喷出岩浆及火山灰,通古拉瓦火山的最近一次喷发是在1916年到1925年。公园可划分为几个不同的地貌学区域:冲积扇区域、东部丘陵地带及安第斯山脉地区。公园内的河流在自西往东流向亚麻逊河的过程中逐渐干涸,因为地势起伏大、降水量丰富,这些河水流湍急,河流带走了流过地区两岸的土壤,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
尽管桑盖国家公园位于赤道以南的热带地区,但由于该低地形起伏大,因而也有局部地区具有亚热带、温带气候特征。公园东部的降水量最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可达4827毫米;而东南部年均降水量却只有2414毫米。公园内最为潮湿多雨的季节是在每年十一月到次年的二月。公园内气温相对较为稳定,平均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在海拔超过4800米的地方温度低于0摄氏度。
桑盖国家公园内植物品种繁多,从高山地带的高山稀树草地到亚热带雨林作物,应有尽有。影响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主要是海拔高度和降水量,在降水量足的公园东部植物品种特别丰富,而在低于雪线的高山冻土中生长的主要植物是苔藓、地衣类植物。亚高山带高山稀树草原主要是一些较矮小的植物。在高度较低的地域长有各种矮树及灌木。山区雨林生长在多雨的东部海拔低于3750米的山坡,有些树木能高达5米以上,如铁籽树。在海拔3000米以下的地带,树木生长高度可达12米以上。海拔2000米到3000米的较为陡峭的山坡生长着山地雨林,最高的树木有罗汉松,再往下就是一些较矮的树种,最底层的植物是博落回属植物、蕨类植物、真菌、兰花、赤杨属植物。在海拔2000米附近的植物有香椿树、棕榈树、茜草科植物。在海拔低于2000米、温度在18到24摄氏度而且降水量在5000毫米的地方生长着亚热带雨林,主要植物品种有桑科、樟科、榕属、棕榈树、香椿属、鳄梨树。据统计,桑盖国家公园内植物品种可达3000多种。
桑盖国家公园内动物种类繁多,而且动物的种类也随着植被的分带而产生相应的分带现象。在最高的山区的动物有山貘、美洲狮、几内亚野猪、安第斯山狐。其他地方还有熊、美洲虎、美洲虎猫、白尾鹿、短角鹿、大水獭。公园内的鸟类有400到500种,公园内有两个濒危鸟类保护区:安第斯山中部鸟类保护区、安第斯山东部鸟类保护区。常见鸟类有秃鹫、山鸡、嗡鸟等。
桑盖国家公园被公认是研究生物分带的最佳地区,它的自然环境、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地貌特征、地质学特征、以及历史人文特征,使得桑盖国家公园成为赤道地区最有保护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桑盖国家公园也是多个分水岭的保护区,也有着较为重要的考古价值。
4 厄瓜多尔昆卡的洛斯-里奥斯的圣安娜历史中心(1999)
Historic Centreof Santa Ana de los Ríos de Cuenca
昆卡(CUENCA),厄瓜多尔南部城市,阿苏艾省首府。昆卡的洛斯-里奥斯的圣安娜位于厄瓜多尔南部安第斯山环绕的一个山谷里,始建于1557年,是典型的内陆殖民地城镇,如今是厄瓜多尔第三大城市。城市的建造严格遵守了30年前西班牙国王查尔斯·冯·昆卡(Charles V. Cuenca)制定的垂直城市规划原则,并于后来的400年间一直沿袭了当初的规划。作为这个地区的农业和行政中心之一,该历史中心是当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大熔炉。昆卡的建筑大多始建于18世纪,到19世纪时这里成为奎宁、草帽以及其他产品的主要出口港,经济上的繁荣也推动了城市建筑的现代化。
昆卡由西班牙探险家吉尔·拉米雷斯·达瓦洛斯(Gil RamírezDávalos)成立于 1557年4月12日。这个城市的成立委托了后来的秘鲁总督安德烈斯·乌尔塔多·门多萨(AndrésHurtado de Mendoza)。乌尔塔多之后用他的家乡城市西班牙昆卡(Cuenca, Spain)的名字命名了这座城市。昆卡海拔2350米,四季如春,日均气温14度,每天的温差不超过10度。
流淌过昆卡的四条河中,最为著名的是托米邦巴河(Tomebamba)。洛斯·里奥斯的圣安娜历史中心就坐落于此。在这里,无论是兴建于十六七世纪的教堂,还是新修的建筑,都保持了统一的殖民时代风格。独具特色的建筑令大批游客流连忘返。
圣安娜始建于1557年,这里保存着40户人家,其中包括蒙塔内兹、里奥和西尔瓦斯这3户土坯建筑。这里曾经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之间居住着建筑工人和农场工人。在这一段岁月里,修建了巨石教堂。这里曾经繁荣一时,是西班牙人和邻区的印度人经济的中心,当时他们正在进行文化上的融合。许多其它的人家由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移民修建。
昆卡是按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在美洲进行城市规划的成功范例。不同社会和文化在拉丁美洲的成功融合通过昆卡的布局和城镇风光得以生动得体现。昆卡也是内陆西班牙殖民地城市规划的杰出范例。
5 印加路网(2014)
Qhapaq Ñan,Andean Road System
印加路网由阿根廷、玻利维亚、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秘鲁共同申报。遗产项目共计包括149个遗产点,其中在阿根廷境内共有14处遗产点,在玻利维亚境内共有4处遗产点,在智利境内共有34处遗产点,在哥伦比亚境内有9处遗产点,在厄瓜多尔境内共有28处遗产点,在秘鲁境内共有60处遗产点。
印加路网是南美洲被殖民前覆盖最广、最先进的运输系统。该路网以两条分叉众多的南北走向的道路为基础。其中最有名的一部分是马丘比丘小径。部分路网是由先于印加帝国的文明所建造的,特别是瓦里文明。部分的路网还在西班牙殖民时期沿用,比如皇家大道。
在东线,道路高跨普纳草原和高山峡谷,从基多延伸至门多萨。西线道路在沿海平原修造,但不包括环抱山脚的沿海沙漠。超过20个线路跨过西边的山区,其他则在东部山脉的山峰和低地间穿梭。有的道路甚至超过海拔5000米。这些道路连接着印加帝国的各个地区,从北边省会基多到南方的圣地亚哥。印加路网总长有40000公里,使3000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能互相联通起来。这坐落在海拔500至800米之间的纪念碑式的道路可宽达20米,连接着人口稠密地区、行政中心、农业区和矿场,同时还有仪式中心和印加人心目中的神圣的空间。这些道路为帝国的民用和军用通信、人员流动以及后勤支持提供了简单、可靠、快速的路线。主要的用户是帝国士兵、搬运工、美洲驼篷车以及办理公务的贵族和个人。其他人若要在道路上通行则需要许可,并要在一些桥梁交纳通行费。尽管印加的道路规模、建设和外观变化很大,但最通常是在1米到4米间调整宽度。大部分路网是印加人声称对众多的传统路线享有专有权的结果,其中一些诸世纪以前建成的传统路线大多是由瓦里文明早先所建。许多新的路段被大幅改造或升级,例如穿过智利阿塔卡马沙漠的路段和喀喀湖的西缘路段。印加人开发技术以克服在安第斯山脉领土上的困难。在陡峭的山坡上,他们建立了类似巨型楼梯的石阶。在海岸附近的沙漠地区,他们建立了矮墙,以避免沙飘过来覆盖道路。印加人为了跨过水路运用了各种手段。皮筏被用于穿过宽阔蜿蜒的河流,石桥或芦苇浮桥运用于沼泽高地,印加索桥则使得深谷如同平地。一座位于库斯科西边的、横跨阿普里马克河的桥跨距45米。山沟有时可以通过悬挂篮子,或称“oroya”来实现通行,它们能超过50米长。有时,印加路桥是成对建造的。马丘比丘远离通常的路线,它作为皇家庄园,居住着印加执政者和几百个仆人。它需要从库斯科以及其他地区定期获取商品和服务,考古学家在那里没有发现大型政府仓储设施的事实证明了这一推断。一项1997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表明,该地区的农业潜力恐怕不足以支持居民居住,即使考虑到季节变迁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