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安徽省南部地区和浙江、江西部分地区,分布着一种风格鲜明的民居建筑,这种民居建筑白墙黑瓦,简洁典雅,精美绝伦的石雕、木雕、砖雕交相辉映,使整座建筑美轮美奂。这种民居建筑被统称为徽派民居,在其形成过程中,受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发展成鲜明的地方特色,在造型、功能、装饰等诸多方面自成一派。
明代中期以后,徽商崛起。儒雅的富商大贾注重教育和治学,广交文人雅士,普遍具备较好的文化素养,还有不少步入仕途,成为朝中显贵。这些商贾为了光耀门楣而大兴土木,修建豪华住宅、园林、书院、祠堂等。随着徽商走南闯北,当地这种建筑风格又逐渐被带到了江浙、江西一带。这些建筑风格独特,布局合理,装饰精致,融古雅、简洁与富丽于一身,成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徽派民居的选址和建设遵循周易风水理论,强调房屋布局与自然山水的协调,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因此徽派民居大多坐落在青山绿水之间,依山傍水,布局错落有致,独具韵味。
徽派民居多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结构楼房,有“口”字形、“凹”字形、“H”字形和“日”字形等几种平面布局类型。建筑多为两层,有多进庭院,每进庭院均有四合屋围成的天井,以充分实现通风、透光和排水。墙体高筑,建筑内部幽静惬意,人们坐在室内,可以晨沐朝霞、夜观星斗。阴雨天时,雨水通过屋顶四周的内侧坡屋檐流入天井,寓意水聚天心,称为“四水归堂”,以水喻财,体现了徽商聚财、敛财的思想。
粉墙黛瓦是徽派民居的一个突出特点。在徽派民居中,粉墙黛瓦是指白色的墙、青黑色的瓦,这种色彩的搭配简洁而典雅,使整座建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时,彰显出一派水墨韵味。造型独特的马头墙更是徽派民居的标志,墙头都高出于屋顶,轮廓作阶梯状,脊檐长短随着房屋的进深而变化,砖墙墙面以白灰粉刷,墙头覆以青瓦两坡墙檐,白墙青瓦,明朗而雅素。在聚族而居的徽州古村落中,民居建筑密度较大,不利于防火,马头墙可以在相邻民居发生火灾的情况下,起着阻隔火势蔓延的作用。
此外,马头墙设计错落有致、黑白辉映,也会给人一种明朗素雅、层次分明的韵律美感。这种“万马奔腾”的视觉动感,也有企盼整个宗族生机勃勃、兴旺发达的吉祥寓意。
徽派民居的另一显著特点是它的装饰艺术。徽派民居的建设和发展主要得益于徽商的崛起,徽商的意识和品位在当时超越了一般市民阶层,更强调追求与文人雅士、官宦阶层相一致的生活情趣,反应在装饰艺术上,可见其考究程度。
徽派民居的装饰艺术主要体现在精湛的“三雕”技艺上。“三雕”是指砖雕、木雕和石雕。
砖雕是在当地盛产的青灰砖上雕刻精致的纹样而成的一种建筑装饰。这种青灰砖质地坚细,易雕刻相对繁缛精细的纹样,广泛用于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砖雕有平雕、浮雕、立体雕刻,题材包括翎毛花卉、龙虎狮象、林园山水、戏剧人物等,具有浓郁的民间色彩。
徽州木雕是根据建筑物体的部件需要,采用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表现手法的一种装饰工艺,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木雕多用于表现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题材广泛,有人物、山水、花卉、禽兽、虫鱼、云头、回纹、文字锡联,以及各种吉祥图案等。
石雕在徽派民居中主要用于廊柱、门墙、牌坊等处装饰,属于浮雕与圆雕艺术,颇负盛名。题材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在雕刻风格上,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三雕是中国民间情趣与文人情趣的完美结合,重视审美中的情感体验与道德伦理的自然融合,充分体现了传统民间艺术语言的特点。
最具代表性的徽派民居建筑当属西递和宏村古村落的民居建筑,其中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140余幢。有“民间故宫”之称的“承志堂”,是清末大盐商汪定贵住宅,内部砖、石、木雕装饰富丽堂皇,总占地面积约2100平方米,位于宏村上水圳中段,可谓徽派民居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