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吴跃进
盛泽人都说:“目澜洲公园是盛泽镇的后花园”,这座百年园林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盛泽人,从小长大的每个阶段,年复一年的春夏秋冬。人们对这里太熟悉了,但是,又有几次去仔细地端详她呢?2月里,因为疫情宅在家里,又幸好没有闭园,我就再把目澜洲里里外外看个够。
目澜洲的标志是内园门和门前的小桥。内园门十分经典,呈圆洞形的门眉上“圆昭遗址”匾额,随着小桥的延伸而非常醒目,圆门和这座小桥是盛泽市民文化的一张名片,可以说,几乎每个盛泽人、每个盛泽家庭都在这里拍过照、合过影,少年的玩伴、同学、战友、闺蜜、情侣,一生最值得回忆的“芳华”留在这里;三口之家、四世同堂,一张张幸福家庭的合影,定格在目澜洲的园门前、小桥上……
内园门背面所书“静趣”二字,出自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清气若兰,虚怀若竹。
乐情在水,静趣在山。
目澜洲最早是元代骨池庵遗址,元帝赐名“圆昭庵”,民国时建成公园,园内的六角亭内现存有“圆昭庵记”石碑一块,但字迹已经模糊。六角亭后有一座石雕小桥,桥匾刻有“双曜长辉”四字,浮雕上两位古人互捧香匣、脚踩莲花、驾着祥云的图案。亭前小道设有低矮的水泥栏杆,从材质及造型看,应该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园东的“圆照堂”一一俗称“四面厅”,是目澜洲最原始的民国建筑,从未改建翻造过。四面厅朝北这片场地,背衬厅内的环廊和厅前挺立的两棵高大的柏树,是集体合影的最好背景,这里从民国起,到建国初,从公私合营,到上山下乡,从知青返城,到改革开放,曾留下许许多多机关、公社、工厂、学校、文化艺术团体等单位的珍贵合影,每个年代记录在这里;他们中有劳动模范、技术能手、操作标兵,……也有来自各地交流学习的代表。
偶然发现,环廊的12根砖柱上,青砖的侧面刻着许多留言,大多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刻下的,有的是诗句,有的是心声和呼喊,刻下了友情、爱情,也有惆怅的短句……当年,没有群聊的工具,没有手机朋友圈,只能用这种方式抒发和传达。可喜的是,并没发现一处“到此一游”的俗语,盛泽人的素质真心不错。
四面厅的南面,临水有一座方亭,其实就是水榭,长方形,共三栅,东西贯通,南北设通排的靠座,木板凳面,坐在上面冬暖夏凉。周边藤蔓攀爬、花圃葱郁,向南可看西白漾水,漾面虽不及西白漾被围填前那么开阔,却也阳光充盈、空气清爽,退休工人们最喜欢到这里畅叙。
水榭檐角高翘,顶饰太极云纹,青砖廊柱和罗马柱混搭,似有民国建筑的风韵,古色陈香。水榭前现有游船码头,游人可租船泛舟漾面,悠享目澜洲景色。
内园西侧有一条小河蜿蜒流入园内,共有三座小桥,小桥流水。坐落在靠北的石帮岸上,有一幢平房,白墙绿檐,看似平常,位置却极佳,三面临水,鳌头独占,屋影与岸石一起倒映于河水之中。
平房南北通透,四周环通,格子推窗,磨砂玻璃。每到烟花三月,廊架之上紫藤花开,透出棕红窗格,别有美感。
此屋建于何时、所用为何不得所知。古庵应有佛堂,姑且假设原为礼佛所设。现在,屋前有一块木牌,上写“心灵之约音乐工作室”,2017年时为本土音乐人俞卫东先生创办。每逢周末,明快的吉他声飘响园内,给古园凭添青春的气息。
再说园内河水环绕、树影婆娑,但因为没有高坡和假山,缺乏起伏、平坦单调。于是在西侧构筑了一处高台,高台上围成一圈靠座,可容纳四、五十人同坐,还有简易桌板可放置茶杯瓜果,式样也是上世纪六、七年代产物。当年公园几乎没有创收,无力建造大型设施,此台看似简朴,却足显老一辈园林管理者艰苦创业之精神。
也有人认为,河水环绕的这一方小岛,整体就像一条旱船,高台就像船舱,台上树木宛若桅杆……
目澜洲南门外现尚存一段老式围墙,围墙内是一片菜地,据说这个位置极好的独立院子租给了一户外来户居住,菜地中央这一座古建筑就是“徽宁会馆”,为清朝康熙年间由在盛泽经商的徽商所建,原址在钱家浜,1999年迁移到此,现为苏州市级历史建筑。
而在徽宁会馆东侧,有一个石台,高有六步台阶,台阶两旁各有一对石狮、一对望柱,周围是一圈石柱栏杆,疑为古代建筑遗物。台上角落里横卧一块石碑,碑上刻有“张梓木冉(木字旁冉)烈士之墓”清晰可辨。原来这块地是五十年代盛泽镇烈士陵园原址。
2000年目澜洲向西扩建,新园专门辟出烈士陵园,安放五位盛泽藉革命烈士墓地,其中有张梓(木冉)烈士的墓碑,烈士终有整洁的安息之地。
目澜洲最令人心旷神怡的要数百年紫藤长廊,在朝向西南的弯弯的长长的河岸边,突然一两天里全开了花,百米藤廊一片鲜艳紫色,清香阵阵。我曾经数过,长廊共有58节栏杆,长度约在85米左右,称之百米紫藤长廊不算为过。古藤的根系靠近水榭,有着百年历史,沿着长廊一共有19处枝藤的根蔓,发源于这一处古藤,繁衍了多少代谁也说不清了。
有位散文作家曾写道:“盛泽古镇的七十二条半弄堂,是被紫藤花拉长的乡愁”。紫藤花开在烟花三月,开在清明时节,扎根于家乡的土壤,它和鲜肉烧买、麦芽塌饼这些盛泽传统美食一样,寄托了盛泽人的恋乡情怀。
李白有诗赞:“紫藤挂云木,花蔓宜阳春。密叶隐歌鸟,香风留美人。”香风里的美人,当属盛泽七十二条半弄堂里走出来的一代代绸乡织女,她们缀丝织绸,从明清年代的丝绸重镇,到如今的时尚之都,无不是用她们的巧手编织而成。我把赞叹紫藤的绚丽,献给盛泽的织女们!
写于2020年3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