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千灯游记(二)──余家当铺

  余氏典当是始建于明末清初徽商余氏的老宅,千灯人称它为“典当里”。这家当铺是华东地区保存最大而且是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中央电视台拍摄《徽商》这部片子时,曾经寻遍全国的当铺,最终在千灯发现,并于2004年在此当铺取景拍摄。

   余爱山在明万历年间(1619年)从安徽的休宁县到千灯吴家桥经商,通过父子两代创业,积蓄后成为富翁,并在此建造徽派建筑群,沿街设店铺、当铺,往里延伸为住宅等。“余氏典当”是由余爱山的第二代传人余尚德于清顺治年间在千灯镇上营建的徽派建筑群。余宅朝东落西,双排两行,建时沿河自东(过街)向西共有7进,现存五进。整个建筑群有一明代大厅、五小厅、六幢楼、双备弄,前后左右构成“亚”字形“走马楼”,大小房屋120多间,千灯人称它“迷楼”。典当三面有高墙,可确保财产安全;后面是“更楼”,可为全镇防盗防火打“五更”,具有警示功能。

  余氏典当第一进东为店铺,四开间门面,经营茶杂山货,西四开间为典当铺。第一进是整个典当的头埭,也是收兑典物的场所。大门内上方是清代特色的砖雕,上面有“积善馀庆”四字,古语云:“积善之家,必有馀庆”,尽管是在封建社会,但余氏家族还是很讲究财与人之间的关系,希望自己的家族能多做善事,便能年年有余,也是对自己家族寄予美好的愿望。典当的柜台很高,1.8米以上,上面设有栏杆,它的作用主要保护内部情况不为外人所知,柜台里有两位人物的蜡像,趾高气扬的是店小二,板着脸的就是朝奉先生了(他相当于我们现在的业务经理)。当典当者递上物品时,就听凭当里朝奉先生居高临下吆喝开价,说多少就多少,把好的东西说得一文不值,以此来压低价钱,获取盈利。

  过典当侧门经一条南备弄右转来到第二进明厅“立三堂”。 “立三堂”的一条廊非常漂亮,相当于现在的商住房的阳台,它有个美丽的名字叫“海棠轩”,一般轩宽2.5米,但这条轩宽3.5米,足以见此建筑规模之大。走进厅堂引人注目的是书有“立三堂”三个字的匾额。其实“立三堂”就是这个建筑群的全称。“立三堂”是余爱山的儿子余尚德在清顺治年间(1646年)在千灯镇区营建的徽派建筑,距今已有300多年了,“立三堂”就是“立德、立信、立义”,这也是余家做生意的宗旨,尽管余家那时都是从事经商行为,但是他们除了做生意之外还用重金聘请名人志士致力培养子女读书上进求功名,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三代余国柱和第四代余震元叔侄二人同进一科举考场,又同登一榜,第二年余国柱又高中进士,官至刑部主事,任江西吏司郎中。

   第二进与第三进之间有一天井,它的主要作用是采光通风,建筑群以“四水归堂”的天井院落为一单元,“四水归堂”也有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俗称。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人数的增加,天井也是可以增加的,这符合徽商崇尚几代同堂和几房同堂的习俗,是徽派建筑的一大特色。

   第三进是大堂楼,楼上是主人居住的地方,楼下就是主人招待贵重客人的厅堂,相当于现在的客厅,里面的摆设和装饰透视着主人的财力与好客。这里的木雕非常精细,由完整的波罗木雕刻的松、竹、梅岁寒三友构成的天罩,两旁的木雕称之谓百吉地罩,这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室内铺设的地砖,是1646年建这个当铺存留下来的,已有了300多年的历史。

  第四进小堂楼,楼上是小主人的住房,楼下是个餐厅。餐厅内挂着一幅对联,上联是“黄米饭香青菜熟”,下联是“白头人老赤心存”。对联是由二位人物所完成的,上联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师用餐时所出的,下联是一位年仅9岁的学生余 (他是余家的一位老祖宗)表示对老师的崇敬之情随口应对的。但对的非常工整,因为学生那时只有9岁,所以老师看了非常高兴,语重心长的对学生说:“你以后会在仕途上飞黄腾达的”,如老师所言,学生余 在明朝官至尚书。

   第五进为当库,相当与于现在的仓库,当铺当来的物品均存放在此。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千灯游记──余家当铺  余家  余家词条  当铺  当铺词条  游记  游记词条  
旅游

 ​在旅游的路上要小心这些骗招

在旅游的路上要小心这些骗招在旅游的路上要小心这些骗招骗招一最常见骗招大概要数吉普赛式“专业围攻”了。严格来说,这不叫“骗”,应该是手段高明的“偷”:一个妇女抱着...(展开)

旅游

 背包旅行如何在路上搭车

背包在外四处晃悠的日子,搭车,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那些主动或被动、开心或不开心的搭车际遇,常常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浮出记忆的水面,曾经的那些在路上...(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