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池是兰亭风景区一个非常重要的景点。
亭内“鹅池”碑上的“鵞池”二字,相传是王羲之父子合书。
那一天,王羲之正饱墨临书,写完一个“鵞”字,忽闻皇帝诏至,即出接诏。时王献之只有八岁,见其父已写完“鵞”字,遂提笔续上一个“池”字。现细观“鵞池”二字,“鹅”瘦,“池”浑厚,风格微有差别。这块碑成为书法史上著名的“父子碑”。碑高1.93米,宽0.86米,立于清同治年间。
世传书圣王羲之曾在黄鹤楼下放过鹅。一日他与一书生聊天论鹅,言鹅是“禽中豪杰,白如雪,洁如玉,一尘不染”。他越说越兴奋,情不自禁地在地上写出一个“鹅”字。书生爱之,遂临摹藏之。为纪念这一佳话,后人立碑建池。还有一说,系王羲之辟池养鹅,并观其神态,从而练成一笔而就的鹅字,该池称天鹅池。
传说,书圣王羲之非常喜欢鹅,平生也最爱写“鹅”字。他说“鹅”字包含了字的多种笔法体势,学书法的人一定要先练好这个“鹅”字。
在兰亭的鹅池内,这两只可爱的白鹅引起了许多游人的兴趣,无不驻足观看。
这几只小生灵很像是舞台经验老到的演员,见惯了大世面,面对围观的游客,泰然处之,旁若无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只鹅把自己想象成一只鹤,一直保持着这样一个姿态,身姿很像某一个汉字。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兰亭碑亭。
亭柱方径石质,木构架,单檐翘角,北面砌墙,内立兰亭碑。“兰亭”二字为康熙皇帝御笔。
此碑上面的字经无数游客抚摸而稍磨平,此碑又称“君民碑”。文革时,兰亭碑被砸为三截,虽经修补,仍然可见破损痕迹,“兰”字缺尾,“亭”字缺头,但古味犹存。
这就是王右军祠。
右军祠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正厅有木屏幛,眉悬“尽得风流”匾,下绘王羲之像,画像上的书圣潇洒飘逸。
右军祠一角。
此亭为墨华亭。墨华亭的前后各有楹联。前联为“深林闲数新添笋,曲池时观旧放鱼”。后联是“竹蔭满地清于水,兰气当风静若人”。
墨华池前即为“墨池”。相传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
在绍兴,买了几本与绍兴有关的书。据说,墨池并非只有兰亭才有,在戒珠寺的书圣故里和嵊州的王羲之墓都有墨池。
这个宏伟大气的碑亭,就是有名的御碑亭。御碑正面镌刻着康熙皇帝御笔《兰亭序》全文,背面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兰亭即事》诗。
祖孙两代皇帝手书同石表里刻之,人称“祖孙碑”,世上罕见,堪称“江南第一碑”。
这是御碑正面,上面镌刻着康熙1693年御笔《兰亭序》全文,字体秀美遒劲,雍容华贵。
御碑的背面镌刻着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的题诗。书法飘逸潇洒。
康熙的《兰亭即事》诗:向慕山阴镜里行,清游得胜惬平生。风华自昔称佳地,觞泳于今纪盛名。竹重春烟偏澹荡,花迟禊日尚敷荣。临池留得龙跳法,聚讼千秋不易评。
在御碑亭附近,有一处名为“临池十八缸”的景点。备有十八块供游人写字的“金砖”和十八缸清水及毛笔若干。
“临池十八缸”有一个典故。相传王献之自幼天资聪颖,随父学书,书艺日进,颇受世人赞誉。献之很是得意。一日,献之把写好的几张字拿给母亲看。母亲说:你写了这么多字,我看只有“太”字下面的一点写得最好。献之一听,羞愧不已,自此虚心苦练,将十八缸水都写完了。
兰亭碑林。
启功先生题写的碑文。
所谓碑林,只有寥寥数块而已。
这个颇具现代风格的建筑是兰亭书法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建于1989年,分展览厅、陈列厅,展示古今书法名作及数千年中国书法的流变。
博物馆内有一个巨大的“天井”,在一面由大理石镶嵌而成的墙面上,镌刻着一个大大的“之”字。我将其称为“天下第一之”。
博物馆内的一组雕塑,再现了当代书法名家再续“曲水流觞”的情景。
馆内的一组蜡像作品,题目是《君臣共赏兰亭序》。
不用说,蜡像中身着黄袍的人自然就是唐太宗了。
展馆内,还有一处类似平板电脑触摸屏似的装置,可供参观者过一把书法家的瘾。
至此,我们的兰亭之旅结束了。心怀若干不舍,我们踏着这样的小路向出口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