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是西汉时期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立的四郡之一,位于河西走廊的西部,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隋代时第一次在此设肃州,唐代时酒泉郡和肃州的名称交替使用,唐太宗天宝年间使用名称为酒泉郡。唐玄宗天宝八载(公元749年),岑参第一次西域行,在前往安西都护府经过酒泉时,写下一首《过酒泉忆杜陵别业》:
昨夜宿祁连,今朝过酒泉。
黄沙西际海,白草北连天。
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
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
“杜陵”指西汉时所设置的杜陵县,在长安城南部,后代废止,这里用来代指长安。杜陵别业指岑参在长安终南山高冠峪的草堂,岑参出仕前在这里与兄长一起耕读备考约十年。高冠草堂虽简陋,但却给岑参留下许多美好回忆。天宝六载(公元747年),岑参被吏部授于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这样的小官,他非常失望,曾写下一首《初授官题高冠草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
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
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
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
他准备辞别高冠草堂去赴任,看到经营十载的高冠草堂,现在却为了一个小官职,不得不离去,表面上感叹自己辜负长期隐逸的闲适生活,其实是对朝廷的任命很不满意。
岑参两次西域行的路线图。第一次西行到达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今新疆库车),第二次西行到达北庭都护府所在地北庭(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
从卫星地图上看,酒泉比起张掖和武威来说,距离祁连山的主峰更近一些。“祁连”是匈奴语,匈奴呼天为“祁连”,祁连山即“天山”之意。祁连山中产玉石,称为祁连玉,因早期开采于酒泉附近,也称酒泉玉,著名的夜光杯就是酒泉制造。
酒泉当地有一个著名的传说,霍去病率军打下河西走廊后,汉武帝派人送来一坛美酒犒劳,霍去病为了能让所有将士都喝到皇帝御赐的美酒,把酒倒在附近的泉水里,所以这里的泉水就变成了酒泉。这个传说影响到了后人的文学创作,比如嗜酒如命的大诗人李白,写下了《月下独酌四首》,其第二首位: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汉末因饥荒禁酿酒,饮酒者讳言酒,谓酒清为圣人,酒浊为贤人。喝酒就是跟圣人贤者在一起了,何必还要再求神仙。喝上三杯就通晓了大道,喝上一斗就融入了自然。李白为自己爱酒寻找借口,堪称是一篇“爱酒辩”。
诗圣杜甫也是嗜酒如命,结交了许多酒友,他写过一首《饮中八仙歌》,描写了当时号称“酒中八仙人”的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张旭、焦遂等八人,其中描写汝阳王李琎的诗句为:
汝阳三斗始朝天,
道逢麴车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汝阳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他敢喝下三斗酒后去朝见天子,走在路上看见载酒的车就忍不住流下口水,恨不能希望皇帝能批准自己改换封地到酒泉郡,这样就有喝不完的酒了。在后代的诗歌创作中,“移封酒泉”这个词被经常用来表示痛饮一番。
在唐肃宗至德二载(公元757年),岑参结束第二次西域行,离开边塞东归过酒泉时,酒泉太守设宴款待,他写下了一首《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胡笳一曲断人肠,座上相看泪如雨。
琵琶长笛曲相和,羌儿胡雏齐唱歌。
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
三更醉后军中寝,无奈秦山归梦何。
先写了宴会上热闹的景象,击鼓声中太守亲自舞剑,胡笳琵琶长笛交响合奏,异族小伙引吭高歌,席上摆着烤全牛烹野驼,一杯接一杯地喝下交河产的美酒,结果作者喝醉了睡在军帐中,晚上做的都是回到长安的梦。
第二天酒醒起来要上路了,酒泉韩太守来送行,岑参写下一首赠别诗《赠酒泉韩太守》:
太守有能政,遥闻如古人。
俸钱尽供客,家计常清贫。
酒泉西望玉关道,千山万碛皆白草。
辞君走马归长安,忆君倏忽令人老。
先夸了夸韩太守治理有方,慷慨大方,再说到自己告别回长安,将会一直惦记着韩太守。
拥有美酒和美玉的酒泉并不总是这样和平安详,处在河西走廊要冲的酒泉也有战云密布的时候。武则天时期的宰相兼名将郭元振(郭震),曾担任过凉州都督和安西都护,领兵跟突厥和吐蕃打过仗,曾作有一首《塞上》:
塞外虏尘飞,频年出武威。
死生随玉剑,辛苦向金微。
久戍人将老,长征马不肥。
仍闻酒泉郡,已合数重围。
“金微”指金微山(今中蒙边界地带的阿尔泰山),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大将军窦宪派遣左校尉耿夔出居延塞,围攻北匈奴于金微山一带并取得大胜。这里“向金微”用来借指对突厥和吐蕃的战斗。
盛唐边塞诗的开山鼻祖应该算王昌龄,他比高适大十几岁,比岑参大二十几岁。王昌龄在入仕前曾漫游过陇右与河西走廊一带,期间写下过不少边塞诗,有一首比较像在酒泉写的,即《从军行七首》的第四首: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雪山”即是祁连山,“孤城”有可能就是酒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