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人遐想的烽火台
盖州,历史上曾经是游牧文化、农耕文化和渔猎文化的结合部,在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重要的一页。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留下了无数个城堡山城、名胜古迹,而烽火台便是其中之一。
烽火台,俗称烽燧,白天生烟叫“燧”,夜间举火谓“烽”,又称烽堠、烟墩,为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烽火台为防止外敌入侵而建,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讯息,“烽火连天”一词即源于此。在今天的盖州古城沿海一带,仍可以看到许多烽火台遗址,一个个高耸在苍茫寂静的山脊上,接连不断,一直向西延伸而去,似乎向人们诉说着当年的沧桑与辉煌。
据《盖州重修城东西楼记》载:嘉靖十六年(1537年),辽东巡按史褒善登城视察盖州卫城武备情况,看到大海与苍天相连,山峦相拥,细密的布防和排列可以控制山东,遮掩辽东,三面可抵御敌人。当他看到盖州卫城三个城门因为年久,西楼破旧,东楼已经坍塌。史褒善表示了悲痛或斥责:盖州卫,是海防要塞,是与夷、狄的分界,城楼坏成了这样,是侮辱我们自己!一个叫徐镛的备御说:“过去您常批评修建的人……?”史褒善说:“时代不同了,我所担心的是涝年,国家出现饥荒,百姓人心不定,困难的时候做奢侈的事情,是犯了圣人的诫训。我希望的是不扰民,用百姓的建材和器具要按照价值赔偿,所有用工,要每天给他们食物或者钱。房屋不相当,就会弯曲,因为不长久,这才是大的迷惑。”于是,不久盖州便将两个城楼修好了。
除了城墙之外,盖州还建有大量的烟墩。烟墩即烽火台,古称“烽燧”、“烽台”,是古代军事报警的重要设施和土堡哨所。南朝梁人徐敬悱有诗云:“甘泉警烽候,上谷拒楼兰。”烽与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白天放烟叫“烽”,晚上放烟叫“燧”。《墨子·号令》云:“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成祖朱棣因“倭寇”(日本海盗)屡犯辽东海口,“命辽东都司筑沿边烟墩,务令高厚,积薪粮可足五月之用。置药弩于上,凿井于旁,以严守备”。
盖州沿海设置的烟墩有:盖州卫辖属的梁房口墩(营口市五台子)、观象山墩(老边二道镇高台庙址)、白狼山墩(盖州西海)、半仙山墩(北海鹤阳山)、深井子墩(鲅鱼圈墩台山)、兔儿岛墩(九垄地仙人岛)、归州墩(归州办事处仰山)、苇子套墩(在浮渡河南),海州卫属黑英台墩、赏军台墩、华英台墩、下土台墩等。
古邑盖州的烽火台形成了一定规模,在海边建立烽火台,构成烽火干线和支线。烽火台或砖垒,或石砌,或土筑,造型多为四角正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为烽火台,下层为底座,高达10余米,墩台有外廓,四角突出,是一种环形工事,守台人便在此巡逻守卫。因烽火台多建在山头高阜上,便于了望,所以,能够很准确及时地观察到敌人动静。明永乐年间,为防倭寇侵扰,辽东沿海一带南起旅顺,北到辽阳,东至九连城(今丹东市东北),修筑了3条烽火干线。当时在盖州境内共筑烽火台10余座,大都已坍塌,唯上述三座烽火台旧貌依然。
烽火台有边台与路台之分,筑在沿海边的称边台,设于沿途的谓路台,传递警报信号的叫腹里接火台。由于焚烟常用狼粪,也称“狼烟台”。烽火台又有中心台、分台和墩架之分。古有十里一台,五里一架之说。一般是每墩台配置烽神、烽副、瞭守官兵。遇到敌情,昼放烟,夜举火,烧的是狼粪或羊粪。
盖州,地处沿海边陲,明代时期修建烽火台数十处;其中,仙人岛“仙火烽堠”就是其中保存较好的一处。
仙人岛烽火台位于盖州市仙人岛白沙湾黄金海岸北部海滨的高岗处,属明代军事设施,建造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营口境内现存明代烽火台保存完好的最大一座。
据《明实录》载,明朝时,倭寇常从海上骚扰中国沿海地区,明成祖便于永乐13年(公元1416年)下令,北起梁房口(今营口),南至苇子套(今复渡河)修筑烟墩八座,守卫海疆。其中提到的兔儿岛墩,就是指仙人岛烽火台。
仙人岛烽火台为正方形,上窄下宽。用青砖砌成,青砖用白灰腻缝。底部边长13.5米,顶部边长11.2米,高15米。上部原建有垛口,今已不在。四面各有对称水流两个,每个水流长4.71米。无登台建筑,靠软扶梯上下。在高12米处,各面都有多处弹洞,基部四角略有毁坏,其他依然如故。
仙人岛烽火台经过岁月的冲刷,青砖的表面已经没有了棱角,有些已被风雨镂空,但露出的青色更加分明了。“文革”期间村民为了破“四旧”,纷纷来此拆除烽火台。西北两个角拆掉了,露出了墙里面的三合土,据村民讲这三合土比水泥还坚硬。后来解放军部队来此,说烽火台是飞机飞行的参照物,属于军事设施,这才停止了拆除。由此,烽火台才躲过了那个愚昧时代的浩劫,仙人岛烽火台是幸运的!它给人们留下了怀古的引子,留下了凭吊的处所,留下了一个民族的记忆。1984年,营口市人民政府公布仙人岛烽火台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烽火台坐落于盖州市北海国家级海洋公园内的北山上,属明代军事设施,建造于明永乐十三年(公元1418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此墩台为长方形,基部为5层花岗岩条石铺砌,上部为40至42层青砖筑砌,白灰勾缝。南北长15米,东西宽11米,高7米;东、西、南、北三面拔地而起,西面筑一弯形土坡,为登台处。经过600多年的风雨洗礼,北海烽火台保存基本完好。除北面西部底层部分砖遭破损,东面有3处裂缝外,其他完好无损。它是营口地区海滨至今保存完好与鲅鱼圈墩台山烽火台、盖州仙人岛烽火台齐名的三大烽火台之一。
古代,在盖州这样的烽火台有几十个,构成了完整的通讯防御体系。盖州境内的烽火台南与大连地区,北与大石桥以及鞍山地区的烽火台是连线的。烽火台集军事预警、传递军情和军事堡垒等功能于一身,有的还兼做驿站。据记载,明代仅在盖州境内就有烽火台25座,是明政权在盖州地区强有力统治的最好见证。
“寒风吹霜凝白露,冷月清照烽火台”。拂开厚厚的历史,目睹这湮没千年的断壁残垣,人们似乎看到了昔日的烽火台上狼烟升起、箭镞如蝗、刀光剑影的撕杀场面,听到了烽火台前人喊马嘶、鼓角争鸣、杀声沸腾的喧嚣。
《北海烽火台》(王峰)
飞浪惊涛渤海边,风嘶雷滚忆当年。
烽台未泯抗倭志,烈士英魂仍握拳。
烽火台是文化遗产,历史的奇葩。烽火台用乱石、泥块砌筑,由于年久失修,现损毁十分严重,需尽快维修,否则,再过十几年,我们将失去这份历史文化遗产。
充分展示古城历史文化、深度挖掘古城历史文化内涵。近年来,盖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提升,以加强古城历史文化保护与管理为核心,与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共同对古城历史文脉进行全面梳理,完成了《盖州古城现存古建筑及庙宇简介》,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盖州市历史文化内涵。目前,盖州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是上帝庙、石棚山石棚、高句丽山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有钟鼓楼、财神庙、仙人岛烽火台等实施保护维修工程。
盖州对辖区内两座古烽火台进行修缮,以恢复旧貌。目前,仙人岛白沙湾黄金海岸、北海海洋公园突出滨海旅游资源的保护利用,推进烽火台等多个子项目建设,烽火台将被作为重要的旅游文化景点编入旅游线路之中。
岁月抹平了创伤,风尘荡尽了狼烟。如今,烽火台上再也没有了战争的硝烟,人民过上了和平、幸福、安宁的生活。盖州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正在为沿海经济强市建设而努力奋斗。而曾经作为战争象征的烽火台,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见证,矗立在那里供人瞻仰。追忆往昔,感慨良多……(于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