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于上海的街头,给我一个最深的印象便是很炫目,或者不合适地称之为“美”。比起我的家乡小城,上海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高楼大厦林林总总,各种建筑美轮美幻,拿着相机,不会为找不到景点而发愁,因为在上海,处处都是景点.
给我震撼颇大的是在陆家嘴遥望黄浦江边的外滩,或是从外滩遥望对岸的陆家嘴。从后者的角度来看,“东方明珠”像是一个鹤立于群楼中的智者,指挥着半壁江山。“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在顶层观望,正与外滩的“万国建筑博览群”隔江相望,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三高塔。设计者富于幻想地将11个大小不一、高低错落的球体从蔚蓝的天空中串联至如茵的绿草地上,而两颗红宝石般晶莹夺目的巨大球体被高高托起,整个建筑浑然一体,意气风发,产生一种诗词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意境。
提到陆家嘴,就不得不提金茂大厦,它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黄金地段,高度为420.5米,是目前世界第三、中国第一高楼,地上共88层。从外表看,金茂大厦就显得独树一帜,它既有现代时尚的气派,又不失民族典雅的风格,让人不得不赞叹设计师的水平。
遥望“万国建筑博览群”,使我心中产生一种奇怪的感叹。陈逸飞说,一个城市能够给人带来深刻印象的视觉载体便是属于这个城市的建筑。上海街头给我带来的视觉冲击力是有的,那便是仰头便是层层相叠的高楼大厦,朋友说,上海真美,能生在这里多么幸福。我无从以答,因为从那混凝土铸造的建筑中,我寻觅不到深如人心的情怀,因此,上海的宏伟建筑并不能劝我心,我也不愿挤居其中。另外一个令我不舒服的是,朋友的话显然将家乡和上海做了个对比,这就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必要的推移人,而我认为,这种失衡显然毫无意义。
余秋雨说,上海缺少古迹,这就更使得上海缺少那种深入人心的人文景观。但我还是从地图上看到了豫园,看到了老城隍庙,我想去那里找一下久违的韵味。
从人民广场,再一次经受住上海大剧院、上海美术馆这种现代建筑的诱惑,我循着路标慢慢向城隍庙走去。我没有直接坐车,因为那会推动探索的趣味,余秋雨说:“‘文章僧侣达’,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当然我此行与这句话的意境相聚甚远,但是我也想由此而略微体验一番。
渐进城隍庙时,朋友说:“有了那种韵味。”他是看到不远处的破旧平房而说的,那里有一排与城市气派格格不入的老式民居,而在此处抬头依旧是高楼,仿佛民居在仰视它们,或者是大厦在俯视民居。从这些破旧的房子里,我仿佛找到了家乡过去的影子,因为在我成长的小城里,这种房子还是可以见到的。我认为这些房子应该保留,哪怕容许再修葺一下,但是我却觉得它迟早会被荑为平地,再耸出一座比周围高楼更高的大厦的。
即使在豫园附近的仿古建筑中,也不乏商业气息。大屏幕液晶电视挂在古建筑门上,滚动播放着拥有时代气息的广告,而它对面就是一家珠宝店,美其名曰“金玉良缘”。我也学着电视上的主人公站在门外的橱窗前,对着小金人啧啧感叹,不是惊叹它的手工艺,而是动辄上万的价格。
一路曲折,终于到了老城隍庙,里面着实热闹,烧香祈福的人络绎不绝。各类各样的人都有,看到一个背着书包的小伙子虔诚地站在佛像前,双手合拢,立于胸前,双目紧闭,口中还振振有辞,表情极其严肃。我还记得在家乡火神台,也做过类似举动,不禁想笑。更令我诧异的是连外国人也手捧一把香火,虔诚地的拜起来,真是入乡随俗啊!庙里还有一外国人在画水彩写生,这倒很有意思,以西方的眼光画中国建筑,别有一番风味。
总之,从上海我看到的更多是种僵硬的气派,因为它缺少人文的情怀,连城隍庙也不例外,四周的商业气息以及抬头看到的大厦令它丝毫无地道风采。并且不管是在地铁站,繁华街头,还是在庙区,我都看到很多流浪人,他们的无奈,他们的唏嘘是否有上海人能够了解,上海白领手里的零头或庙中功德箱里的捐款,是否能带给这些人些许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