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顶有湖,芦苇丛生,秋雁宿之”,雁荡山名字来源于此。只是岁月的变迁,山顶的湖不再是原来的湖,秋雁没了踪迹。
300多年前的惊鸿一瞥明崇祯五年(即1632年)的春天,47岁的徐霞客携带两名随从第三次来到雁荡山。多年来,徐霞客的心愿就是找到雁荡的“荡”。在总结此前的失败,弄清雁湖之源后,徐霞客终于攀上雁湖之巅,并发现山顶有6个洼地。
“洼中积水成芜,青青弥望,所称雁湖也”。在游记中,徐霞客用简练的文字记载下对雁湖的初次印象。通过实地考察,他指出雁湖顶之水,南北分流,与大龙湫风马牛不相及,从而纠正了旧称中“荡在山顶,龙湫之水,即自宕来”的错误观点。
两代人的不同记忆雁湖林场职工施根森和他的妻子在这里住了16年,祖辈与雁湖相伴,他的家庭也见证了雁湖的变迁。施根森回忆起已去世的父亲的话。父亲曾经告诉他,上世纪50年代初,他在山上总是见到那些肥硕的“大鸟”。它们身体总有十几公斤重,样子与鹅有几分相似,这些动物似乎很讲秩序,连在水里吃东西,都排成整齐的队伍。它们并不怕生,有人靠近的时候,也不会躲。施根森说自己并没有真的看到这些大雁。
亲眼见到神奇雁湖6日清晨5时,在清新的空气中,我们来到了雁湖岗。白色的天空、远处的青山、无垠的绿草,已经把我们打动。更奇妙的是,一湾湖水将这一切美景倒映其中。
向导告诉我们,这就是2号湖。随行的地质专家胡斌说,我们所站的山顶在1.12亿年前是个火山口。这里的湖水则是长期由积水形成的。
穿过一尺多高的草丛,我们陆续看到已经改成耕田的1号湖和干涸的3号湖。
前方的北湖、东湖和中湖,其中两个还有少量的积水。5时36分,太阳在山凹间一跃而起,在雁湖顶上撒下万丈光芒。四周带着露水的嫩草簇拥着2号湖,仿佛众星捧月,让人心里升腾起无限的遐思。
牛抢走了大雁的食物大雁不来雁湖,环境被破坏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有人认为,半个世纪前,曾经发动的一场“开垦山地”活动是主因。当时,林场职工到雁湖岗改洼地为耕地,种茶、种田,目的为了发挥其经济效益。谁知,这高高的山顶上,不但没有预想中的作物收成,还破坏了雁湖水底的淤泥和构造,致使湖水很快就流失了。
更多的当地人认为这种破坏源于40年前的牛。雁湖乡上附近几个村庄的村民,在雁湖岗上放养了几百头黄牛。这些黄牛,不但把雁湖周围的青草吃得精光,大量的粪便污染了雁湖里的水。从1978年开始,他就再也没有看到那些非常熟悉的大雁了。
“失忆”大雁何时能归事实上,近几年,雁湖的环保问题已经引起各方的关注。当地的主管部门也将雁湖岗列为保育区,希望能重现昔日的美景。但是大雁并没有那么听话,就像2号湖,经过这几年的“休养生息”,四周绿草围绕,中间湖水清冽,但是依然鲜有大雁的踪迹。有些动物专家发出另一种声音,他们认为大雁的脑组织中也有关于栖息地的信息库。当年,雁湖的干涸给了它们信号:这里不再适合栖息。所以,它们将这样的信息转化成记忆,并且一代传一代,变成一种约定俗成。
小贴士:
雁湖景区位于雁荡山西部,以湖、瀑、谷等取胜。雁湖是雁荡山名的出处。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鸿雁之家”,登岗可览云海、日出奇观,烟雨飘散的梅雨瀑,似绸带下垂的罗带瀑,瀑形幽奇的西大瀑和状物象形的含珠瀑、石表峰、玉兔峰以及奇险幽邃的梯云谷,皆为胜景。
交通:从乐清芙蓉镇、雁荡景区、北部龙西乡三处出发,都可到达雁湖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