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标志性特征是“粉墙黛瓦马头墙”,这种审美的建筑是怎么形成的呢?
在了解徽派建筑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徽派建筑不止是存在于安徽境内,也广泛分布于江西、浙江两省,也即是古代徽州一府六县的区域内。
如今我们熟知的徽派建筑,并不是自诞生之初就是“粉墙黛瓦马头墙”,它是文化融合的产物。
徽州原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在徽派建筑诞生之前,古越人住的是以竹、木为骨架,以茅草盖顶“杆栏式”房屋。自晋以后,随着中原士族大量的入迁,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在吸收部分古越文化精华的基础上衍生出徽派建筑。
粉墙黛瓦中国画
过去,我们通过介绍故宫“红墙黄瓦”式建筑特色,来展示中国的皇家贵气。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属于人民的“粉墙黛瓦”式建筑,这种黑白灰调的建筑,在北京几乎看不到,因为故宫是天子的,而徽州是人民的。
自古徽州地区多商人,徽商发达之后会修祖宅,什么样的人造什么样的房子是有道理的。
徽州地区多商人,徽商崇尚儒家伦理,融合商人特质,建造出的房屋形制严整,平面布局多符合儒家气质,重礼制,空间等级比较分明。
古人认为,正色为尊,间色为卑。
上下尊卑、官位等级、宗教祭祀都要选配相应的色彩及纹样,此为“礼”,在所有正色中,对黑、白二色的崇尚是远古中国人色彩观的一个突出特征。
就艺术层面而言,计白当黑,突出黑、白重要地位的当属书法和水墨画,两者都是水墨的艺术。
就建筑而言,徽派建筑的粉墙黛瓦无疑是对黑、白、灰等色调的极致运用,可以说,一座徽派建筑就是一幅立体的水墨画。
小编认为,当代画家吴冠中将这种徽派建筑黑白色调意境很好地诠释了出来。
吴冠中除了画江浙一带的水乡,也画了大量的衣徽州建筑为主的画作,这些作品色彩淡雅,高高的马头墙色彩单调,黑色小窗户点缀于白墙之上形成大小与色彩的强烈反差。
徽州建筑具有极美的形式感和节奏感,参差层叠的白墙黛瓦,黑白灰调交相辉映,产生了高低错落的节奏感,远远看过去像是跳动的琴键。
房屋名片马头墙
为什么要建马头墙?对于当时南迁的人们来说,徽州山多地少,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留出耕地,人们不得不让紧挨着建房,中间仅留一条小巷供人通行。
房屋紧凑,也带来了一些安全隐患,中国传统建筑木结构居多,倘若隔壁失火烧到家里来了怎么办?小偷不用架梯就能跨到家里来了怎么办?
于是,在传统人字形屋顶的基础上,人们在居宅的两山墙顶部砌上高出屋面的马头墙,只留小窗或小门,防火又防盗。
徽州建筑开窗较小,有如点状,也称点窗。在众多风格一致的白墙中,造型各异的点窗也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马头墙除了有其实用性外,也少不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等级制度,单看马头墙的“马头”,你就可以分辨出这户人家是什么身份,是想当官的还是只想读圣贤书的。
“马头”安装于马头墙的垛头顶端,依据房主身份,地位、财力、追求的不同而造型各异,大致分为“斗式”、“鹊尾式”、“印斗式”等。
“坐吻式”马头墙等级最高,这类“马头”是将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有点类似故宫那些建筑物屋脊上的吻兽,只不过并没有故宫等级高。
“坐吻式”马头墙层次多,构造复杂,工艺要求高,因此主要见于宏丽的祠堂、社屋、禅寺中。
“坐吻式”是将窑烧“吻兽”构件安在座头上,常见有哺鸡、鳌鱼、天狗等兽类。有点类似故宫那些建筑物屋脊上的吻兽,只不过并没有故宫等级高。
“印斗式”马头墙等级仅次于坐吻式,是由窑烧制的透雕式“卍”字纹或“田”字纹的方斗一样的砖,侧面看去,犹如一块庄严的金印蹲坐墙头,有这样马头墙的人家,一般就是奔着读书做官去的。
“鹊尾式”马头墙等级最低,即雕凿一似喜鹊尾巴的砖作为座头,基本上就是普通人家的墙头。
在徽州,聚族而居的村落中高低起伏的马头墙,给人视觉产生一种“万马奔腾”动感。
判断一座建筑是不是徽派建筑,“粉墙黛瓦马头墙”三个元素缺一不可。
但徽州人民的建筑智慧又远不止“粉墙黛瓦马头墙”这么简单,其建筑内部装饰精巧,砖雕、木雕、石雕别具一格,布局讲究“步步高升”、“四水归堂”,如果大家感兴趣,我们下回接着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