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日系车不耐撞,你被骗了多少年

没有汽车,就没有现代社会的文明生活。在这里,你不仅将看到关于汽车生活一切有趣、有料的知识,也能看到专业、靠谱的汽车测评。

——

2019年的前8个月中,日系车仍然在中国市场中保持着稳定增长,甚至成为所有派系中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车系[1]。

但这并不妨碍一些人对日系车由来已久的偏见和嫌弃。

如果你打算买车,并且打算买日系车,身边一定会有几位“颇有经验”的长辈和“貌似懂行”的朋友,展开苦口婆心的劝阻。

“千万别买日系车,看着轻飘飘的,肯定不安全”。

“日系车"外皮"这么薄,万一撞了肯定散架,别买别买”。

“别人都说这日系车质量不好,怪得不得便宜呢,别花那冤枉钱了”。

这就是日系车给人的印象:轻、皮薄、质量不好、不耐撞、不安全

这个莫名其妙的“锅”,日系车确实背得太久了。大多数人对日系车的误解和偏见,是时候解开了。

日系车真的不耐撞吗

在买车方面,很多人也是“外貌党”。车不但要看起来大气、上档次,还要让人觉得质量好。

比如德系车工艺精湛,车身看起来充满科技感,还很结实;美系车外观大气,给人感觉硬朗、耐用;韩系车颜值高,非常符合年轻人口味。

相比之下,日系车就显得十分朴素,外观低调,整个车看起来简洁轻盈。

但在很多人看来,“看起来轻”等于“质量不好”。

实际上,目前所有的汽车厂商都在追求“轻量化”,通过改进材料、工艺、设计等“瘦身”,从而改善汽车性能[2]。

所以在同级别车辆的比拼中,日系车的重量不一定是最轻的,反而有可能是最重的。

也有人采用“挑西瓜”的方式检验汽车外壳,发现普通日系车车身的声音显得十分清脆,就觉得人家“偷工减料”。

“日系车车皮太薄,撞一下就完蛋了”,这样的印象几乎成为心照不宣的共识。

2016年2月17日上午,浙江温岭市,一辆在交通事故中被压扁的白色丰田汽车。但这样的重压下,又有什么车还能坚挺呢 

但如果稍微关注一下汽车安全测评,你会发现在欧盟汽车安全评鉴协会(Euro NCAP)的安全评级中,三菱曾连续两年获得高级安全奖[3]。

2019年公布的最新安全评级中,本田、丰田、马自达等我们熟悉的日系品牌,其上榜车型均获得了五星安全的评价[4]。

在很多交通事故中,有一些日系车辆发生碰撞后,如果是轻微的,保险杠会凹进去。甚至有自行车把日系车车头撞凹进去的图片。

碰撞稍微严重一些,会看到车内产生很多泡沫,很多人会认为“日系车就是薄钢板和和泡沫拼接的”。

由此,很多人觉得日系车之所以这么脆弱,就是因为钢板太薄、设计粗糙,所以根本经不起撞。

单凭几张事故图片,就给日系车盖棺定论,确实有失公平。

如果搜索更多的图片,你会发现所有车“都不耐撞”。

2019年1月10日,广东深圳,车头凹陷的奔驰。仅凭车祸照片,是无法判断一辆车“耐撞”与否的 

更重要的是,一辆车经不禁撞,安不安全,并不是钢板厚度决定的,也不是整车重量决定的。

一些日系车在交通事故中撞的很惨,并不等于不安全。就像打架,那些满脸是血、样子很惨的人,未必受的是重伤。

看起来低调的日系车,远比你想的更“坚强”。

你根本不知道日系车有多强

日系车是不是真的像大家想的那么脆弱,业余的民间鉴定手法肯定不能说明问题。

被奉为行业权威的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Insurance Institute for Highway Safety),根据2019年所有碰撞测试的成绩,公布了一份名为“2020最佳安全选择和最佳安全选择+(2020 TOP SAFETY PICK or TOP SAFETY PICK+)”的榜单。

本田多款汽车入选2020最佳安全选择

这份榜单包含的64款车型,基本涵盖了2019年美国市场最安全的车型。

“最佳安全选择”和“最佳安全选择+”虽然是两个不同的荣誉,但主要测试项目大致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后者对标准配置的大灯要求更高,需要超越“合格”,得到“良好”或者“优秀”的评分。

此次入选榜单的车型中,代表最高水平的“最佳安全选择+”有23款,其中日系15款,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韩系和德系各3款,而美系只有1款。

“最佳安全选择”入围车型更多,在41款车型中,日系车独占40%以上,一直被大家看好的美系、德系车,加起来还不到日系车的一半[5]。

IIHS本身的测试项目也是非常严格的,它除了要分别在正面、侧面、车顶、车尾等位置进行碰撞外,还要对主动刹车和灯光照明等进行测试。

IIHS灯光照明测试

汽车只有在这些项目中至少达到“良好”,才能够入选TOP榜单[6]。

其中IIHS的“正面重叠碰撞测试”,可以说相当“苛刻”。

在这项测试中,汽车需要以64千米/小时的速度,用驾驶员一侧车头,去撞击一个类似于墙的刚性屏障。撞击的面积,也就是重叠部分,约为车宽的四分之一[7]。

在其他机构的测试中,车头撞击面通常为整个车头,或车宽的30%到40%,而IIHS则将面积降低到25%。

由于这个重叠面比较小,所以又属于“正面小重叠碰撞”。

在现实交通事故中,尤其是类似于车撞树、车撞车等正面碰撞事故中,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小重叠碰撞”都占到了20%到30%及以上的比例。

2017年6月25日,河南郑州的一场交通事故中,一辆白色轿车撞上了行道树

在中国,由正面小重叠碰撞造成的伤亡,均高于其它重叠率碰撞形式[8]。

由于碰撞接触面积只有车身宽度的四分之一,因此冲击力会增大很多。如果一辆车安全性不够高,一定熬不过这项测试。

市场上畅销的德系车奥迪A4,就曾在2016年获得了最差评级[9]。

测试中表现优异的日系车,如如今年进入“最佳安全选择+”的日系车“2018丰田凯美瑞(中型)”,在该测试中表现几乎完美。

测试图显示,不论是驾驶侧还是乘客侧,经历了剧烈碰撞后,车头虽然“面目全非”,但在安全气囊的保护下,位于乘坐者仍然拥有相对宽裕的生存空间,受伤的风险被降到了最低[10]。

经过车身和气囊的双重保护,乘客和驾驶员安全可以得到保障 / IIHS

而整个测试中最大的赢家莫过于日系车马自达,它在北美销售的全系车型,都获得了“顶级安全车”的认证[11]。

这也就意味着,一些看起来轻、开起来“飘”的日系车,在遭遇碰撞时反而更安全

“外柔内刚”才是王道

不论什么车系,从本质上来看,防撞设计与其说是保护汽车,不如说是在保护人的安全

日系车虽然简洁,但在安全设计方面丝毫不简陋。

比如我们常说的保险杠,实际上是包在类似塑料外壳下的防撞梁,是汽车碰到撞击时的第一道屏障。

比起将保险杠加宽加重等思路,日系汽车品牌更愿意将精力放在车内驾乘者,甚至车外普通行人的安全上。

具体而言,当交通事故发生时,其实是对汽车“吸能”能力的一次考验。

汽车从被撞到停下,经历了动能分散、消耗的过程。除去司机的紧急刹车、地面摩擦力吸收的一部分动能,车体变形是最主要的能量消耗方式。

此时车身的“牺牲”,是因为吸收了撞击产生的能量。

车体变形是为了保护人的安全 / IIHS碰撞测试

如果能量得以通过车身完全分解并传导出去,就会尽可能少地传导给车内车外人员,以减轻人身伤害。

但如果汽车本身不足以消耗这些动能,那么人体就会被迫吸收,从而导致人员伤亡。

想将把车内驾乘者和车外行人的伤害降到最低,汽车保险杠上的吸能块功不可没。

吸能块作为保险杠的“助手”,利用其自身变形产生的回弹力,来消解或缓解汽车撞击所产生的能量。

泡沫材料是为了在发生撞击时保护行人 / 中国保险汽车安全指数

一些日系车生冲撞之后之所以会露出泡沫,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造假”,而是由于采用了泡沫式的吸能块。

泡沫材料的优势在于,质量相对金属轻。比起发生碰撞时“硬碰硬”,泡沫能够通过自身弹性或结构变形,在保护车内驾乘人员之余,减轻对行人,尤其是腿部的撞击力[12]。

吸能块还只是汽车前端保险系统的一部分。除此之外,汽车的“骨架”用什么材料搭建、以什么结构搭建,也是一件“生死攸关”的事情。

溃缩式车身就具有很好的吸能作用,并且在日系车的设计中也占有很大的比重。

比如丰田的GOA车身技术(Global Outstanding Assessment,全球顶级评价),就是为了确保车辆在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中,尤其是可能造成人员伤亡的重大事故中,车内人员仍有一定的生存空间[13]。

在这项技术中,为了在碰撞中保护车内人员,整车通常会采用不同强度的金属材料。被撞变形时,车辆前部和后部通过压皱来吸收撞击能量,从而为乘客提供缓冲时间,并减轻冲击力[14]。

丰田的溃缩式车身可以吸收冲击力,有助于减少碰撞造成的损害 / 丰田中国

遭遇侧面撞击时,高强度的车身,尤其是中间部分的支柱和地板横梁,都能够成为保护乘客的有力屏障[15]。

本田独有的碰撞安全技术G-CON(G-Force Control Technology,安全防护车体)也采用了类似的车身结构,目的也是控制自身冲击力,在自我保护的同时,降低对其他车辆的伤害。

后来,基于这项技术,本田又开发出一种“兼容性车身结构”。当车辆与比自己“体格”更大的汽车相撞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分散和吸收能量[16]。

得益于日本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丰富研究和经验,在一些日系车上,安全气囊不仅能从正面弹出,而是全方位的。

全方位弹出的安全气囊可以有效保护乘车人的安全 / IIHS

通过传感器检测到横向碰撞后,安装在座椅靠背上的侧安全气囊会立即部署,能够有效保护乘员的胸部和盆骨等部位。

为了减少碰撞对行人的伤害,发动机罩、挡泥板、雨刮器和前保险杠的设计中也要求预留足够的间隙和具有可折叠性,甚至能从车辆上弹出[17]。

如果比拼外观,日系车可能确实不起眼,它不够时尚,也不够硬朗。

薄薄的外壳也让很多人忘了它还有省油、操纵性好等优点。

但日系车用深藏不漏的实力证明,重量并不决定一切,“外柔内刚”才是王道。

[1]吴静.(2019).2019年1-8月日系车研究.汽车纵横,(10):51-53.

[2]范子杰,桂良进,苏瑞意.(2014).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究与进展.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5(1):1-16.

[3]Euro NCAP.(2013).2013 Mitsubishi Forward Collision Mitigation (FCM).

[4]Euro NCAP.(2019).LATEST SAFETY RATINGS.

[5]IIHS.(2020).2020 Top Safety Picks. 

[6]IIHS.(2020).Top Safety Picks:2020 criteria. 

[7]IIHS.(2017).Small Overlap Frontal Crashworthiness Evaluation Crash Test Protocol (Version VI).

[8]季奕,马伟杰.(2019).三种典型正面小重叠碰撞试验对比分析.汽车文摘,(10):14-20.

[9]IIHS.(2016).2016 Audi A4 MIDSIZE LUXURY CAR / 4-DOOR SEDAN.

[10]IIHS.(2020).Vehicle Ratings:2020 Toyota Camry 4-door Sedan. 

[11]IIHS.(2020).2020 Top Safety Picks: Mazda.

[12]谢沐男.(2015).汽车对行人碰撞保护研究.

[13]TOTYOTA: Passive Safety Technology Decreases the Damage from Collisions.

[14]TOYOTA: Passenger Protection: Case of Frontal Collision.

[15]TOYOTA: Body Structure:Impact-absorbing body and high-strength cabin.

[16]Honda.(2003).Honda Introduces New Crash Compatibility Body Frame Structure That Both Enhances Self Protection and Reduces Aggressivity.

[17]JAMA.(2009).AUTOMOTIVE TECHNOLOGIES IN JAPAN:Solutions for Greater Safety, Improve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Increased User Convenience.

网易新闻浪潮工作室出品

文献审核 | 江一乍    微信编辑 | 唐不苦

内容编辑 | 吴寒    图片编辑 | 云声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日系车不耐撞,你被骗了多少年  多少  多少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