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勇,中共党员、服役12年,一个从农村走出去又回到农村创业的普普通通农民的儿子。12年的军旅生涯,部队的优良作风练就了他吃苦耐劳、坚忍不拔、雷厉风行的创业精神。
退役后,杨建勇先后摆过地摊、跑过销售,做过餐馆也成立过建筑工程公司,同时也收获了人生创业的“第一桶金”。杨建勇常回老家蓬溪鸣凤,看到水泥路不通、青壮年外出打工、老家撂荒地越来越多,特别是家门前那块曾经是乡亲们“命根子”的水稻田,一年年被撂荒,他这个曾经的“水稻兵”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一兜资料、一腔热情,成立合作社
说干就干,杨建勇先后到重庆、成都及沿海一带实地考察、学习,寻找适合农村特别是蓬溪鸣凤镇的致富项目,经过近半年的准备,2013年,杨建勇果断决定回乡投资发展,选择泥鳅养殖作为他再次创业的第一个项目。
带着一兜资料、一腔热情,杨建勇与鸣凤镇以及所在的村干部群众把自己的想法和投资思路与大家交流。杨建勇的真诚和项目的可行性及市场的前景,都得到大家的认可,2013年3月43户村民正式与他签订土地流转合同,成立了合作社。
项目总投资100多万元,流转土地50余亩,43户村民成为合作社第一批社员。摸索建立生态养殖园,集苗种培育、商品泥鳅养殖、稻田养殖示范区、淡水鱼养殖、家禽苗木为一体。
杨建勇抓起成鳅,喜悦溢于言表
两次洪水,冲毁30多亩成鳅池
这次创业,虽然杨建勇有了前期养殖技术的学习与掌握,但并不是他当初想象那样顺利。2013年“6•30”、2015年“7•18”两次强降雨,引发山洪爆发,合作社30多亩成鳅池被洪水淹没,眼看就要收获,一切都泡汤了,经济损失达六十万元。
“他多半不得干了”、“我们估计也拿不到钱了”……此时,质疑声不断。两次洪灾,杨建勇似乎就要被压倒。“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那次我忍不住哭了。”谈起洪灾带来的损害,杨建勇仍然心有余悸。
面对如此重大损害,杨建勇士如何一步步站起来的呢?“这得感谢我的好贤内助,她是我的好‘后勤兵’,每次从城里来看我,都给我洗衣、做饭,任劳任怨。当我和儿子发生分歧,她就说‘你爸爸在哪儿,我们家就在哪儿’。”就这样,杨建勇逐渐走出阴影,他告诉自己不能退缩,不能逃避,要给后来创业人做好榜样。
自己车间孵化出的泥鳅水花,保障苗种的供应
砥砺前行,打造休闲农庄
杨建勇成立的合作社在2015年年底,再次流转土地二十余亩,建成了稻田养鳅示范基地。在11月份,建立了300平米的工厂作为繁殖孵化车间,保障苗种的供应。
在专心培育良种的同时,杨建勇开始尝试进行稻鳅生态养殖试验,由于泥鳅存活对稻田环境要求很高,稻田内不能施放农药化肥,因此产出的稻米绿色无污染,符合现代人从“吃营养”到“吃健康”的理念转变要求,稻鳅养殖比单独养殖泥鳅的收入要翻一番。
值得一提,杨建勇并不满足泥鳅养殖“卖鲜”的初级阶段,而是着眼于深加工,真空包装延长有效期、引入加工型企业提升附加值、建立全国性泥鳅交易市场。
下一步,杨建勇将继续流转土地300亩,进一步扩大种养殖规模,以养鸭、养鸡、跑山鸡、小龙虾和农产品的深加工。同时依托养殖场打造一个集休闲、旅游、观光、垂钓及特色水果采摘娱乐为一体的休闲农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