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崇望乡合力村利用村民有养殖蜜蜂的传统和村内花卉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政府扶持和“乡村能人”引领,引导和帮助72户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产业,为贫困群众找到了一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
第一书记引导贫困户酿造“甜蜜产业”
日前的一天上午,在广安区崇望乡合力村3组贫困村民彭德兴家的外墙窗户边,两桶挂着的蜂箱格外醒目,一只只蜜蜂忙碌着飞进飞出,发出“嗡嗡”的声音。“这是党员干部为我家送来的两桶蜜蜂,一年下来可为我家增加1万多元的收入呢!”彭德兴乐滋滋地说道。
合力村地处深丘地带,村内有10条沟壑11座山梁,坡陡沟深,地形险要,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2015年7月,派驻合力村任第一书记的曹小飞,动员群众养殖跑山鸡,但村民们却因拿不出足够的粮食喂养鸡仔,不出半个月时间,分送给群众的2000多只鸡仔就被吃光卖光了。
怎么办?没有气馁的曹小飞在走访中发现,合力村群众有养殖蜜蜂的传统,尤其是村内的养殖大户吴久江,养殖蜜蜂80余箱,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合力村山高林密,生态环境优美,村内洋槐花及五贝子、荆条、过路黄等各种野花资源丰富,为养蜂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果组织72户贫困户发展蜜蜂养殖,应该是一条好路子。”曹小飞想。
2016年11月,曹小飞通过向崇望乡党委、政府汇报,得到党政领导班子的大力支持。通过与“乡村能人”吴久江协商,曹小飞和村干部一道,安排扶贫产业资金30万元,分期分批从吴久江处购买蜜蜂144箱,按每户贫困户2箱的标准,分送到贫困户家中养殖,让他们家家酿造起“甜蜜产业”。
“我们送给贫困户的蜜蜂叫‘中蜂’,所产蜂蜜每斤市场价超过100元。如果气候好花源足,一箱蜜蜂一年可产60斤蜂蜜,每箱年产值在6000元以上。”曹小飞介绍。
成立专业合作社解决养殖户后顾之忧
蜜蜂养殖看似简单,技术要求却相当高,要经常留意病虫害防治、蜂群稳定以及蜂群装箱等事项,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可能损失惨重,甚至血本无归。
在蜜蜂全部送到贫困群众家里后,合力村成立了“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将72户贫困户全部纳入会员管理,统一提供技术指导,并承诺统一向外销售蜂蜜。合作社聘请吴久江为技术骨干,负责为贫困群众养蜂提供技术服务。除利用村里开办“农民夜校”的方式讲解养蜂的技术要领外,热心肠的吴久江还不顾自己体弱多病,经常主动到贫困群众家里,上门查看蜜蜂生长情况,现场讲解蜜蜂的防病治病知识。
8组贫困户卢清华记得,今年3月28日上午,70岁的吴久江拖着两条病腿,从公路尽头走了20多分钟的羊肠小道,到自己家中了解蜜蜂的病虫害防治情况。当吴久江打开蜂箱,发现蜜蜂患有较重的棉虫害,便将随身带来的药物喷洒到蜂箱里治疗病虫害,还详细讲解了棉虫害的危害性和防治方法。“我会毫不保留地把养殖技术传授给贫困户,让他们和我一样,尝到‘甜蜜产业’带来的好处,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吴久江坦承地说。
虽然合作社及吴久江的技术服务很到位,但仍有10余户贫困群众因担心技术不过关而不愿养殖,曹小飞又组织合作社与吴久江及贫困村民签订托养协议:由吴久江负责管护贫困村民的蜜蜂,每次蜂蜜的销售所得按村集体得40%、贫困村民得50%、吴久江得10%的比例分成。“这种办法既解决了贫困群众的担忧,为他们增加了收入,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搞活了全村的蜜蜂养殖产业。”曹小飞说道。
种植紫云英和油菜助力“甜蜜产业”
去年以来,曹小飞发现一个现象:每到3月份,正值各地油菜花盛开的大好时节,合力村却没有多少油菜花可供蜜蜂采花酿蜜。而到了今年4月份,村内洋槐花开得正好的时候,连续几场春雨将洋槐花悉数打落,蜜蜂采花的花源受到影响,导致蜂蜜产量下降,贫困群众增收受到一定限制。
天公不作美虽然不能改变,但花源不足的现状可以改变。曹小飞在走访中发现,和许许多多“空壳村”一样,除务工和举家迁出的外,合力村留守在家的绝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孩子,村里不少土地因无人耕作而闲置荒芜。
“如果村‘两委’组织在家群众利用荒芜土地种植紫云英和观赏油菜,完全能够解决3月份花源不足的问题,并且紫云英花期长达4个月,即便遇上天气不好,花源也不会受到影响。”曹小飞心里盘算着。
经过一番调研和商讨,曹小飞和村班子成员一道,决定在全村发展200亩紫云英和油菜。目前,她正安排各村民小组长统计荒芜土地的面积,计划投入6万余元资金,统一采购种子,并在今年8月份组织旋耕机统一翻耕土地,再组织人员将花籽播撒到地里。
“明年春季,合力村处处可见美丽的紫云英和观赏性油菜花,贫困村民再也不用担心蜜蜂无花可采了。”曹小飞充满信心地表示,“按每箱年产蜂蜜6000元计算,‘甜蜜产业’可为全村72户224名贫困村民每年创收87.6万元以上,人均增收达4000元。到那时,‘甜蜜产业’将真正让贫困群众过上‘甜蜜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