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我曾多次写文章,鼓吹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捡垃圾,从而实现企业全球化。当年TCL并购德国施耐德公司时,我这样说;后来联想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时,我也是这样评论的。我始终认为,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上拣合适的垃圾,可能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实现全球化的方便之门。
近来,我的这一想法更加坚定:捡垃圾是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提升国际品牌的捷径。当然,垃圾也是有区别的,也不能什么垃圾都都拣。
从这个角度看吉利迎娶“富豪”(沃尔沃轿车在珠三角被称为富豪),可能会有些味道。
问题是,沃尔沃是不是垃圾?或者说,对吉利而言,沃尔沃是不是最合适的垃圾?
有中国汽车疯子之称的李书福,在获得汽车市场准生证后,并没有表现象他当年展示给世人的奔放,吉利汽车路走得并不大吉大利。这一方面与中国市场与10年前的家电市场一样,已经国际化了或者准国际化了,吉利曾经有的乱中取胜战术失灵;另一方面,车业的大资本运作,大市场策略,也让吉利有不堪承受之累。
李书福曾经向市场许诺,2010年吉利产量达到100万辆。不过,据统计,吉利目前只能达到22万强,距离100万实在是太远了。做企业,当然也少不得忽悠,这种忽悠既是对外的也是对内的。既然100万产能目标一时无望,就得想其它方法继续鼓吹,通俗的说法是故事得讲下去。在这种情况下,收购尤其是收购国际知名度不错的企业,就是李书福能想到的方法之一。当然,也不排除,进行国际收购,也是李书福当初叫嚣产量100万的方法之一,只是时机不到而已。
当然,即使吉利迅速成功收购沃尔沃,也无法达到百万目标,沃尔沃品牌再好,在中国的影响力也大不到可以当年帮助一家车企提升年产量超过50万辆的程度。沃尔沃不行,比沃尔沃更响亮的品牌,如通用、福特、三田、大众,也做不到。但是,换个角度看,一旦收购沃尔沃成功,吉利的中短期竞争策略,内部士气都会大涨。
此外,一旦有了沃尔沃这样的国际品牌,吉利与地方政府的谈判筹码加重,议价能力增强,都有很大的帮助。坊间说的吉利-沃尔沃到底是选择重庆还是宁波的议论,也说的是这层意思。
因此,从短期提振企业土气,提升竞争力角度看,与地方政府谋取利益最大化等角度看,沃尔沃之于吉利,已经超越垃圾层面,而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从品牌角度看,沃尔沃业绩再差,也是国际二三线品牌,对丰富吉利的品牌层次肯定助益很大。至少目前,吉利又一次将眼球吸引了过去,李书福与吉利会是媒体一段时间的热点。
当然,从品牌运作角度看,怎么发挥沃尔沃的“安全”效应,对吉利可能是把双刃剑,因为它的学费非常昂贵。沃尔沃就是兴盛也安全,衰落也安全。每年在安全上的投资,已经到了沃尔沃无法支撑的地步。对吉利而言,如果不打沃尔沃的安全牌,就无法将收购的效益最大化,但打这张牌又确实有资金的压力。李书的资金运作能力很强,但自从真正生产汽车,至少在公开场合他尽量回避谈资金问题。汽车行业,一个简单的车型动辄就是几亿美元,玩的都是大资金,谁都不敢托大。
至于管理,那还都是后话。不过,沃尔沃这样的企业,管理难度不会低于施耐德或IBM。难不成,李书福到时候也背个小包包,到斯堪弟纳半岛去工作?果真如此,上得了欧洲娱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