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确实是一家非常好的慢公司,但是有时候有点慢得过头了,商业化无力,且在移动端失去布局时机。本文来自《理财周报》,阐述了豆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存在的危机,豆瓣曾经的优势已经在逐渐丧失…..
在“唯快不破”的互联网界,豆瓣以其全球独一无二的存在慢慢生长,但比互联网更快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豆瓣似乎已经错失追赶的良机。
成立于2005年的豆瓣,以其独特的小清新气质在躁动的互联网界孤独生长。创始人杨勃“不刻意商业化”的理念让豆瓣一直离钱都很远,成立9年,仍未盈利。
杨勃的底气也许来源于豆瓣一系列的漂亮数字:截至2013年,注册用户7500万,2亿月独立UV,2.3亿日PV。的确,在PC端,用户规模比豆瓣大的也只有十二三家。
但移动互联网的“快时代”让这个“慢公司”似乎格格不入,不重视移动端的发展,让豆瓣在移动端的布局落后了三年。
在另一家以慢著称的公司——大众点评网傍上腾讯、加速转轨的时候,豆瓣在做什么?掌舵者杨勃将带领豆瓣驶向何方?豆瓣是否能抓住最后的时机,在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占据一席之地?资本是否还会青睐这样一个“一穷二白”的小清新?
这些答案的背后,也许隐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豆瓣。
豆瓣似乎正在为其“慢”付出代价。
2012年,豆瓣的月度覆盖独立用户数(UV)已超过1亿,日均PV为1.6亿。对于“流量为王”的互联网企业,豆瓣无疑是个优质资产,也是资本眼中的香饽饽。但现在的热度似乎在下降。
与此相对的另外一家以“慢”出名的公司——大众点评网,却受到资本追捧,最终腾讯高价入股20%,加速变革。
“我觉得点评的慢和豆瓣的慢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表面上看起来还是很慢,但我觉得重要节点不能慢,有一句话说得很对:你可以输在起点,但不能输在转折点。我觉得他们在重要的转折点没有抓住机会,比如移动的转变、文化产业等。文化产业近几年发展很好,豆瓣处在一个蛮好的风口,但是没有被吹起来,我个人都觉得难以理解。”一位专注互联网投资的资深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三年前,借助智能手机的兴起,移动大潮来临,这几乎是一个众人皆知的机遇。而在此之前的2009年,大众点评网就开始布局移动端,推出Android v1.0版本,两个月后又推出iPhone v1.0。2010年在团购刚刚兴起的时候,大众点评网顺势而为,推出团购业务,在经历的残酷的百团大战后,目前成为团购市场位居第二,仅次于美团网。
其实,与大众点评相比,豆瓣网在移动端的布局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据豆瓣网公关林敏介绍,豆瓣网布局移动端开始于2009年的豆瓣FM,之后的几年中陆续上线各种移动端产品。
杨勃将移动互联网看成是对自己的“一个巨大解放”。
2013年,杨勃公开谈到自己的移动互联网的战略,他认为豆瓣在互联网领域积累8年,每一个改动都很困难,而移动互联网的每个产品都是独立的,可以做很多新的事情。
之后,我们就看到从一个互联网上的豆瓣整体分裂为10个移动互联网的豆瓣。
杨勃在移动端将豆瓣分为10个垂直类的豆瓣产品:豆瓣FM、豆瓣阅读、豆瓣笔记、豆瓣电影、豆瓣购书单、豆瓣音乐人、豆瓣小组、豆瓣同城、豆瓣线上活动和豆瓣广播。
在移动端,是一个豆瓣好,还是多个垂直豆瓣好?这在业界也引起不少的争论。
淘宝无线的一位产品经理认为,无论是一个APP还是多个APP都是为公司的战略目标服务的,百度旗下不下于一百个APP,但都没有形成拳头产品,淘宝引以为戒,集中力量做淘宝客户端。
他认为豆瓣的目标不太清楚,但相信目前这样的APP形态还是和豆瓣的目标相关的。而杨勃的理念就是“帮助用户更好地发现生活”,所以他在移动端的产品更加垂直化、精细化。
而一位姓张的产品经理则认为分开的好处是做起来简单,上线迭代灵活。大全APP做起来很难,但他认为一个更好的单一豆瓣APP形态是可能存在的,现在只是还没摸到门路。
但毋庸置疑的是,分散后的豆瓣在移动端将不得不面临各个垂直领域的对手,甚至与BAT正面交锋。
比如豆瓣主打的是兴趣社交,但现在百度贴吧、陌陌贴吧等产品均已瞄准兴趣社交。
陌陌的本地化属性更大一些,而百度贴吧社交属性正在加强,整体仍以帖子为中心; 豆瓣电影则遭遇强劲的微信和QQ电影票,目前微信已经接入高朋支持的电影票频道,点击进去后菜单为“上映”、“影院”和“我看”,与豆瓣电影APP如出一辙,而各种专业电影票订票APP如格瓦拉、大众点评网、美团等也与豆瓣直接竞争;QQ音乐、酷狗、酷我、天天动听等也在分食豆瓣FM的潜在市场;豆瓣阅读则与熊猫看书、拇指阅读等阅读类APP争抢市场。
分散后的豆瓣会不会显得势单力薄,况且杨勃的重心似乎仍在PC端。
因为2013年1月杨勃公开表示豆瓣的UV在过去一年翻了一倍达到2亿,在商业营收环节,PC端是主要的来源,所以,豆瓣在PC端还有大的尝试。
但在投资人眼中,也许5年后,就没有人玩电脑了。
商业化进程慢
尽管杨勃对豆瓣的未来似乎胸有成竹,但从资本的角度来说,投资人士对目前的豆瓣表现出更多的是担心。
“关键是它的趋势,如果这个公司很赚钱,上市只是一个时间问题,现在连豆瓣用户的增长我都有些担心,是不是还有前进的动力,无论是从一个用户的角度还是第三方我都有点担心。因为用户更多的时间用在移动上了,它没有移动的战略,没有移动的产品,用户使用的粘性会减少,最终也许在移动端有替代品出现,现在还没有,也许将来别人动作比较快,把他的电影、书的份额吃掉,不是不可能。就算没有吃掉,它现在也被微信吃掉了,因为用户在PC上的时间越来越少。”上述投资人说道。
从用户增长上看,豆瓣现在似乎不用担心,林敏给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豆瓣月独立访问用户(UV)2亿,注册用户7900万。这与2012年相比,UV翻倍,似乎这个担心过早。
从移动端产品上看,豆瓣不是没有,而是太多,而且没有一个在细分领域有足够影响力的产品,相对较好的是豆瓣FM。
2011年11月,豆瓣对外宣布豆瓣FM(Douban.fm)月覆盖用户数超过800万人,手机客户端下载量近300万。
在当时的苹果应用商店App Store中,豆瓣FM当前版本(2.1.0)平均评分为五星,所有版本平均评分四星,一共有8183份用户评分,位居中国区免费应用软件音乐类排名榜首。而彼时位列二三位的QQ音乐和酷狗音乐加起来的用户评分还不到160个。
遗憾的是,截止到2014年3月6号音乐类免费Iphone软件排名中,豆瓣FM排在第10, QQ音乐、酷狗仍位列二三位,铃声大全、酷我音乐、百度音乐、天天动听等后来者居上,挤进前十。
上述投资人认为豆瓣在移动端的豆瓣电台策略未必正确,因为豆瓣主要的流量并不在豆瓣电台上。记者也证实,在豆瓣以“影、音、书”为主的架构中,流量最大的是电影。
当然,在业绩贡献上,豆瓣电影和豆瓣FM都是商业化较早的项目。
据林敏介绍,豆瓣目前的商业模式是品牌广告、互动营销、与电商分成相关的收入以及与产品结合的商业模式,具体包括豆瓣电影在线选座购票、豆瓣FM PRO、豆瓣阅读电子书、豆瓣同城购票等。
一向强调“不刻意商业化”的豆瓣在2012年似乎加快了商业化的脚步。
2012年5月豆瓣先后上线豆瓣阅读作品商店和电影票“在线选座”功能;随后又推出豆瓣FM Pro,也就是豆瓣电台的付费版本;去年9月又上线了豆瓣东西,尝试电商分成业务。
与豆瓣积累近9年的上亿的流量来说,如果想要商业化,可以有无数种可能,比如豆瓣可以走向电商、自营电商抑或类似天猫的电商平台;可以做围绕电影票等文化产品的团购网站;可以走向媒体,从电影点评直接延伸到视频网站;可以走向硬件,以豆瓣FM为基础做播放器,以豆瓣阅读为基础做豆瓣的Kindle;甚至可以将线下的触角从文化延伸到更多领域例如在线旅游等等。
但现在的豆瓣商业化痕迹依然很浅。
这源于淡泊名利的杨勃独特的产品观:“我一直觉得用户价值可以带来商业价值,我们仍然在做从第一时间起步的新的创新产品,有可能三四年之后变成大家常用的产品。我也认为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不能强求,不能在生命周期还处于早期的时候强求转化商业价值,商业价值的转换要跟外界环境相关,而不是被迫做一些勉强的事情。”
也许正是杨勃的“淡泊”和“不运营”让豆瓣至今未盈利。
押宝数年,红杉联创焦灼
2010年豆瓣开始在移动端上线豆瓣FM,这样的起跑并不输于其他互联网公司。但关键是,时至今日,豆瓣在移动端尚没有做出一款在细分领域名列前茅的产品,这与豆瓣在PC端的地位似乎并不匹配。
“我个人感觉这种创业型的公司受创始人的格局、眼光、性格影响挺大的,我觉得豆瓣其实还是对一些市场的变化反应慢了点。”一位投资界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关键是CEO和高管的战略可能做错了判断,在一些重要的战略上做了错误的决定。在一些产品更新上太慢了,而且并没有抓到重点,比如说移动这个重点,他们根本就没有抓到。这里面原因很多,是不想做还是想做没做出来或者缺人等。”该投资人继续解释道。
关于产品更新的速度,大众点评网的主管产品与运营的副总裁姜跃平深有感触,此前慢公司大众点评的产品更新速度并不快,但姜跃平表示最近自从向产品更新很快的携程学习后,大众点评也明显加快了产品研发更新的速度。
日新月异的移动互联网的大潮已经席卷三年,豆瓣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慢生长,不知道杨勃的内心是否开始焦灼,但可以确定的是投资人开始有点焦灼了。
2006年,联创策源投资豆瓣200万美元,这也是豆瓣获得的第一轮投资,2009年豆瓣再次获得联创策源和挚信资本的投资,2011年红杉、挚信资本和贝塔斯曼亚洲基金共同注资豆瓣5000万美元,彼时的杨勃宣称豆瓣已接近盈利且不存在业绩压力,主要收入源自品牌广告。
值得注意的是,在豆瓣第三轮融资中并没有出现前两轮均参与的联创策源。
当时杨勃对此解释说,联创策源主要以早期投资为主,所以没有参与此轮投资。这一说法并不成立,记者发现就在豆瓣第三轮融资的前6个月,联创策源参与投资了钻石小鸟的第三轮融资,联合方源资本注资5000万美元。
不过,对于是否有前两轮的投资者借第三次融资退出一事,豆瓣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回应。
对于本质“追利”的资本来说,保证投资收益才是首要任务,如果联创策源投资8年豆瓣都没有退出,其焦灼可见一斑。虽然一般退出期有10年,但其实第8年就开始退了,因为上市以后有锁定期,还需要一段时间,超过8年如果VC还没退出就会有压力。
如果豆瓣依然慢下去,接下来焦灼的应该是挚信资本和红杉资本了,记者致电红杉资本合伙人周逵,他表示不想就豆瓣的问题发表看法,而在2012年,周逵则乐于以投资豆瓣为例发表看法。
可能对投资人来说,豆瓣是否能赶上移动互联网的末班车,在移动端牢牢占据一席之地才是其乐意看到的事。
“应该还有最后一年的机会,现在智能手机还有拓展的可能性,但要是再过一年就真难了,当然,它的种子用户很好。不过,这个也是团队基因的问题,为什么三年前做不出来的事情,现在难度更大的时候能做出来呢?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也很小。这是团队思路和战略的问题。”上述投资人对豆瓣并不乐观。
尽管记者多方联系,但“出差”在外的杨勃无法阐述自己的豆瓣究竟是怎样的轨迹。无论怎样,对杨勃来说,如何将PC端豆瓣的巨大流量无缝对接到移动端也许才是其应该解决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