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来运转,人生最重要的就那么一两步。问鼎中国首富,王传福一鸣惊人又顺理成章。
2009年9月28日,胡润公布了“2009胡润百富榜”,比亚迪总裁王传福以拥有财富350亿元成为中国首富。一年之前,在2008年的胡润百富榜上,王传福尚以60亿元的身家排在第22位。
短短365天,从60亿到350亿,这已经超出了传统财富增长的模式。这一年王传福究竟发生了什么?世界发生了什么?哦,站在王传福身后的,是点石成金的沃伦·巴菲特,这就是财富的催化剂。
王传福有三驾马车:电池、手机和汽车。比亚迪从代工起家,模仿探路,到并购称雄,缔造资本神话,“1+1”的产业布局功不可没。
巴菲特的“点金术”
2008年9月,巴菲特破例入股了一家自己并不了解的企业——中国的比亚迪。
在投资天才巴菲特的一些投资原则中,最著名的是“绝不投资于那些不了解的生意”。执行这条原则的最好例子就是他未碰20世纪90年代繁荣的美国高科技,但他也因此错过了微软和谷歌。
这是巴菲特第一次违背自己的投资原则,第一次染指技术型企业,比亚迪的电池、手机和电动汽车业务,可以说包含了复杂难懂的高科技,巴菲特承认他对这三种业务根本不懂。
说服巴菲特投资的推手是巴菲特的老搭档查理·芒格。芒格说:“我知道人们普遍认为沃伦和我(投资比亚迪)看起来是疯了,但我不这么认为。”
芒格还说:“你看到比亚迪的汽车,就会明白这是什么样的一种汽车。我认为他们做出的一切:汽车、玻璃、轮胎……都是非常出色的,这非同一般。我认为与比亚迪的合作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合作。”
芒格甚至说:“比亚迪可能是一个小公司,但是它有很大的野心。如果比亚迪不成功,我将非常惊讶。关于和比亚迪的合作,我觉得是有生以来最大的荣幸。”
中国的科技企业可与那些巴菲特投资过的中国制鞋和内衣企业截然不同。虽然巴菲特一开始对投资比亚迪持怀疑态度,但芒格却坚持要投。巴菲特说:“投资比亚迪是芒格的主意。当芒格遇到天才,并且看到此人把企业经营得不错时,就由衷地感到高兴。”
2008年年初,一位基金经理向芒格推介比亚迪公司。事后,芒格在经过一些调研后,发现比亚迪的创始人王传福是一个极特别的企业家,由此引发了极大的兴趣。
芒格对《财富》杂志的记者这样描述王传福:“这家伙(王传福),简直就是爱迪生和韦尔奇的混合体,他可以像爱迪生那样解决技术问题,同时又可以像韦尔奇那样解决企业管理上的问题。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人。”
在芒格的极力推介下,巴菲特决定委托旗下全资公司中美能源的总裁索科尔专程飞赴中国实地考察比亚迪。
在比亚迪,王传福带着索科尔参观了工厂。当介绍到该厂的蓄电池是采用可循环材料生产时,为了证明蓄电池的电解液无毒及可循环使用,王传福当即倒了一杯电解液,当面一饮而尽,还皱巴着脸说:“味道不是很好(但没关系)。”接着又倒了一点,递给索科尔,让他也尝尝,但被婉言谢绝了。
索科尔回到美国,向巴菲特描述这一幕时还直说:“这家伙不可思议,你一定得见见他。”当说到王传福喝电解液时,还特别强调“不是开玩笑”。
随后,王传福到美国见了巴菲特和芒格。巴菲特问王传福:“到目前为止,比亚迪相对于竞争对手,有什么竞争优势?”
王传福答道:“我们的竞争优势是基于自有知识产权的建立。”巴菲特接着问,“如何才能保持竞争的领先优势?”
王传福答:“我们永远不会停止创新。”
巴菲特最初决定买入比亚迪25%的股权,但被王传福拒绝了。结果,王只同意出售不超过10%的股权。在感到惋惜的同时,巴菲特也感到幸运,他认为,王传福不想出售自己的公司,本身这就是一个好兆头。
2008年9月27日,巴菲特的投资旗舰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旗下附属公司中美能源控股公司宣布以每股8港元的价格认购比亚迪2.25亿股股份,约占比亚迪10%的股份,交易总金额约为18亿港元或相当于2.3亿美元。
2009年7月30日,中国监管部门正式批准巴菲特入股,比亚迪股价也从上一年的每股8港元,上涨到了9月29日的41.65港元,巴菲特账面浮盈100多亿港元。
按美元计算,王传福同样是榜单上最大的赢家。他的财富净值从12个月前的10.6亿美元,上升到58亿美元。股票价格在一年内被抬升了六倍。
从这笔投资中可以隐隐看到巴菲特一贯的投资逻辑:投资优秀的企业家和优秀的团队,投资比亚迪更大的比重应该是押注于王传福。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买的并非是一个汽车概念,而是一个新能源概念+中国概念。相对于巴菲特此前投资的中国石油,投资比亚迪或许更具长远的战略意义。
王传福对巴菲特入股比亚迪表示非常感谢。后来他曾评价说:“巴菲特入股对比亚迪的品牌,尤其是在全球的品牌价值的提升,非常重要。巴菲特的公司是非常令人尊重的公司。而且它的投资也是长期的。有它的投资,比亚迪的电动车,包括新能源产品,在全美的销售、品牌的价值当然就会提升了。”
最年轻处级干部下海
1966年2月15日,王传福出生在安徽无为县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7年,王传福从中南大学毕业后考入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创建于1952年11月的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是我国有色金属行业中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研究机构。
1990年研究生毕业后,王传福留在中科院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301室工作,主持碱性镍铬镍氢二次充电电池的课题研究。
仅仅两年,26岁的王传福就以出色的成绩被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处长之一。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电池有限公司,王传福顺理成章成为公司总经理,从一个纯技术人员走向企业管理岗位。
此时,一种俗称“大哥大”的模拟手机开始流行,动辄数万元,成为那个时代代表身份和财富的“符号”。大哥大所用充电电池价格也高达千元,这引起了王传福的重视。1995年,王传福决心下海创办一家生产电池的企业。
按照他后来的解释,当时选择下海是因为他嗅到了电池中的商机。
尽管那时一部“大哥大”卖到两三万元,但买的人仍然很多,这让他意识到:“手提电话的发展会使市场对充电电池的需求与日俱增,只要能够上规模,充电电池技术不是问题。”
他向经商的表哥吕向阳借钱。起初,吕向阳没有同意,他认为王传福有一份稳定且有前途的工作,而创业却是很有风险的。可在王传福一遍又一遍的游说下,最终吕向阳给了他250万元启动资金。
1995年,王传福注册成立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在深圳莲塘的一个旧车间,他和20多名员工开始谱写深圳无数创业故事中的一个。
在当时,日本充电电池一统天下,国内的厂家多是买来电芯搞组装,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如何打开局面?经过认真思考,王传福决定依靠自身技术研究优势,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利润最丰厚的充电电池核心部件——电芯的生产。
此时正在寻求快速发展之道的王传福在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发现,日本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而这势必会引发镍镉电池生产基地的国际大转移。王传福立即意识到,这将为中国电池企业创造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机。于是,他决定马上涉足镍镉电池生产。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再加上日本禁止出口,王传福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这样的生产线。王传福便根据企业的特点,决定自己动手建造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结果只花了100多万元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
1995年下半年,王传福试着将比亚迪的产品送给我国台湾地区最大的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试用。没想到的是,比亚迪产品优秀的品质、低廉的价格,引起了大霸浓厚的兴趣。当年底,大霸毫不犹豫将预定给别的厂家的订单给了王传福。
1997年,比亚迪已经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角色,成长为一个年销售额近1亿元的中型企业。3年来,比亚迪每年都能达到100%的增长率。
1997年,金融风暴席卷东南亚,全球电池产品价格暴跌20%~40%,日系厂商处于亏损边缘,但比亚迪的低成本优势越发显得游刃有余。飞利浦、松下、索尼甚至通用都先后向比亚迪发出了令人激动的大额采购订单。在镍镉电池市场,王传福只用了3年时间,便抢占了全球近40%的市场份额,比亚迪成为镍镉电池当之无愧的老大。
此后,王传福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9—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传福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
2001年,比亚迪公司在锂电池市场上的份额上升到世界第四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上升到了第二和第三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